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口述作文:灵岩寺游记

(2012-01-25 11:55:54)
标签:

灵岩寺

游记

作文

辟支塔

千佛殿

杂谈

分类: 摄影

    大年初二,我跟随爸爸到长清区灵岩寺游览。

    走进大门,只见“哼、哈”二将威风凛凛的站立在门两旁。他们的名字取自佛教六字箴言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哼将”怒目而视,鼻孔圆张,撇着嘴,有一股英雄霸气;“哈将”轻挑双眉,环眼圆睁,张着血盆大口。我仿佛已经听到他们的爆喝之声了。

    经过一段小路,来到了天王殿。弥勒佛在殿中端坐,捧腹大笑,我看着他那样子真乐呵,据说他是释迦牟尼佛祖的继承人呢!绕到后面,韦驮菩萨昂首站立,他手压立在地上的金刚杵,听导游阿姨说,他这样的手势是代表这个寺院对云游到此的僧人管吃管住。大殿两侧分立着四大天王,一个拿着剑,剑非常锋利;一个弹着琴;一个举着伞;最后一个身上盘绕着一条龙头蛇身的神兽。这四个器物取字并寓意着“风调雨顺”。

    绕过大雄宝殿,迎面看到一棵弯曲的柏树,它两旁还长着两棵柿子树,这棵柏树长的像一柄巨大的“如意”,导游阿姨告诉我:这寓意着“百事如意”。

    再往前走,终于来到了闻名遐迩的千佛殿。殿门左右石碑林立,镌刻着历代名人赞叹千佛殿的诗文,进入千佛殿,吓了我一跳。只见无数(其实只有近千个,乍得一看像无数个)的佛像供奉在墙壁上的架子上。下面,左右有多尊真人大小的僧人像,我数了数共有四十个。有的面庞黝黑,还是印度僧人呢!有的在讲经说法,有的盘腿打坐,有的表情难过,有的兴冲冲的样子,还有的衣衫褴褛。听说有的僧人肚子里发现了铜镜,这代表着这个僧人“心如明镜”,更令人惊讶的是,还从僧人肚子里发现了用丝绸做的内脏,有心、肝、肠等。还有一个僧人像里剖出了铁胎,胎的五官也非常清晰。在大殿一角端坐着一位正在讲经的高僧,相传是他创建了灵岩寺,他的右手指着殿外,我跑出去看了才知道,顺着他指的方向可以看到山上的一块儿像登山的僧人一样的巨石。导游阿姨说:灵岩寺的得名正是因为这个高僧正在讲经说法,山上的这块巨石有了灵性,点头称是。再看这些僧人袈裟上的纹理做的那么细腻,连手上突出的血管都依稀可见,而且过了这么多年了,僧人身上保存的颜色依然是无比的鲜艳,可见那个时代的技术,有的现代都比不上。著名诗人贺敬之来灵岩参观千佛殿后写下了“传神何妨真画神,神来之笔为写人。灵岩四十罗汉像,个个唤起可谈心”的诗句。可见这些僧人像真是艺术和宗教史上的伟大奇迹呀!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43EN00SIGG.gif

    走出千佛殿,向西北走,就来到了御书阁。一抬头,我被两棵生长在墙壁上的古怪的树吸引了。一棵像卷起来的肠子,一棵像腐烂了的火腿,可导游阿姨告诉我,这两棵树其实是龙和凤。像肠子的那棵树上伸出了几根树枝,如同凤凰展翅,那棵像火腿的树,前边有两根树枝,像龙须一般。树头上有凹下的地方,好似龙眼。

    站在御书阁向西远眺,便看见一座高大雄伟的佛塔。我急忙向西奔去,跑到佛塔旁细看。它是一座六角九层的砖塔,底座上的浮雕讲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发扬佛教的国王——阿育王的故事·····(未完待续)

  (参观及聆听导游讲解后,口述并经端妈修改后成此文。)

http://s12/middle/5a1a8d4bhb753b13d971b&690                           “灵岩四十罗汉像,个个唤起可谈心”
http://s11/middle/5a1a8d4bhb753b13af34a&690                           我看着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佛像,入了迷!

http://s3/middle/5a1a8d4bhb753b15f1d82&690                  这个僧人手上捧着一方手帕,手帕上有一个旧物,僧人看着它非常忧伤。

http://s12/middle/5a1a8d4bhb753b16878fb&690                                这个高僧的左手断了,他非常痛苦。

http://s2/middle/5a1a8d4bh78bb91c11011&690有一个活佛叫济公,他穿着破旧的袈裟,手里扇着破扇子,头上戴着破僧帽。你能猜出这个僧人是谁么?

http://s11/middle/5a1a8d4bhb753b19453fa&690

http://s15/middle/5a1a8d4bhb753b1e44b2e&690

http://s4/middle/5a1a8d4bhb753b1bbbc43&690

http://s9/middle/5a1a8d4bhb753b1c60a98&690

http://s10/middle/5a1a8d4bhb753b208cdb9&690

http://s6/middle/5a1a8d4bhb753b2501675&690

http://s6/middle/5a1a8d4bh78bb91d9a465&690

http://s10/middle/5a1a8d4bhb753b28860e9&690

http://s16/middle/5a1a8d4bhb753b2aabf7f&690

http://s11/middle/5a1a8d4bhb753b2ce7a7a&690

http://s13/middle/5a1a8d4bhb753b2f6ec2c&690

http://s10/middle/5a1a8d4bhb753b3067599&690    辟支塔塔座浮雕——阿育王一生的故事。阿育王原本是一个暴君,他修建过一座人间地狱,里面有许多杀人的方法,有割舌头,下油锅,磨人肉,割锯等。有一天,一个高僧误闯进来,人间地狱里的坏人想把他放在油锅里炸,可他刚一进入油锅,脚下便出现一个莲花座,把他浮了上来。阿育王亲自来观看,觉得他是一个圣人,便把他接回宫,以王公之礼相待。这个僧人教他佛法,让他丢下屠刀,立地成佛。阿育王从此便向他的臣民传授佛法,也把人间地狱拆了。最后他成为了一个美名远扬的国君。

http://s13/middle/5a1a8d4bhb753b33397ec&690

http://s5/middle/5a1a8d4bhb753b33f9074&690
http://s3/middle/5a1a8d4bhb753b83e88c2&690

http://s13/middle/5a1a8d4bhb753b861cb3c&690                                    百(柏)事(柿)如意

http://s2/middle/5a1a8d4bhb753b8806671&690

http://s16/middle/5a1a8d4bhb753b89163ff&690                                            五步三泉

http://s5/middle/5a1a8d4bh78bb9279db14&690

http://s12/middle/5a1a8d4bhb753b8ecad6b&690

http://s16/middle/5a1a8d4bhb753b909b4bf&690

http://s5/middle/5a1a8d4bhb753b9169ea4&690

http://s6/middle/5a1a8d4bhb753b93a3fc5&690

http://s2/middle/5a1a8d4bhb753b96ac671&690

http://s5/middle/5a1a8d4bhb753b98e5944&690

http://s14/middle/5a1a8d4bhb753b9a24bdd&690网络查找的简介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位于济南城西南泰山北麓长清县万德镇灵岩方山之阳。自晋代开始即有佛事活动,传说僧朗曾在此建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灭法,佛事遂废,至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再兴。正光元年(520)法定禅师来此游方山,爱其泉石,重建寺院,逐渐兴旺。此后,唐、宋、元、明各代为寺院盛期。最盛时有僧侣500余人,殿宇50余座,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直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仍有殿宇36座,亭阁18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灵岩寺,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 

  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近年来,灵岩寺的文物保护、旅游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己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都有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来灵岩或观光游览、寻古访幽;或登山健体、体察自然;或避暑消夏、商务会谈。

  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十道图》中,把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江苏南京的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的玉泉寺誉为"域内四绝"。宋代济南府从事卞育赞道:"屈指数四绝,四绝中最幽。此景冠天下,不独奇东州。"明代学士王世贞则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胜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清乾隆帝在灵岩寺建有行宫,巡视江南时曾8次驻跸灵岩,饱览灵岩风光。现存殿阁、佛塔、墓塔林和方山之上证明功德龛。坐北面南,依山而建,沿山门内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五花殿、千佛殿、般若殿、御书阁等。现存殿宇多为明清形制,但保留了不少宋代构件。另有各种碑刻题记,散存于山上窟龛和殿宇院壁,共计420余宗(件)。内有唐李邕撰书《灵岩寺碑颂并序》及浮雕造像、经文,北宋蔡卞《圆通经》碑及金、元、明、清各代的铭记题刻等。

景区介绍

  辟支塔

  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竣工于嘉祐二年(1057年),历时63年完工。“辟支”出于佛教,音译为“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辟支塔为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高55.7米,塔基为石筑八角,上有浮雕,镌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塔身为青砖砌就,各层皆施腰檐,下三层为双檐,二至四层檐下置平座。塔檐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塔内一至四层设塔心柱,内辟券洞,砌有台阶,可拾级而上,自第五层以上砌为实体,登塔须沿塔壁外腰檐左转90度进入上层门洞。塔身上置铁质塔刹,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自宝盖下垂八根铁链,由第九层塔檐角上的八尊铁质金刚承接,在塔内延续到地下,起避雷作用。辟支塔气势雄伟、造型美观、结构复杂、比例适当,呈典型的宋代风格,为灵岩寺标志性建筑。宋代文学家曾巩有诗赞曰“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千佛殿

  因殿内供置众多佛像得名。此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一649年),宋嘉祐和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代建筑。千佛殿依山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棱彩绘华丽,檐角长伸高耸,有展翅欲飞之势。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础皆雕刻有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宝装荷花等纹样,雕工精美,凸显唐宋之风。

  殿内正中塑有通体贴金的“三身佛”。中为“法身”,指佛先天具有的佛法体现于自身,名为毗卢遮那佛,由藤胎髹漆塑造,宋治平二年(1065年)从钱塘运至灵岩。东侧为“报身”,名卢舍那佛,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用2500公斤铜铸成。西为“应身”,名释迦牟尼佛,也为铜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铸造。佛像头顶有螺形肉髻,体态雍容,眉骨高凸,目光凝重。三尊佛像皆结跏跌坐,仪容端庄,衣纹流畅,服饰简洁,极具艺术感染力。

  千佛殿最受广大游客和专家们称道的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这些塑像皆坐于80公分高的砖砌束腰座上,罗汉像顶距座面高度在105至110公分之间。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罗汉像时,打破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重在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出罗汉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更接近于生活。观其形态,或端恭、或柱杖、或合掌、或趺坐,或口讲手指、或侧耳细听,无不准确生动。察其神情,有的勇猛、愠怒,有的和善、老成,有的据理力争,有的闭眸沉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低吟,有的纵目远眺,无不细致入微。看其气质,有的清姿秀骨,有的寒伧潦倒,有的雍容华贵,无不形象传神,可谓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动。此外,人体与衣饰的关系处理也非常得当,线条的曲直、虚实与起伏,动作瞬间的衣褶变化,织物的质感,都表现的准确而生动,节奏感极强。一位医学界人士说,透过罗汉的袈裟,能看出古人对人体解剖学的准确把握。另外,1982年维修时还发现,这些彩塑罗汉还像人体一样有腹腔,腹腔内有用丝绸做的五脏六腑,此外还有五铢钱、开元通宝和宋代前三朝的铜币及宋代铜镜、墨书题记等文物。 1912年,清末学者梁启超来此游览,赞誉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并亲笔写下了碑碣。1987年,贺敬之来灵岩参观千佛殿后写下了“传神何妨真画神,神来之笔为写人。灵岩四十罗汉像,个个唤起可谈心”的诗句。艺术大师刘海粟来灵岩观后,挥笔写下“灵岩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赞语。

  墓塔林 

  灵岩寺历代高僧的墓地。塔林中现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石质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通。墓塔一般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呈方形、圆形、八角形,有浮雕装钸。塔身较高大,上刻僧人法名年号。塔刹则有相轮、覆盆、仰月、宝珠、花卉、龙图等图案造型。墓塔旁通常有墓碑,记载着高僧的经历,它见证了灵岩寺的历史沿革,是研究佛教发展史的珍贵史料。

  墓塔林中部为一南北甬道,其北端建有砖石结构、单层重檐式北魏祖师塔(法定墓塔),甬道两侧列峙全石结构群塔,依塔身形制分为方碑形塔、钟形塔、鼓形塔、穿堵婆塔(喇嘛塔)、经幢式塔亭阁式塔六种。

  墓塔林,是一座积淀丰厚的古代石刻艺术博物馆。墓塔,造型各异,结构细腻,布局合理;雕刻,内容丰富,技法多样,精美绝伦。如塔座束腰,雕有各种艺术形象,有承重的力士,在重压下咀巴大张,面部扭曲,四肢与腰背曲弯,全身肌肉突起,给人以力的夸张和负重的艰辛;有的雕骑士身跨雄狮,手执曲棍击打马球的场景;有的雕嬉戏玩耍的幼狮,憨态可鞠;还有的雕衣带飘逸、长绸舞动的娱乐场景等,一幅幅浮雕,无一不显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艺。

  卓锡泉、白鹤泉、双鹤泉

  位于千佛殿东侧崖壁下,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泉水从石涧中冒出,泉水甘冽,终年不竭,注入一石池中,宛如明镜,“镜池春晓”即出于此。卓锡泉,亦名锡杖泉,世传为法定禅师用锡枚敲击山石,水随锡杖飞涌而出得名。白鹤泉,亦名双鹤泉,旧传法定禅师寻水时,经山中樵夫指点,于双鹤呜处见泉,故名。卓锡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甘露泉

   位于寺院东北里许,有“灵岩第一泉”之称。于悬崖壁立、杂木丛生处见一石窦,泉水以露珠般泄出,叮咚作响,清冽甘美,故名“甘露泉”。僧人常于此汲水煮茶为炊,入夜,也常于此说法论经,“清凉境界”为灵岩八景之一。

  袈裟泉

   位于转轮藏遗址东侧崖壁下,名列金《名泉碑》。因泉旁立一形似袈裟的铸铁块而得名。泉源旺盛,泉水四季不断,为寺院主要饮用水。该处危崖峭立,袈裟伴泉,池鱼戏游,曲廊环绕,别有情趣。袈裟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檀抱泉

   位于寺院西南数里处,因泉旁长有千年青檀树而得名。它南依大山,北临村落,檀因泉润,泉因檀名,泉水旺涌,终年不息,为灵岩村民生产、生活主要水源地。檀抱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飞泉

   位于灵岩寺崇兴桥南里许,因泉水从崖壁缝隙中泄出,故名。又因泉水沿壁滑下,石润水滴,又称此处崖壁为“滴水崖”。因每遇霞光照来,颗颗水珠流光溢彩,乾隆帝取其名为“雨花岩”,并写有“未见飞空天女散,落来岩际尽天花”的诗句。由于景色壮美,古时列为灵岩八景之一。

  灵岩寺景区石中含窍,地下藏机,泉水飞瀑不胜枚举。除卓锡泉、袈裟泉、檀抱泉被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外,双鹤泉、白鹤泉、甘露泉、饮虎泉、上方泉、飞泉、黄龙泉、朗公泉亦被载入济南名泉之列。

灵岩寺地方特色

  [1]灵岩寺,位于泰山西北麓灵岩山脚下。灵岩山是泰山十二支脉之一,主峰海拔668米。灵岩山原名方山,因山顶平坦,四壁如削而得名,又因山形似玉玺,亦称玉符山。山之阳,是满月葱茏的灵岩峪,曲折起伏的山峦向东西两侧延伸,灵岩寺就座落在这翠谷之中。

  灵岩寺周围的山岭,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下层叫结晶基底,是距今24一26亿年的太古代晚期侵入形成的中粗粒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上部称沉积盖层,为距今6亿年的古生代寒武纪沉积形成的灰岩和页岩,不整合覆于结晶基底之上,成为山岭的主体。

  灵岩山一带的地质构造,除了断裂构造,还发育有重力滑动构造及其形成的各种褶皱构造,新构造运动也十分普遍而强烈,呈间歇性上升的趋势。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条件及各种地质作用,构成了灵岩山脉秀、奇、幽、奥四大特点。

  灵岩寺,自然景色壮美,这里石秀、岩峭、洞幽、泉甘、树奇。有方山、狮山香山朗公山、明孔山珠山灵山象山鸡鸣山、黄岘山;有巢鹤岩、朗公岩、拂日岩、仙人岩、雨花岩、快活岩;有麻衣洞、白云洞观音洞、黑云洞、涵云洞、朝元洞、老虎洞;有甘露泉、卓锡泉、白鹤泉、袈裟泉、石龟泉、上方泉、华严泉、朗公泉、神宝泉、观彩泉、黄龙泉、卧象泉、擅抱泉;有汉柏、唐槐、宋银杏、摩顶松、鸳鸯檀、龙凤檀等古树名木

  灵岩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动植物丰富。据统计:鸟类共80种,隶属14个目,37科;兽类共5个目,9个科,15种;爬行类共4个目,5个科,9种;两栖类1个目,2个科,4种;昆虫共8个目,62个科,194种。共有管维束植物506种,隶属95科313属。其中野生植物317种,栽培植物189种,。灵岩主景区共有林地面积一万余亩,分为针叶林、竹林、经济林三大类。针叶林,主要以侧柏构成的森林群;竹林,主要为淡竹;经济林,包括苹果、山楂、杏、核桃、柿子、枣、银杏、香椿等树种。灵岩景区中药材资源丰富,共有42科,98种,常见的有枸杞、何首乌等。你若春天到这里来,还可品尝到众多的山间野菜。据调查,可食用野菜有15科,35种,常见的有藜、蓬子菜、马齿苋、荠菜、藿香、薄荷、茵陈蒿、山菊花等。

  千年古刹灵岩寺,地杰人灵,积淀了众多美好的传说。有朗公说法石点头,山有灵犀,故称灵岩;有法定与三泉,造就明孔洞,引出“五步三泉”;有王干哥的叫声,传递着一个千古不朽的爱情故事;有砍不尽的柏树,歌颂着真善美,鞭鞑了伪装与贪婪;有木鱼石的传说,向人们讲述着乾隆皇帝八次来灵岩留下的趣事与墨宝;还有鸡鸣山的传说,告戒人们抑恶扬善,遵纪守法,乃人生之正道。

  灵岩山明水秀,民风淳朴,平安和谐。每年的新春祈福、伴玩、庙会、乡间大集或传统佳节、农闲时间,是人们求祥、聚会、访亲、购物的好时机。每逢此时,人们喜气洋洋,新装在身,结伴而行,山间的小路上,有笑声,有歌声,更有丰收的喜悦,成为灵岩特有的一道道流淌着的风景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