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21届高三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

标签:
材料财经气温时尚启迪慧想文综 |
分类: 文综地理(高考冲关文综地理) |
临川学校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
高三年级地理试卷
选择题(22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44分)
1. 冰壶是深受加拿大人喜爱的一项运动。冰壶为圆壶状,由一种苏格兰天然花岗岩制成。制作冰壶的材料可能来自下图中的( )
A.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知,冰壶由花岗岩制成,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由岩浆侵入地壳中冷却凝结形成,根据右图中的相互转化关系,为岩浆,是侵入型岩浆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属于沉积岩,均不正确,可排除,故制作冰壶的材料可能来自右图中的,故B正确;。
【考点定位】三大类岩石。
科考人员在我国西北河西走廊有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亿~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读该地区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2.
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A.
流水侵蚀
3.
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 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 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C. 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 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答案】2. B
【解析】
【2题详解】
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降水少,流水侵蚀作用弱,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A错、B对。读图可以看到,图中岩石形成的是蜂巢状的孔洞,冰川侵蚀地貌形成的是角峰和U形谷,C错。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是沉积岩,图中岩石是花岗岩,D错。故选B
【3题详解】
读图,图中沉积岩被花岗岩切断,说明先有沉积岩形成,然后有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没有喷出地表形成的,现在花岗岩露出地表,说明岩层形成后有地壳抬升作用,地势变高,表层岩层被侵蚀掉,花岗岩才露出地表,然后被外力侵蚀形成现在千疮百孔的地貌状况,A对。B、C、D错。故选A。
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7时46分45秒,智利西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下图为“智利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
岩石圈
5. 该地震发生源于
A.
火山喷发
6. 目前,智利防御地震灾害的有效措施是
A.
加大投入,增加快速运载工具
C.
加强宣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答案】4. A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地震是指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地壳属于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根据“震源深度10公里”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岩石圈,A对。软流层属于上地幔,B错。下地幔、外核都不包括地壳,C、D错。故选A。
【5题详解】
该地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属于板块挤压形成,D对。A、B、C错。故选D。
【6题详解】
加大投入,增加快速运载工具,与防御地震无关,A错。目前的技术对地震的预报所起的防御作用不大,B错。加强宣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可以有效减轻灾害,C对。不确定地震发生的位置,加固岩体,提高抗震防塌标准不太实际,D错。故选C。
【点睛】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的部分)。
下图为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回答以下各题。
7. 漫画中植物揭示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
A.
地形平坦
C.
气候干旱
8. 在图示环境中发育的土壤,其主要特点是( )
A.
腐殖质含量高
C.
有机质含量高
【答案】7. C
【解析】
【7题详解】
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骆驼刺尽量使地面部分长得矮小,同时将庞大的根系深深扎入地下。如此庞大的根系能在很大的范围内寻找水源,吸收水分;而矮小的地面部分又有效地减少了水分蒸腾,使骆驼刺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来。C正确。
【8题详解】
在干旱环境下植被稀少,发育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水分少。D正确。
9.
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A
【解析】
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中,随着地势的抬升,山脉隆起,山地迎风坡、背风坡植被出现了明显差异,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整个环境中其它要素的变化,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对。B、C、D错。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0. 如果此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正确的叙述为( )
A. 丙为极地高气压带
B. 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 在气压带丁和风带交替控制下会形成地中海气候
D. 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
11. 如果此图表示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
C.
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答案】10. B
【解析】
【10题详解】
低纬环流系统指0°--30°之间的大气环流,近地面包括赤道低压、副热带高压和低纬信风,丙处气流下沉,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常年受副高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丁处气流上升,为赤道低气压带,风带为低纬信风带,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下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为动力成因,而极地高压为热力成因。故B正确,A、C、D错误。
【11题详解】
东亚季风的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故C正确。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因此丙、丁两地中,丙是陆地,丁为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流来自陆地,寒冷干燥。故A、B、D错误。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的南北移动,其原因是(
A.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3.
常年受乙带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
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12. C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南北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保持一致,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故选C。
【13题详解】
由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乙带为盛行西风带,常年受盛行西风带而形成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A正确。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B错误。地中海气候的成因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C错误。温带季风气候的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错误。
【点睛】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纬度(40°~60°)大陆西岸,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形成的,具有终年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
14.
读地中海气候形成示意,图中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是由于(

A.
甲气压带与乙风带交替控制
C.
丙气压带与丁风带交替控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图中甲是副极地低气压带,乙是盛行西风带,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丁是东北信风带。地中海气候是由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选B。
【点睛】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所以称为地中海气候。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是地中海气候最显著的特征。
下图为某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5. 图中阴影区域最可能是
A.
工业密集区
C.
石油分布区
16. 给甲地带来降水的主要是
A.
低气压
C.
寒流
【答案】15. B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阴影区域都分布在赤道附近的陆地上,说明该区域的气候条件特殊,高温多雨,可能是热带雨林分布区,故选B。
【16题详解】
根据地理位置判断该地位于10°S-20°S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虽然远离赤道,但该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之沿岸暖流的影响,该地形成了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故选D。
下图是我国某地植被分布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与甲地相比,乙地(
A.
平均气温低
18.
据图示信息推断,该地(
A.
可能是湖南某山区
C.
居民区位于河流冲刷岸 河流水位季节变化不明显
【答案】17. A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植被从常绿阔叶林一直到针叶林,可推知该区域是山地地形,甲位于基带上,乙地比甲地海拔高,气温较低,A对,B错;自然带的界限可以看作是等高线,等高线的疏密可判断坡度大小,乙地等高线相对甲地密集,坡度较大,C错误;图示乙地针叶林林带面积较甲地常绿阔叶林林带面积小,D错误。故选A。
【18题详解】
该区域基带是常绿阔叶林,可推知该区域应该位于亚热带山地地区,湖南位于亚热带,A项有可能,B项错误;由于山地地形,聚落大多在山前冲积扇,C错误;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水位季节变化显著,D错。故选A。
读“中纬度某地某日河流、风向、等压线、等高线、等温线、昏线的组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该地区(
A. 位于南半球
B. 该日昼长夜短
C. 图中河段无凌汛现象
D. 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0.
此时下列发生的现象中,可能的是(
A.
巴西利亚附近的草原一片葱绿
C.
长江河口表层海水盐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答案】19. C
【解析】
【分析】
【19题详解】
根据图中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以看出,风所受的地转偏向力向右,所以该地位于北半球,A错误;该地位于中纬度,图中等温线为0,说明此时为冬季,所以此时昼短夜长,B错误;该地为北半球,河流该处温度为0以下,因此有结冰期现象,且河流由高纬流向低纬,可能会出现凌汛现象。C错误。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D正确。故选D。
【20题详解】
根据上题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巴西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所以此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草原一片葱绿,A正确。冬季,青岛气温较低,海滨浴场游客较小,B错误;长江河口水量少,盐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C错误;长城站没有位于南极圈内,所以无极昼现象,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图的判读以及季节的判断。根据图,准确从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图a和图b为亚洲两区域略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1. 甲、乙两地冬季降水较多,共同的影响因素有 ( )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下垫面
暖流
A. B. C. D.
22. 甲、乙两地所在区域的主要粮食作物相同,但耕作制度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
热量
【答案】21. 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和农业区位.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气候方面,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地形方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土壤方面,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21题详解】
依据经纬度位置可知,甲为日本本洲岛,乙为斯里兰卡;甲地在岛屿的西侧沿海,是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乙在岛屿的东北侧沿海,冬季吹东北季风,经过海洋时携带大量水气,降水多.两地都是冬季风的迎风坡.选B正确.
【22题详解】
日本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种植单季稻,熟制是两年三熟;斯里兰卡地处热带,热量充足,种植双季稻,熟制是一年三熟,耕作制度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A正确。
【点睛】本题以亚洲两区域略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和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二、综合题(56分)
23. 某大学地理系科考队暑假期间对庐山及图示地区进行了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考察。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出发前老师提示:“此次考察要注意安全,特别是A区域常常出现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请你帮助解释其中的原因。
(2)考察中,同学们发现庐山地质构造与图中A、B、C、三地中的
(3)当同学们到达B山山麓地带休息时,老师要求对照“我国东部某地海陆分布剖面示意图”,说出B处地貌形态形成的原因。
(4)同学们在攀登B山中,依次观察到的自然植被可能是常绿阔叶林、___________、山地针阔混交林、___________、高山草甸。同学们到达B山顶时,发现从山下带来的密封食品包装袋鼓起来了。请你解释其原因。
(5)在撰写《考察报告》时,甲、乙两位同学对“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与他们在火车上看到的自徐州到吐鲁番的植被变化”这一现象的解释持不同的观点。甲同学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同一种地域分异规律,成因也完全相同;而乙同学则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成因也不相同。
你赞成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1)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C地
(3)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4)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上气压降低,压强减小。
(5) 乙同学的观点正确。因为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了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规律。成因是: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自徐州到吐鲁番的植被变化遵循了陆地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规律。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温度条件的影响。
【解析】
【分析】
【详解】(1)读图,A区域是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处,是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常常出现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
(2)庐山地质构造与图中A、B、C、三地中的C地非常相似。庐山是断块山,位于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C地位于断层处,且是相对上升的一侧。
(3)读图,B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地貌形态是山岭,形成的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4)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异规律,在攀登B山中,随着海拔升高,依次观察到的自然植被可能是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阔混交林、山地针叶林、高山草甸。同学们到达B山顶时,发现从山下带来的密封食品包装袋鼓起来了。是因为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压强减小。
(5)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规律。自徐州到吐鲁番的植被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规律,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条件为基础,也受温度条件的影响。所以说乙同学的观点正确。
24. 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河谷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
(2)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是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
(3)分析图示地区2016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什么影响?
(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分布特点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
【答案】(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字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槽形或U形河谷。
(2)冲积扇
(3)2009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减少,耕地增加,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沿河、沿海岸分布 地形平坦,有利于城市建设;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河流地貌及对聚落的影响。
【详解】(1)从图中看A地位于河流上游,等高线密集,地势落差大,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强,河谷呈“V”型;B地位于河流下游,等高线相对稀疏,河流侧蚀作用强,河谷展宽,河谷呈槽型。
(2)图中C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典型地貌为冲积扇,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
(3)从图中看2009年林地和草地1949年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森林、草地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森林草地面积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从图中看聚落主要沿河和沿海岸线分布;影响因此可从地形、土壤、水源、交通等方面来分析;沿河沿海地区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点睛】冲积扇形成过程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
25. 下图为“亚欧大陆部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读后完成下列要求。
(1)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分别是:A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F___________。
(2)图中各自然带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填字母)的自然带名称相同,但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同;_________和_________(填字母)自然带名称不同,但对应的气候类型相同。
(3)自然带由A→E→D反映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E→G→F→G→C反映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带D在大陆东部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在大陆西部其南界比东部偏北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各字母代表的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5.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6.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7.
亚寒带针叶林带
28.
温带荒漠带
30. E
32. G
34.
从沿海向内陆的
35.
受冬季风和千岛寒流影响
36.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37. D
【解析】
【分析】
【详解】(1)根据图示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图中A是地中海气候,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是温带季风气候,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F是温带荒漠带。
(2)图中各自然带中,C是温带季风气候,E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名称相同,但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同。F是温带荒漠带,G是温带草原带,自然带名称不同,但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气候类型相同。
(3)自然带由A→E→D是随着纬度变化的,以热量为基础,反映了陆地环境的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E→G→F→G→C是随着经度变化的,以水分为基础,反映了陆地环境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带D在大陆东部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是受冬季风和千岛寒流影响,在大陆西部其南界比东部偏北的主要原因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5)图中各字母代表的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的是D。主要原因是在南半球该纬度几乎没有大陆,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形成的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