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过关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标签:
杂谈财经启迪慧想文综汽车时尚 |
分类: 文综地理(高考冲关文综地理) |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过关考试地理试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1.该鸟类从北京到甲地大致的飞行方向是(
A.先向西南后向西北 B.自东向西
C.自东北向西南 D.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2.通过获取的光照数据而进行纬度计算时,结果最易相混的两个地点是(
A.乙地和丙地 B.乙地和甲地 C.丙地和丁地 D.丁地和乙地
【答案】
1.D
2.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两地间最短距离和纬度。
1.结合图中的纬线,该鸟类从北京到甲地的最短距离,是两地间大圆的劣弧长度,飞行方向大致是沿劣弧飞行。从经度看是向西飞,在北半球方向先向北偏,再向南偏,大致的飞行方向是先向西北再向西南,D对。
2.南北半球季节相反,通过获取的光照数据而进行纬度计算时,乙地和丙地纬度相似,关于赤道南北对称,乙地9月份的光照数据和丙地3月份的光照数据相似,结果最易相混的两个地点是乙地和丙地,A对。其它各地纬度不同,且不是关于赤道对称,B、C、D错。
【点睛】
两地间最短距离是两地间大圆的劣弧长度。从经度看是向西飞,在北半球方向先向北偏,再向南偏,大致的飞行方向是先向西北再向西南。乙地和丙地纬度相似,关于赤道南北对称,乙地9月份的光照数据和丙地3月份的光照数据相似。
如图为我国东南某地区等坡度线(地表坡度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图,图中数字代表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河流,流速最快的河段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示区域
A.P地坡度最陡 B.河流从东北流向西南
C.适宜发展林果业 D.Q地位于背风坡,土壤水分条件差
【答案】
3.A
4.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等坡线的应用及地理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影响
3.本题考查等坡度线的应用。本题的关键是审题,等坡度线不同于等高线,不能根据等值线的疏密来判断坡度,其数值越大表示的坡度就越陡。从图中可知甲处的数值最大,所以甲处的坡度最陡,所以河流的流速最快,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本题考查小流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据图甲处数值最大,说明甲处坡度最陡,A错误;图中不是等高线,不能判断河流的流向,结合指向标可知,河流可能为由东北向西南流,也可能为由西南向东北流。B错误。图示区域大部分是缓坡,适宜发展林、果业,C正确。仅由坡度不能判断坡向,不能判断Q地位于北风破,D错误。故选C。
5.图示区域地壳厚度的总体特点是(
A.东厚西薄 B.北厚南薄 C.西厚东薄 D.南厚北薄
6.沿34°N等深线向东凸出,反映了该纬度附近(
A.有东西向山脉分布 B.有南北向山脉分布
C.有东西向河流分布 D.有南北向河流分布
7.省会城市甲与图中地壳最薄处地壳厚度的最大差值为(
A.4.5km B.4.7km C.4.9km D.5km
【答案】
5.C
6.A
7.C
【解析】
【分析】
5.
根据莫霍面等深线的分布情况可判断,从西往东莫霍面等深线数值越来越小,即由西往东莫霍面的深度越来越浅,也就是地壳越来越薄,所以该区域地壳厚度为西厚东薄,故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故选C。
6.
34°N等深线向东凸出即向数值小的地方凸出,说明该地的莫霍面较南北两侧高,即存在一东西走向的高地,正好印证了34°N附近一线有我国的东西向山脉—秦岭。对比四选项可知A符合。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
7.
考查等值线的判读。读图可知,省会城市甲城市正好在等值线数值43.5千米线上,依据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可推知最浅地壳处厚度在38.5-39千米之间,所以省会城市甲城市与最浅地壳处差值在4.5至5千米之间,对比四选项可知最大差值4.9千米符合。故C选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下图为我国长江中下游某区域等高线及等潜水位线示意图,图示区域有一条大型河流流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表述,正确的是
A.①地潜水流动速度最快
B.②地潜水由西北流向东南
C.③地看不见观景台
D.④地潜水埋藏深度可能为4米
9.图示季节
A.河流水补给潜水
B.河流挟带泥沙量较大
C.农作物生长缓慢
D.日落时观景台影和河流基本垂直
【答案】
8.C
9.C
【解析】
【分析】
8.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潜水面坡度越陡,潜水流动速度越快。①②③④四地中,②地等潜水位线最密集,所以②地潜水流动速度最快,故A错。潜水的流向总是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所以②地潜水由东北流向西南,故B错。根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可以判断出,观景台到③地之间有一个山脊存在,所以③地看不见观景台,故C正确。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得知④地海拔高度为563-564米,④地潜水海拔高度为561-562米,根据“潜水埋藏深度=地面海拔高度-潜水海拔高度”,得知潜水埋藏深度为1-3米,D错误。故选C。
9.根据“凸高为低”判断出河流所在地,潜水的流向总是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画出潜水流向,可以看出潜水流向河流,所以潜水补给河流,故A错。潜水补给和流水,说明河流处于枯水期,水量小,携带能力低,所以河流携带泥沙量较少,故B错。长江枯水期在冬季,气温低,农作物生长缓慢,故C正确。此时为冬季,日落西南,观景台的影子在东北,与河流基本是平行的,而不是垂直。故D错误。故选C。
【点睛】
等潜水位线判读技巧
1.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潜水面坡度越陡,潜水流动速度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的地方,潜水面坡度越缓,潜水流动速度越慢。
2.潜水埋藏深度=地面海拔高度-潜水海拔高度
3.潜水的流向总是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汉江上游地区的植被类型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最可能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针叶林 D.灌从
11.2001-2017年汉江上游NDVI指数的变化,反映了( )
A.耕地增加 B.气候变暖
C.植被种类增加 D.降水增加
【答案】
10.B
11.B
【解析】
【分析】
10.图中反应,汉江上游一年中不同季节植被覆盖度有明显的大小变化,且夏季覆盖度高,冬季覆盖度低,这证明该地区植被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茂盛和枯萎期,推测应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故B正确;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四季常绿几乎不落叶,一年中的不同季节覆盖度变化不大,故AC错误;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灌丛不是主要分布植被,D错误。故选B。
11.2001-2017年汉江上游NDVI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这证明该地区整体的植被覆盖度有提高,植被更加茂密。耕地增加会破坏地表植被,使植被覆盖度下降,A错误;气候变暖会使冬季植被落叶减少,夏季生长更茂密,进而增加NDVI指数,故B正确;植被种类增加对与覆盖度影响不大,C错误;降水增加对植被覆盖度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丰满水电站大坝能使松花湖
A.水循环减弱 B.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C.水量增加 D.枯水期水质改善
13.丰满水电站的老坝被称为“病坝”,新坝可能解决了
A.抗震性能差 B.发电总量少
C.抗渗、抗冻能力差 D.淹没面积大
14.爆破后残留的部分老坝体和新坝共存,形成“一湖双坝”的景观,这样做的目的是
A.增加发电量 B.保护新坝体
C.增加蓄水量 D.保护历史遗迹
【答案】
12.D
13.C
14.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丰满水电站的建设为载体,考察流域开发过程中水利设施的作用的知识,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2.丰满水电站的建设不会减弱水循环,可能会使水循环的部分环节变得活跃,如下渗、蒸发等;大坝会使松花湖的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大坝不会增加松花湖的水量,只会对湖泊水量起到调节作用;丰满水电占会使松花湖水量增加,使水坝得到改善。故选D。
13.丰满水电站位于板块内部,地质结构稳定,稳定运行近80年,说明该地地震少发,A错误;老坝被誉为“中国水电之母”,因此也不会存在发电量少的问题,B错误;根据材料“该工程在1937年4月动工,修建年代久远,由于当时技术水平差,且该大坝位于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因此老坝可能存在抗渗、抗冻能力差的问题,C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知新坝和老坝的淹没面积,D错误。故选C。
14.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可知,老坝已经不再使用,故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增加发电量和需水量,A、C错误;“一湖双坝”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充分利用地形,老坝已坏,部分坝体的存在并不能增加挡水量,B错误;老坝是“中国水电之母”,代表了中国重要的历史进程,因此保留部分坝体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历史遗迹,D正确。故选D。
15.假设海洋中有甲、乙两个小岛,读图,影响甲、乙两岛日落时刻差异的因素有(
①经纬度位置 ②海陆位置 ③太阳直射点位置 ④地形、海拔⑤当地人的作息时间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南、北)半球移动,此半球昼变长,日出变早、日落变晚;纬度越高,昼长变化幅度越大,日出日落时间变化大;同一纬线,越靠东时间越早,日出越早;高海拔地区,日出较早,日落较晚。①③④可以影响甲、乙两岛日落时刻差异,选C。②海陆位置、⑤当地人的作息时间对日落时刻差异没有影响,ABD错误。故选C。
【点睛】
16.四地的纬度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列,合理的是(
A.乙、丁、甲、丙 B.乙、丁、丙、甲
C.丁、丙、甲、乙 D.丁、乙、甲、丙
17.当天,对于分别站立在O1、O2、O3、O4四点的四个人来讲,其身影在地面的旋转角度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8.上图乙中,O2点的同学,测得当天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差12度,则O2点所在的纬度是( )
A.66°34’S B.84°S C.84°34’S D.68°34’S
【答案】
16.D
17.C
18.B
【解析】
【分析】
16.
12月22日,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是东南日出、西南日落,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所以图中③表示正南方,①为正北方,②为正西方,④为正东方。读图可知,四地均位于南半球,乙和丁出现极昼现象,应位于南极圈内,且丁全天太阳高度不变,应位于南极点上,纬度最高,乙出现极昼,纬度较高。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甲地太阳应位于当地上中天偏南方天空,正午太阳高度角为83.5°,说明位于南回归线以南且距离较近。丙地有阳光直射现象,位于南回归线上。甲纬度高于丙,四地的纬度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列依次为丁、乙、甲、丙,故选D。
17.
12月22日,当天,图中乙、丁是极昼现象,O2、O4两人的身影旋转角度最大 ,B、D错。甲比丙的纬度较高,所以站立在O1的人的身影在地面旋转角度较大,A错。O3纬度最低,太阳视运动转过的角度最小,O3人的身影在地面的旋转角度最小,C对。故选C。
18.
O2点位于南极圈到南极点之间,当天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12点,太阳高度最小值出现在0点,设当地纬度为X°,则当天太阳高度最大值是90°-(X°-23°26′),太阳高度最小值是90°-(X°+23°26′),当天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差12度,据此计算可知O2点所在的纬度是84°S,B正确。故选B。
【点睛】
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直射。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极点一天内的太阳高度不变。南回归线以南地区,纬度越高,太阳视运动转过的角度越大,地面上人的身影旋转角度越大。
下表为长春市某民居正南朝向窗户正午时阳光照射在室内地面上的面积统计表。读表中材料,回答下列31、32题。
19.以下四幅光照图与表中时间相吻合的是
A.
B.
C.
D.
20.若某日该民居室内正午光照面积达一年中最大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的公转速度最慢 B.澳大利亚正值小麦播种季节
C.长春日出方向为东南 D.天山雪线位置达一年中最高
【答案】
19.C
20.C
【解析】
【分析】
19.该地正午时阳光位于正南方向,照射在室内地面上的面积先变小后变大,说明其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应为夏至日前后。A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为冬至日光照图;B图为北半球的冬半年;C图地球的自转方向逆时针可判断为北极点俯视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现象为夏至日光照图;D图晨昏线与某条经线重合为二分日光照图。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当该民居室内正午光照面积达一年中最大值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小,北半球各地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小,冬至日时接近于近日点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较快,A错误;澳大利亚人民是3-5月当地的秋季播种小麦,B错误;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各地均东南日出西南日落,C正确;冬至日北天山雪线位置达一年中最低,故D错误。故选C。
【点睛】
屋内光照面积与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有关,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照射到屋内的面积越大。
21.图中河流大致流向为(
A.由南向北 B.由西北向东南 C.由北向南 D.由东北向西南
22.一年内,该地可能再次出现图示日出景观的日期在(
A.2020年2月 B.20020年7月 C.2020年12月 D.2021年1月
【答案】
21.D
22.C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运动,重在考查日出、日落方位及其应用。
21.
2019年元旦,太阳直射南半球,则该地日出方向为东南,说明图示地区太阳所在的方向为东南方,影子朝向的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即西北方向,而“划船人的影子刚好与船垂直”,则船的朝向为东北-西南;“图中小船逆流而上”,说明图示左侧为上游,右侧为下游,左侧为东北方向右侧为西南方向,因此河流的流向是由东北流向西南,D正确,A、B、C错。故选D。
22.
太阳直射的纬度相同,则日出的方位角相同,一年内,该地可能再次出现图示日出景观的日期即与这一天直射纬度相同的日期。该日为元旦(1月1日),距离冬至(12月22日)约为8天,则与元旦直射纬度相同的日期是12月22日减8天为12月14日左右,C正确。元旦后直射点北移,2月份,太阳直射纬度比元旦位置偏北,日出方位角不同,A错误。7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为东北,B错误。2020 年1月距离2019年元旦时间已超过一年,D错误。故选C。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3.图中C点纬度可能是(
A.68°N B.72°S C.65°S D.60°N
24.此时北京时间是(
A.11日16时 B.12日8时
C.12日20时 D.11日8时
25.若pc继续变长到最长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上海看到的日出范围从东北转向正东 B.喜马拉雅山北坡的雪线正不断下降
C.恒河流域盛行西南风水位不断上涨 D.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答案】
23.A
24.B
25.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晨昏线的相关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3.由材料信息可知P点是北极点,可知B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大约每月走8个纬度,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可知6月12日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21°N,可知此时北极区域出现了极昼现象。P点的线速度为0km/h,且向周围的方向都是南,所以P为北极点。已知CED为晨线,可知C点到P点间为极昼的范围,结合极昼开始的范围和太阳直射点的关系的相关知识,可知C点的纬度为69°N,可知A正确,故D错误。
24.读图可知此时6月12日和6月11日在全球的分布范围一样,即两个日期的在全球的范围是相等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想满足这种要求,0°经线上的地方时必须是0:00,即0:00点落在了本初子午线上,即从0°向东至180°为6月12日的范围,由时差的计算方法可知此时120°E上为8:00,即此时北京时间是12日8时,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2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若pc继续变长到最长时即北极地区的极昼范围达到最大,可知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若pc继续变长到最长时,此时,上海的日出方位是逐渐偏东北的,故A错误;若pc继续变长到最长时,喜马拉雅山北坡的雪线正不断上升的且至雪线到达最高,故B错误;若pc继续变长到最长时,即到6月22日,pc达到最长,此时恒河流域正值雨季,恒河流域盛行西南风且其水位处在不断上涨的过程,故C正确;由前面的解析可知此时北半球为夏季,此时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故D错误。
【点睛】
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大约是每个月移动8个纬度。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柚木被誉为“万木之王”,是热带高大阔叶林或半落叶乔木,要求较高的温度,成材时间较长。系强阳性树种,根系浅、树冠大,易遭风害,喜深厚、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材质坚硬,耐腐耐磨,不翘不裂,防火防水性好,用途极为广泛,是世界最重要的用材林树种之一。下图示意爪哇岛柚木人工林的主要分布区。
(1)据材料推测适宜柚木生长的气候类型,并说明理由。
(2)分析爪哇岛柚木集中分布区大多位于山地缓坡的原因。
(3)你是否赞同我国大力发展柚木人工林?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热带季风气候:理由柚木是热带树种有落叶或半落叶现象说明其生长的热量条件具有季节性;柚木喜湿润,根系浅,说明当地降水条件充沛。
(2)柚木系强阳性树种,缓坡便于种植和采光,缓坡风力较小;柚木的树冠大根系浅,缓坡种植可防倒伏;缓坡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较好等。
(3)赞同;理由我国热带地区多山地适宜柚木生长;柚木用途极为广泛,市场需求量大;生物技术先进,可寻求柚木种植范围的突破等。
或不赞同;理由:我国热带面积较小,不宜大力发展柚木人工林;柚木根系浅,需水量大,不抗风,易受台风的影响;柚木成材时间长,更新周期长,经济效益慢;缺乏柚木良种等。
【解析】
【分析】
本题通过柚木的生长习性考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解答该题目的关键。根据其生长特点可以判断地貌、气候、水文特点,印尼限制原木出口可从保护柚木资源、延长产业链、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分析。
【详解】
(1)柚木最适宜的气候类型,主要依据背景材料中的“热带”“落叶现象”这两个关键词去推测。根据所学知识“热带”有沙漠、雨林、季风、草原气候;“落叶现象”说明其降水季节变化大,又根据热带草原年降水少,其典型植被为疏林草原,树木较为稀少和低矮,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具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气候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
(2)分布于山地缓坡的原因,主要从缓坡的采光条件、排水条件及柚木本身形态特征去分析。由柚木系强阳性树种、根系浅、树冠大,易遭风害、喜深厚、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可以判断缓坡采光条件好、风小、利于排水。
(3)如果选择“支持”,主要从我国有适宜柚木生长的环境、我国在生物技术上的优势及市场需求等角度去归纳。如果选择“不支持”,主要从我国的国情特点及柚木本身的特点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国情特点分析,我国热带范围小,不宜扩大某种或某几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我国部分热带地区易受台风影响;从柚木本身特点分析:结合材料柚木成材时间较长,更新周期长,经济效益不高等。
【点睛】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世界上森林火灾频发地区,2018年以来先后多处遭受山火肆虐,造成重大损失。
材料二 圣安娜风,是指每年秋冬季节,在加州南部山谷出现的来自内陆荒漠地带的特有的风,被当地人称为“魔鬼之风”。
材料三 左图为加利福尼亚州山火分布示意图,右图为“旧金山、圣迭戈两地降水季节分配图”。
(1)简述加利福尼亚州的地形特征。
(2)比较旧金山与圣迭戈降水的异同并说明原因。
(3)分析加州南部圣安娜风的形成原因及其与森林火灾的关系。
【答案】(1)以山地高原为主;东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中央谷地,西部为沿海山脉;南北纵列分布。
(2)相同:冬多夏少,多为冬雨型。不同点:旧金山降水量多于南部的圣迭戈。原因:都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控制,降水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旧金山受西风控制时间更长,所以降水较多。
(3)秋冬季节,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北美大陆北部逐步形成冷高压;来自内陆荒漠、高压南侧的东北风形成了圣安娜风。圣安娜风来自内陆高原,空气干燥;翻越山地,吹向沿海,气流下沉,温度升高,产生焚风效应,易加剧火势。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地形特征的描述、气候特征的分析、森林火灾发生原因分析以及防治措施
【详解】
(1)地形特征可结等高线从地形类型、地势高 低两方面来回答。图中等高线数值较大,西部等高线密集,海拔最高在1000米以上,东部部分区域边缘密集,最高在3000米以上,中部稀疏、海拔低,因此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东部为高原山地;中部等高线数值较低,再结合河流流向和分布可得中部为中央谷地;地势整体南北纵列分布。
(2)从降水量柱状图中可读出,旧金山与圣迭戈降水集中在冬季,冬多夏少,多为冬雨型。从整体降水量看,旧金山降水量多于南部的圣迭戈。影响降水的最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两者都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控制,降水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旧金山纬度更高,因此受西风控制时间更长,所以降水较多。
(3)根据材料,“圣安娜风是指每年秋冬季节,在加州南部山谷出现的来自内陆荒漠地带的特有的风,”秋冬季节,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北美大陆北部逐步形成冷高压;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因此来自内陆荒漠、高压南侧的东北风形成了圣安娜风。由于圣安娜风来自内陆高原,空气干燥;此风翻越山地,吹向沿海,气流下沉产生焚风效应,加大火势;另外该风受到谷地地形影响,产生狭管效应,风力加大,易使火势蔓延。
【点睛】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黑龙江省春季平均风速达5.1m/s;春季风日数约占全年的41.8%。黑土区耕地表土松散、底土黏重,并有季节冻土层。下图为黑龙江省最大冻土深度等值线图(单位:米)和甲地冻土冻融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林都”伊春因森林停伐后原有的林产工业生产要素(加工技术、产业工人等)出现大量闲置。为此,伊春市政府与黑龙江省的进口原木加工复出口试点口岸绥芬河进行产业合作,将闲置资源转移到绥芬河市并共同建设了“伊春—绥芬河木材储备加工物流园区”。
(1)分析黑龙江省春季表层黑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2)说出影响黑龙江省最大冻土深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并简述甲地最大冻土深度的时间分布规律。
(3)简述伊春与绥芬河合建“木材储备加工物流园区”对两地林产业的有利影响。
【答案】(1)表层黑土较为疏松;春季植被保持水土能力较弱;风力大,风日多,风力侵蚀严重;积雪融水融化多,流水侵害严重。
(2)纬度;海拔;10月至次年3月,冻土最大深度在增加;3—7月,冻土最大深度变化不大。
(3)对伊春:利于发挥原有林产工业的技术、劳动力等优势;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绥芬河:利于节约进口原木加工生产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利于提升木材加工技术和产品的出口能力(扩大产品对外销售市场)。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区域农业,冻土成因、分布规律及伊春与绥芬河合建“木材储备加工物流园区”对两地林产业的有利影响。
【详解】
(1)黑龙江省春季平均风速达5.1m/s,春季风日数约占全年的41.8%,黑土表土疏松、底土黏重,表土容易被侵蚀,同时,黑龙江春季积雪融水量大,所以风蚀、水蚀明显。
(2)纬度和海拔高度与气温成反比,与冻土深度成正比,纬度;海拔是其主要影响因素。读图,可以看出10月-3月,冻土最大深度在增加;3月-7月,冻土最大深度变化不大。
(3)伊春与绥芬河合建“木材储备加工物流园区”对两地林产业的有利影响应结合材料来回答。由材料“伊春因森林停伐后原有的林产工业生产要素(加工技术、产业工人等)出现大量闲置”可知,对伊春有利于发挥原有林产工业的技术、劳动力等优势;利于保护当地林业资源。对绥芬河有利于节约进口原木的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利于提升木材加工技术和产品的出口能力。
【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