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启迪慧想
启迪慧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7,978,434
  • 关注人气:10,4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2020-12-29 08:11:02)
标签:

材料

财经

启迪慧想文综

气温

时尚

分类: 文综地理(高考冲关文综地理)

武威六中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过关考试(三)

地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火山喷发时熔岩流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即富士五湖。钻石富士的奇景(下图右),是指站在特定地方在某些时候看到太阳位于富士山山顶,状如钻石般闪耀。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1. 摄影爱好者在山中湖村观赏到这一美妙瞬间,可能是当地时间

A. 6:00     B. 8:00     C. 17:00   D. 19:00

2. 图中所示的本栖湖是富士五湖中唯一不结冰的湖泊,其原因可能是

A. 地热较多   B. 海拔较低   C. 纬度较低   D. 泥沙较少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从图中看富士山位于山中湖村的西南方向,摄影爱好者观赏到太阳落至富士山山顶,应当在日落时分,且太阳位于西南方位时,为当地时间的17点,C正确;6点太阳位于正东、8点太阳位于东北、19点太阳位于西北。故选C

2题详解】

从图中看富士五湖中,山中湖纬度最低,C错误。五湖海拔高度差别不大,B错误。本栖湖不结冰的原因可能是地热较多,A正确;泥沙量多少与是否结冰无关,D错误。故选A

【点睛】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天中太阳方位的变化规律大致如下,0点太阳位于正北,0点到6点太阳位于东北,6点太阳位于正东,6点到12点太阳位于东南,12点太阳位于正南,12点到18点太阳位于西南,18点太阳位于正西,18点到24点太阳位于西北。

下图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分布示意图,图中水库水面海拔165。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3. 图中古牌坊与甲山峰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 790 B. 915

C. 985 D. 1050

4. 图中村落因多古桥、古民居、古牌坊等而著名,驴友小王想拍摄村落全貌,在①②③④处应选择的拍摄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3. B    4. D

【解析】

3题详解】

由图示等高线可知古牌坊海拔为165~200之间,山峰海拔为1000~1100之间,两者相对高度约为800-935之间,B正确,故选B

4题详解】

①②③④处选择的拍摄点应可以看到古桥、古民居、古牌坊等景观。地地势较低,无法看清村落全貌,A错误。地地处山谷,无法看到古桥,B错误。地前方有山阻挡无法看到村落,C错误。地地处山脊,视野开阔,可以看到村落全貌,D正确,故选D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冬季某时天气形势图。完成下列问题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5. 图中四地风力最大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 甲、乙、丙、丁四地天气描述正确的是

A. 甲地阴雨绵绵   B. 乙地狂风暴雨   C. 丙地大风降温   D. 丁地台风侵袭

【答案】5. A    6. C

【解析】

5题详解】

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反之,越小。图中等压线最为密集,故风力最大,其余等压线较稀疏,风力小于地。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天气系统的特征。甲处于高压中心,天气晴朗,A错;乙地在青藏高原上,冬季较为寒冷干燥,B错;丙地处于冷锋的锋后,冷锋降水、大风、降温主要在锋后,故C正确。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此时是冬季,故丁地不会受到台风的侵袭,D错。

湘西保靖县黄金寨古茶园已启动申遗工作,古茶园位于武陵山区,道路崎岖,人烟稀少,海拔400处年平均气温15.8,年降水量1400mm,日照时数1120小时。因有适宜的光照,且常年云雾缭绕,其盛产的黄金茶氨基酸含量高,品质好,被誉为可以拿来喝的文物黄金寨古茶园整合了古茶树、古茶园、古苗寨以及与黄金茶文化相关的民俗资源,彰显了特殊的古茶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是湘西一个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如图为该茶园等高线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7. 图中茶园常年云雾缭绕,冬春季节常常整日都难以消退的主要原因是(  

A. 逆温层厚度大,风力较小        B. 河谷地带,水汽含量充足

C. 地处山区,冬春降水量大        D. 气温较低,水汽容易凝结

8. 当地茶农78月都会在茶园地面铺上810cm以上厚度的山野杂草或秸杆,其作用是(  

A. 提高土壤温度   B. 保蓄土壤水分   C. 防止采茶摔跤   D. 利于机械采茶

【答案】7. A    8. B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雾的形成必须同时满足水汽条件、降温条件和静风条件。该地茶园位于河谷地带,且气候湿润,水汽条件全年可以满足;冬春季节,昼短夜长,坡面冷空气沿着山坡下沉形成逆温现象,且逆温层厚度大、风力较小,近地面水汽凝结形成云雾,故A选项正确;若没有逆温现象,即使水汽含量充足,没有降温和静风条件,也很难形成云雾,故B选项错误;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春季节降水相对较少,故C选项错误;同B选项,若没有逆温形成的静风条件,即使水汽凝结形成云雾也容易消退,故D选项错误,所以该题选A

8题详解】

当地7~8月份气温较高,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影响,降水相对较少,茶农在茶园地面铺杂草或者秸秆,主要是为了保蓄土壤水分;此时为夏季土温较高,不必再提高土温;防止采茶摔跤可以穿专门的防滑鞋,没有必要铺设杂草,地面铺草与机械采茶没有关系,故ACD选项错误,该题选B

【点睛】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消散的原因,一是由于下垫面的增温,雾滴蒸发;二是风速增大,将雾吹散或抬升成云;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传,热量下递,近地层雾滴蒸发。

秦岭北麓的华山气候多变,常形成云顶较平、面积较大、可观赏的云海,其形成与湿度、降水、风向、风速等气象条件有关。下图示意1981-2010年华山云海频次与云顶高度的月平均分布。云顶高度是云海顶部与华山气象站(海拔2065m)的相对垂直高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9. 观赏云海应远眺俯视。10月,爬山者既节约体力又能观赏云海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海拔位置是

A. 1400m B. 1600m C. 1800    D. 2000m

10. 稳定的天气状况有利于云海持久发展。推测云海易形成的时间及气压状况是

A. 降水前一天,低压控制   B. 降水后一天,低压控制

C. 降水前一天,高压控制   D. 降水后一天,高压控制

11. 某摄影团队欲在华山进行为期10天的云海拍摄,宜选择的月份是

A. 3      B. 5      C. 8      D. 11

【答案】9. C    10. D    11. C

【解析】

9题详解】

由图可以读出,10月云顶与华山气象站的相对垂直高度约为-380,即云顶的海拔高度约为1685。考虑到观赏云海需要远眺俯视,观赏高度应高于1685。又考虑到节约体力,因此不宜太高,故C项最佳。故答案选C

10题详解】

题干已明确告知,稳定的天气状况有利于云海的持久发展。因此,低压控制下天气状况多变,不利于云海的形成与发展。而降水后,空气湿度大,水分条件好,加上高压控制,天气稳定,因此更有利于云海的形成与发展。故答案选D

11题详解】

拍摄云海,应选在云海出现频率高的时间段。由图可知8月和11月云海出现的频次高。11月山区气温很低,不利于拍摄。8月为夏季,山区气温凉爽舒适,更利于拍摄。故答案选C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城市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12. 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分别是

A.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B.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C. 极地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D.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13. 给甲、丁两地带来降水的盛行风分别是

A. 西南季风、东北信风        B. 东南季风、极地东风

C. 西南季风、东南信风        D. 东南季风、盛行西风

【答案】12. A    13. D

【解析】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及影响降水的因素。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甲地最冷月均温约为-5°C,最热月均为约为25°C,年温差大;年降水量为600mm,最湿月降水量为年降水量的1/3,降水集中,应该是温带季风气候。乙地最冷月均温约高于20°C,最热月均为高于30°C,终年高温;年降水量大于2000mm,最湿月降水量约为年降水量的1/3,降水较集中,应该是热带季风气候。丙地最冷月均温约为10°C,最热月均为约为20°C,为亚热带气候。年降水量约为500mm,最湿月降水量为年降水量的1/5,降水量较少且降水集中,应该为地中海气候。丁地最冷月均温约为0°C,最热月均为约为20°C,;年降水量为800mm,最湿月降水量为年降水量的1/8,降水均匀,应该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3题详解】

甲地最冷月均温约为-5°C,最热月均为约为25°C,年温差大;年降水量为600mm,最湿月降水量为年降水量的1/3,降水集中,应该是温带季风气候。东亚高纬度沿海地区受海陆热力性质影响形成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海洋气温低、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丰富,风向为东南季风。丁地最冷月均温约为0°C,最热月均为约为20°C,;年降水量为800mm,最湿月降水量为年降水量的1/8,降水均匀,应该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受盛行西风影响,终年温和多雨。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沉积泥沙减少地表径流固定表土降低风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5. 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 洪水期持续放水        B. 枯水期集中放水        C. 枯水期持续放水        D. 洪水期集中放水

【答案】14. B    15. B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因此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固定表土;而对泥沙沉积、降低风速作用不大,故②③正确。故选B

15题详解】

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够大,因此会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B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过程中关键要理解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的规律。利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达到对河床冲淤作用。

下图为分别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和某地地质剖面图,右图中的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面小题。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16. 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叙述,正确得是(  

A. ——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 ——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 ——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 ——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17. 若有岩浆侵入岩层,则接触地带最有可能形成左图哪类岩石(  

A. a  B. b  C. c  D. d

【答案】16. C    17. B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向斜、背斜、岩石圈物质循环。

16题详解】

图中甲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A错。甲地从地貌上看,为山地,B错。乙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D错。乙地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形成谷地,C正确。

17题详解】

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接触地带受岩浆高温的影响可能形成变质岩。图中a由外力作用形成,为沉积岩。d有三个箭头指进,只有一个箭头指出,各类岩石都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可判断出d为岩浆,c为岩浆岩,b为变质岩。因此岩浆侵入的接触地带最可能形成b变质岩,B正确。

【点睛】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技巧(1)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它;(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经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

广西桂林阳朔县的犀牛湖占地约300余亩,湖面澄清碧绿,水质甘甜,鱼虾成群。然而,就在 1987 9 29日的夜晚,这里的湖水奇迹般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湖底的淤泥和还在挣扎中的鱼虾。据考证,阳朔县志中也早已有犀牛湖约三十年失踪一次的记载。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8.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犀牛湖主要的水源补给类型是(   

A. 大气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B. 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C. 大气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        D.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19. 犀牛湖一夜间消失的原因是

A. 出现断层,湖水下漏        B. 连通溶洞,湖水泄漏

C. 湖堤溃决,湖水溢出        D.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20. 与犀牛湖失踪后又重现相关的地质作用是(   

A. 流水溶蚀   B. 向斜成谷   C. 流水沉积   D. 地壳陷落

【答案】18. B    19. B    20. C

【解析】

【分析】

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变化的原因及相关的地质作用。

18题详解】

犀牛湖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气降水是主要的补给水源。另外犀牛湖位于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丰富,常年有地下水补给,B正确;该地纬度较低,冬季没有积雪,山脉不足够高,没有常年的冰川,故不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故ACD错。故选B

19题详解】

犀牛湖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溶洞,溶孔扩大,使得湖泊水迅速通过地下暗河流失,B项正确。故选B

20题详解】

3.犀牛湖湖底有一些溶洞,通过溶孔与地下暗河相通。在干涸以后,遇到当地暴雨,雨水夹着大量泥沙流入湖中,致使泥沙在湖底沉积,堵塞了湖底与地下暗河相通的溶孔,湖盆又可蓄水,犀牛湖就又一次重新出现,C项正确。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又称岩溶。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为特征的地区。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喀斯特一词原指亚得里亚海达尔马提亚沿岸的石灰岩地区,现已用于类似的一切地区。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我们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表面,则洞顶会发生坍塌。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残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则可能会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表面,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根据不同分类原则,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海拔高度分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水文特征分为:充气带喀斯特、浅饱水带喀斯特、深部喀斯特。按形成时期分为:化石喀斯特、古喀斯特、现代喀斯特等。还有生物喀斯特等。喀斯特作用以外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砾岩、角砾岩、砂岩)、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包括漏斗、喀斯特盆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喀斯特地貌有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的研究在科学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喀斯特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如有些地区因喀斯特发育使地表严重缺水,或在雨季时地表水来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洼地积水成灾,影响农业生产;喀斯特洞穴导致坝区、库区发生渗漏;采矿或开挖隧道时发生涌水;喀斯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导致地面的塌陷;路基或铁路建筑物遇地下喀斯特泉水受淹等。但是,喀斯特区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如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运动和贮存的良好场所,可利用洞穴作为地下水库,进行发电和灌溉;喀斯特泉水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宜于灌溉、饮用,且有承压性,便于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气体,在医疗上价值很大;喀斯特区的矿产资源较丰富,尤以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种沉积矿产最为丰富。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发现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江苏盐城的一位摄影师在当地沿海滩涂拍摄到一片格外神秘的深秋树林景观(下图),若干参天大树平行分布在滩面上,它们有着粗壮的树干,向两旁伸出一条条枝干枝杈。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21. 图中滩涂地貌的主要特征是(  

A. 滩面千沟万壑,起伏较大        B. 沿岸海水深度变化较大

C. 滩面开阔,稍稍向海洋倾斜   D. 组成物质颗粒物大小混杂

22. 图中深秋树林景观的成因是(  

A. 风力堆积   B. 流水堆积   C. 海潮作用   D. 旅游开发

【答案】21. C    22. C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滩涂地貌河流或海流夹带的泥沙在河流入海处或海岸附近沉积而形成,滩面平坦,起伏较小,A错误;沿岸海水深度变化较小,B错误;滩面开阔,稍稍向海洋倾斜,C正确;组成物质颗粒物大小排列与水流方向相关,由大到小排列,D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图中深秋树林景观由潮汐冲刷而成的潮沟,C正确;该地气候湿润,风力堆积作用少,A错误;流水堆积不会形成沟状,B错误;该景观为自然,不是旅游开发形成的人文景观,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以深秋树林景观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深泓点是指河流断面的最深处,其海拔变化能反映河床的冲淤情况。黄河某河段几乎无支流汇入,河道宽浅。初春时上游来水受冰坝阻挡,导致该河段水位上涨,形成凌汛。下图示意某年317-30日期间该河段S处在凌汛洪峰前后流量与深泓点海拔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23. 此次凌汛发生时,上游来水

A. 含沙量较高且泥沙颗粒较粗   B. 含沙量较低且泥沙颗粒较细

C. 含沙量较低且泥沙颗粒较粗   D. 含沙量较高且泥沙颗粒较细

24. 该时段,S处河床在流量下降过程中

A. 持续发生淤积   B. 先冲刷,后淤积

C. 持续发生冲刷   D. 先淤积,后冲刷

25. 该河段最可能位于

A. 青藏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D. 华北平原

【答案】23. A    24. D    25. B

【解析】

23题详解】

读图凌汛发生时,冰坝阻挡上游来水,使其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图示随着径流增加,深泓点海拔上升,表明泥沙沉积作用强烈,故上游来水含沙量大;凌汛退水时流速较快,侵蚀作用强,但深泓点海拔先升后降,说明退水时先以沉积作用为主,上游来水携带泥沙颗粒较大,后深泓点海拔下降,说明河道原有泥沙颗粒较小,被搬运携带到下游,故A正确。

24题详解】

读图当流量下降时,深泓点海拔先升高后降低,深泓点海拔升高,则沉积作用为主,深泓点海拔降低,以侵蚀作用为主,S处河床在流量下降过程为先淤积,后冲刷,故该题选D

25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河段无支流汇入,河道宽浅,说明该河段地势起伏较小,则C错误;又根据深泓点海拔在1000左右,AD错误,所以该题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深泓点的概念,当深泓点海拔上升时以沉积作用为主,海拔下降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二、综合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L河一年四季均清澈见底,掩映在绿树红花中,似项链般点缀着M城。K海峡一年中只有2个多月风平浪静,是游泳爱好者泅渡海峡的最佳季节。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1)分析L河一年四季河流清澈见底的自然原因。

2N城气温较M城高,试从N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角度分析原因。

3)判断游泳爱好者泅渡K海峡的最佳季节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1①L河流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均匀,径流量季节变化小;流域面积小,径流量小,水浅;最冷月均温高于0,无结冰期,地势平缓,落差小,流速缓慢;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

2①N城纬度位置较低;东面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起增温作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大;位于大分水岭东侧处冬季风背风地带,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3)南半球夏季,理由:夏季风受南移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浪小。夏季太阳高度大,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多,水温较高。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原因,区域环境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凸出了区域认知、综合性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一年四季清澈见底说明该河流终年含沙量小、水浅且水位变化小、不结冰。结合该区域的自然特征具体分析其含沙量小、水位低、径流季节变化小和不结冰的原因即可。具体而言,流量平稳”-季节变化小-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四季”-四季有水-河流无冰期;清澈”-含沙量小-植被覆盖率高;见底”-水量小-流域面积小。

2)根据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综合比较MN两城市的纬度位置、盛行风及地形和洋流的情况,可知两城均地处沿海,但N城纬度较低,且东侧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夏季受迎岸风及洋流影响,气候暖湿;冬季位于大分水岭东侧冬季风的背风区,受冬季风影响小,较为温暖。所以年平均气温较高。而M城纬度较高,常年受西风影响气候温和湿润,但常年多阴雨,太阳辐射较弱,气温不高。故年均温较N城低。

3)游泳横渡海峡,需要综合考虑水温和风浪条件。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同时根据题干的描述“B海峡一年中只有两个多月风平浪静则可推断出因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当地短时间内会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风浪小。

【点睛】气温影响因素分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2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每年夏季,其中游洪水漫溢,在两岸形成了广阔的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2001-2003年在中游河段两岸修筑近500千米的输水堤,改变了塔里木河中游河道原有的游移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增加了下游生态用水。但同时,输水堤束缚洪水的漫溢,对两岸的地下水水量和水质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不同植物的根系深度、耐盐及抗旱能力的差异,荒漠河岸林的植物种类发生了改变,总体呈现退化趋势。图7a示意塔里木河输水堤工程位置,图7b示意塔里木河中游地下水埋深与地下水矿化度、植被覆盖率之间的关系。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1)分析输水堤修筑之前,塔里木河中游夏季易发生洪水漫溢的原因。

2)从水循环的角度,简析输水堤的修筑对塔里木河两岸地下水产生的具体影响。

3)推测输水堤修建后塔里木河两岸河岸林植被种类发生改变的主要表现。

【答案】(1)夏季气温高,上游高山冰雪融水量大,山地夏季多降水,洪峰流量大;中游流经塔里木盆地,地势平坦,河流侧蚀作用为主,河岸易崩塌;流经沙漠,地表疏松,含沙量较大,流速减慢时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河水漫溢。

2)大幅减少洪水自由漫溢,地下水补给量减少,水位下降;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输水堤的建设削弱了洪水的洗盐功能,提高了地下水的盐度;地下水量减少,自净能力下降,水质下降。

3)地下水位下降,根系较浅的草本植物萎缩,对根系较深的乔木影响相对较小;土壤及地下水盐度提高,耐盐植物成为优势植被;地下水位下降,幼林难以生长,种群年龄结构偏大;生物多样性下降,群落稳定性降低。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

【详解】(1)塔里木河中游夏季易发生洪水漫溢的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和下垫面方面进行分析。从气候来看,塔里木河流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气温高,上游高山冰雪融水量大,山地夏季多降水,所以,洪峰流量大。从地形来看,塔里木河中游流经塔里木盆地,地势平坦,水流不畅。从下垫面来看,塔里木河中游流经沙漠地区,植被稀少,地表疏松,含沙量较大,流速减慢时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所以,塔里木河中游夏季易发生洪水漫溢。

2)输水堤的修筑对塔里木河两岸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主要从水质和盐度方面进行分析。从水质来看,输水堤的修筑,束缚了洪水的漫溢,大大减少了洪水自由漫溢,塔里木河两岸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自净能力下降,所以,地下水水质下降。从盐度来看,塔里木河流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输水堤的建设削弱了洪水的洗盐功能,从而提高了地下水的盐度。

3)输水堤修建后塔里木河两岸河岸林植被种类发生改变,主要从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盐度变化对植被种类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影响等方面分析。从地下水水位变化来看,输水堤修建后,塔里木河两岸地下水位下降,根系较浅的草本植物萎缩,对根系较深的乔木影响相对较小;地下水位下降,幼林难以生长,种群年龄结构偏大;生物多样性下降。从地下水盐度变化来看,输水堤修建后,塔里木河两岸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地下水盐度升高,使到不耐盐植物萎缩,而耐盐植物成为优势植被。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研学旅行小组7月选择下图中三江并流保护区进行地理考察,考察中发现:崇山峻岭中,并肩奔腾着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河,壮观的雪山冰川、险峻的丹霞峰丛和灿烂的喀斯特台地都在此安家落户,成为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

三江并流地区有100多座海拔5000以上、造型迥异的雪山。与雪山相伴的是静立的原始森林和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冰蚀湖泊,然而好多的峡谷谷地却有荒漠分布,河畔荒凉一片。三江并流地区占中国国土面积不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也是我国中药资源和民族药资源的重要宝库。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1)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述三江并行奔流自然奇观的形成的过程。

2三江并流保护区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地区,但大多的峡谷河畔却因干旱而荒凉一片。请运用地理学原理解释干热河谷形成的自然原因。

3)分析该区域动植物种类较多的原因。

【答案】(1)内力: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隆升;

外力: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流水的侵蚀和切割形成河谷,高山与大江交替分布,形成世界上独有的三江并行奔流的自然奇观。

2三江并流地区山高谷深、山脉走向大体上垂直于西南季风或者东南季风,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致使河谷干旱;背风坡的下沉气流还具有增温效应,致使河谷比较热;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膨胀上升,并在山谷的上空积聚下沉,加剧了河谷底部的干热环境的形成。

3三江并流地区由于纬度低,山高谷深,垂直海拔差异大,垂直带谱复杂,动植物种类众多;高山峻岭,山高谷深,气候复杂,局地小气候类型多,动植物独特;该地区地貌独特,人类活动少,生态环境好,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三江并流地区山脉南北走向,因此这里成为欧亚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三江并流保护区为背景材料,以该种自然景观形成的原因、干热河谷形成的自然原因、该地区国家级保护动植物种类较多等为切入点,考查区域的特征、地貌景观的成因。

【详解】(1)本题为原因分析类题,关键词三江并行奔流,答题方向原因。形成原因主要结合内外力作用角度思考,分别从山地形成及河流形成角度考虑。受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影响,山地隆起地形抬升,形成多条平行的山脉及谷地;区域以上河段有多条河流汇入,再加上季风区降水丰沛,江水流量大,流水下蚀作用强;该区域地势北高南低,江水南流入海;山体宽大,河流侧蚀不易,山河相间,从而形成三江并流的景观。

2)设问中提到该地地处湿润的亚热带地区,但好多河畔却干旱,该地又多高山峡谷,所以我们既要想到迎风坡与背风坡,又要考虑到局地的山谷热力环流。从所给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山高谷深且大致呈南北走向,与季风风向垂直,背风坡降水更少,且受气流下沉增温减湿影响,焚风效应明显;白天山坡增温快,气流上升,受高山影响,汇聚在谷地上空,气流下沉,山谷增温干燥;整体受焚风效应影响空气干热,即使晚上谷地气流上升,降水也少。所以此地多峡谷形成干热河谷。

3三江并流地区国家级保护动植物种类较多的原因主要从区域特点决定的,具体从纬度、垂直地带性及地形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角度考虑。三江并流地区纬度低,季风气候,气候适宜;地区海拔高,垂直高差大,垂直带谱复杂;山高谷深,区域内环境多样,局地气候复杂;人类活动影响小;南北走向山地有利于动物南北通行,所以该地动植物种类多。因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复杂,与外界联系少,所以该地生物种类较为独特,因此该地区国家级保护动植物种类较多。

【点睛】在横断山区的焚风效应是说横断山区的山脉走向,大体上垂直于西南季风或者东南季风,山脉迎风坡截留较多的雨水,背风坡少雨,风在背风坡的下沉还具有增温效应,致使河谷干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