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启迪慧想
启迪慧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217,755
  • 关注人气:10,4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2020-10-16 09:30:44)
标签:

财经

启迪慧想文综

汽车

时尚

情感

分类: 文综地理(高考冲关文综地理)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1陡崖A处的高度为(    

A10 B20 C20米以上 D20米以下

2公路选择在该地形区通过的原因是(    

A该部位是山脊,地势较高 B该部位是山谷,工程量较小

C该部位是鞍部,地势较低 D该部位岩层软弱,易于开挖

 

【答案】

1C

2C

【解析】

【分析】

1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为(n-1d≤h<(n+1d。图示陡崖有3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10米,计算即可知20≤h40,结合选项答案选C项。

2由等高线的分布可知,高速公路通过的地形是鞍部,此处与所经路线间的相对高度较小,施工工程量小。故答案选C项。

    2020415NASA宣布,天文学家很有可能发现了第二个地球开普勒—1649c。它距地球300光年,围绕着一颗约为太阳四分之一大小的红矮星(恒星)运行,其轨道位于红矮星宜居带,温度、大小与地球相似,还可能有液态水。下图为开普勒—1649c与红矮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3红矮星和开普勒—1649c构成的天体系统级别等同于(   


A.总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4.开普勒—1649c未来能否成为人类第二家园,还需要确认其(   


A.是否有适宜呼吸的大气 B.接收恒星辐射是否适中


C.公转周期长短是否适中 D.周围是否有卫星在绕转


 


【答案】


3.C


4.A


【解析】


【分析】


3.


本题考查天体系统的判断,结合材料可知,开普勒—1649c,围绕着一颗约为太阳四分之一大小的红矮星(恒星)运行,说明该天体系统是由行星绕恒星运动构成,因此为恒星系,与太阳系平级,C正确,故选C。


4.


本题考查存在的条件,存在生命的条件需要适宜的温度、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以及液态水三者,而开普勒—1649c目前已经具备与地球相似的温度计液态水的存在,若要适宜生物生存还需继续确认是否存在适宜生物体呼吸的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天体系统的判断及存在生命的条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5.为了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以下图中的 A、B、C、D 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 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地壳厚度越厚,地震波传来所需时间越长。读图可知,A地位于青藏高原,B位于佛罗里达半岛,C位于刚果盆地,D位于太平洋中部,其中青藏高原海拔最高,因此地壳最厚,地震波从莫霍面传来的传播距离最长,所需时间最长,因此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6.甲岛盛行风向为(   


A.东北信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极地东风


7.乙岛气候特征的表现有(   


A.冬季温和多雨 B.雨热同期 C.终年温和湿润 D.终年高温多雨


8.丙岛位于(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B.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C.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D.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答案】


6.C


7.A


8.B


【解析】


【分析】


6.


甲岛为大不列颠岛,位于北半球西风带,常年盛行西南风,C正确。故选C。


7.


乙岛地处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


丙岛为冰岛,根据板块分布,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B正确。故选B。


【点睛】


根据板块理论,大西洋为板块张裂形成的。


9.下图是北半球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规律,也就是河流的凹凸岸。通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本题难度较小。


【详解】


由该河段示意图可知,①为凸岸,②为凹岸,结合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规律可知,①岸堆积,泥沙堆积多,河床较缓,②岸侵蚀,河床较陡,A图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河流凹岸、凸岸一般同时出现在河流发育的中后期,大多位于河流的中下游,落差小的河段。河流凹岸、凸岸的流水作用不因半球位置而改变,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顺直河段,右岸冲刷,左岸堆积; 弯曲河段,凹岸冲刷,凸岸堆积。在地图上(在实际中也是一样)区分河流的凹凸岸时,只看河流弯曲的部位:河流向陆地凸出的那一岸就是河流的凹岸;陆地向河流凸出的那一岸就是凸岸或从河流中心看,向外凸出的一岸是凹岸,向内凹进的一岸是凸岸。


河流对流经地区的地貌产生影响,一般有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河流流速大的时候,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深槽或港湾,流速小的时候,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河漫滩或三角洲。当河流转弯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流速快,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水流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在凸岸因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也称弯道环流。


 


    兰屿是台湾省东部的一个小岛。岛上很多房屋建在人工挖掘的凹地内,其间挖有深排水沟,屋顶用茅草或铁皮覆盖,屋顶仅高出地面半米左右,因此称之“地下屋”(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当地修建“地下屋”主要为了抵御(   


A.寒潮 B.台风


C.泥石流 D.冰雹


11.每年夏季,该屋子的室内比室外(   


A.温度凉爽 B.光照充足


C.阴冷潮湿 D.空气清新


 


【答案】


10.B


11.A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环境的整体性,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兰屿的地下屋的分析,凸显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0.


结合图文信息分析可知,该岛位于台湾省东部的一个小岛,纬度低,气温较高,寒潮和冰雹发生的几率较小,AD错误;该地下屋是人工挖掘的凹地,无法抵御泥石流,C错误;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易发,地下屋屋顶高出地面半米左右,用茅草和铁皮覆盖,抵御台风的能力相对较高,B正确。故选:B。


11.


夏季,太阳光照强,大气升温快;而该地下屋大部分位于地面下的凹地里,屋内气温升温较慢,气温较低,应比室外温度低,较为凉爽,A正确;该地下屋仅屋顶高出地面半米左右,室内光照条件较差,B错误;该地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旺盛,虽然地下屋大部分在地面下,但深度不深,仍然露出了屋顶,因此不会出现室内阴冷潮湿的情况,C错误;地下屋空气流通条件比室外差,室内空气比室外差,D错误。故选:A。


【点睛】


兰屿堪称“风岛”,是全世界著名的多风地区之一,每年夏季易受台风侵袭,雅美族祖先为躲避风灾,巧妙地设计出一种地下居住房屋,叫“地下屋”。所以兰屿的“地下屋”,大都有百年历史,而且住起来冬暖夏凉,极具特色。兰屿岛的地下屋是当地人趋利避害的选择,台风来时,风力大,破坏力强;台风过后,酷热难当。当地达悟族人营造了这种“地窖式”民居,优点突出,可躲避台风,且住起来冬暖夏凉,能采光通风,排水良好,极具特色,是当地人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独特的历史文化。民居分布于背山面海的小山坡上,各家住宅紧密相连,只留一些小路通行,形成群聚民居。除了供睡眠及煮炊使用的主屋,供工作及储藏使用的工作房,与供乘凉及看海使用的凉台。主屋是建在人工挖掘的凹地,其间挖有深的排水沟,宛如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外围再垒石成墙,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1.5米~2            米处,屋顶用茅草覆盖,条件好的用铁皮,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因此称之“地下屋”。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前坡为迎风坡,为防风,坡度缓;后坡为背风坡,坡度陡,便于排水。民居主屋闷热潮湿,因此坑边多建有凉亭。多见方形木框架,底部家空,屋顶覆草。能遮阳透风,纳凉避暑。




    贵州是我国冰雹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自2020年1月以来,截至5月6日,全省共出现58个降雹日,较常年偏多5.4天,首场冰雹比往年出现偏早1个半月,最大直径达70毫米。下左图是冰雹形成示意图,下右图是贵州省等高线地形图,据图文信息完成下面小题。


 


12.据新闻报道,贵阳市夜间经常出现冰雹天气,据上右图和所学分析其原因是(   


A.谷地地形闭塞,热量集中空气对流旺盛


B.夜晚谷地空气上升,对流运动显著


C.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空气对流旺盛


D.夜间地面辐射冷却降温,水汽迅速凝结


13.与往年相比,贵州今年冰雹出现异常的原因是(   


A.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强盛


B.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势力强


C.春季气温较往年低,水汽易凝结


D.高空0℃大气层位置较往年低


 


【答案】


12.B


13.B


【解析】


【分析】


12.


据上右图和所学知识分析,贵阳位于谷地,受山谷风影响,夜晚谷地空气上升,对流运动显著,水蒸气遇冷多次凝结增大,易形成冰雹,B正确。谷地地形闭塞,白天热量更集中,与夜晚出现冰雹矛盾,A错误。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空气对流不旺盛,与冰雹形成矛盾,C错误。夜间地面辐射冷却降温,水汽迅速凝结,这是形成霜冻的原因,不是冰雹的成因,与图中信息不符,D错误。故选B。


13.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强盛,主要造成冬季风势力强,但冬季风较为干燥,不易形成冰雹,A错误。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势力强,空气湿度大,对流运动易造成水蒸气凝结增大,形成冰雹,B正确。题中无春季气温信息,不能确定春季气温较往年低,图中显示,冰雹主要是对流运动造成冰粒做升降运动,冰粒增大造成的,与季节气温和高空0℃大气层位置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B。


【点睛】


图中显示,强对流造成冰粒做多次升降运动,冰粒逐渐增大是形成冰雹灾害的主要原因。分析关键要从运动着手。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几内亚湾北部的陆地月平均气温始终高于几内亚湾海域。几内亚湾以北的西非赤道低压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一部分,它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最南位置在5°N附近,布埃亚被称为“非洲雨极”。下图为非洲局部图。据此完成小题。


 


14.布埃亚有“非洲雨极”之称,与其成因没有关联的是(   


A.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B.受西非赤道低压影响


C.西南季风风向与海岸垂直 D.北赤道暖流增温增湿


15.R、Q两地(   


A.7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东南风 B.7月R地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西北风


C.7月R地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东南风 D.7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西南风


 


【答案】


14.D


15.A


【解析】


【分析】


14.


布埃亚受西非赤道低压的影响,降水较多,同时,夏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为西南风,西南风风向与海岸垂直,布埃亚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因此降雨丰富,被誉为“非洲雨季”。而该地不受北赤道暖流的影响,故选D。


15.


7月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赤道低气压位于几内亚湾北部,Q地受东南信风的影响,盛行东南风;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为西南风,R地盛行西南风,故选A。


【点睛】


注意:几内亚湾北部地区受几内亚湾暖流的影响,而不是北赤道暖流的影响。同时,夏季,几内亚湾北部西南风的形成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导致,与南亚的西南季风形成过程类似。


    长沙王先生的家是一个高层建筑的二楼,令他苦恼的是因为南楼遮挡,寒冬的正午直到1月27日阳光才能照射进阳台,同样在长沙的李先生家的顶楼阳台一年都没有这样的烦恼,但为了更好的采光晾晒衣服,李先生家南面阳台伸缩式晾衣架的高度在不同季节绳索距离阳台天花板的高度还是要调一调。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王先生家的阳台正午时分每年大约有多长时间没有阳光射入


A.70天 B.54天 C.35天 D.27天


17.与厦门的同等情况相比较,在长沙李先生家冬季正午时悬挂晾衣架的绳索长度


A.长 B.短 C.一样长 D.不确定


 


【答案】


16.A


17.B


【解析】


【分析】


16.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南楼产生的影子越长,北楼被遮挡的时间越长。由材料分析可知,王先生家在冬季的正午直到1月27日阳光才能照射进阳台。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可知,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之后逐渐变大,由此推算,1月27日距离12月22日相差35日,因此在12月22日之前的35天内,也没有阳光照到阳台,即一共70天左右,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故选:A。


17.厦门的纬度较长沙的低,因此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长沙大,影子较短,射进阳台中的阳光较少,所以在晾晒衣物时,相同情况下晾衣杆的高度可以低一点,绳索则需要长一点,而长沙刚好相反,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故选:B。


下图示意某时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8.图中甲、乙、丙、丁四地风力最大的:


A.甲 B.乙 C.丙 D.丁


19.图示时刻,丁观测站风向最可能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答案】


18.A


19.B


【解析】


【分析】


该题考察对等压线图的判读。


18.由图可知,甲靠近低气压中心,且等压线最密集,说明该地气压差最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此风力最大,A正确。乙、丙、丁三地相对来说等压线稀疏,说明三地气压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也小,风力也小,因此B、C、D排除。正确答案为A。


19.近地面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丁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应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在垂直于等压线风向,应指向西方,来自东方;由于地处北半球,在地砖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最终指向西北方,来自东南方,形成东南风,因此正确答案为B。


【点睛】


等压线如何进行风向确定和风力大小对比:


1.确定风向:在等压线图中,画出该点并垂直于等压线的虚线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根据南北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该点风向。(注意:风向指风的来向,风从哪个方向来,就以这个方向命名风向。)


 


2.风力大小的比较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2)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风力越小;


(3)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数值差越小,风力越小。


    内蒙古西部草原居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用太阳能和风能相结合的形式提供家庭能源。图为内蒙古西部风能和太阳能各月统计图及当地某居民家庭能源利用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该家庭能源利用方式能源供应最紧张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1.在冬季当地太阳能热水器基本停用的原因有


①白昼时间较短


②热水需求少


③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弱


④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易冻裂


⑤多暴风雪,晴天少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


20.D


21.B


【解析】


【分析】


20.内蒙古西部草原位于我国的内陆地区,纬度高,冬季气温低,冬季采暖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且冬季太阳能不足,其它季节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量之和都大于冬季,所以能源供应最紧张的季节是冬季。故选D。


21.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内蒙古白昼时间较短,①正确;冬季气温低,热水需求多,②错误;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弱,③正确;冬季气温低,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易冻裂,④正确;内蒙古西部气候干燥,暴风雪少,⑤错误;故选B。


    蜃景是一种气象景观,是在水面或陆面上空的稳定大气层中,由于垂直方向上空气密度显著差异形成的一种幻景。当底层空气密度高,而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影像,此即“上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而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下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倒影,此即“下蜃景”。遇到大风吹来时蜃景瞬间消失。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最易出现“上蜃景”的时间段及地点


A.夏季海洋 B.夏季沙漠 C.夏季柏油路面 D.冬季暖流海面


23.大风吹来时蜃景消失是因为大风


A.带来大雾影响视线 B.扰乱稳定的大气层结


C.导致水平方向热量差异 D.导致垂直方向对流显著


 


【答案】


22.A


23.B


【解析】


【分析】


考查热力环流原理的运用和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


22.出现“上蜃景”要求“底层空气密度高,而上层密度低”,即垂直方向上空气向下堆积。夏季海洋与陆地相比,升温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使上层空气密度降低、底层空气密度增大,A对;夏季的沙漠地区升温快、气温高,夏季柏油路面因比热容小,升温快、气温高,冬季暖流海面,暖流流经地区气温较高,三者都因近地面气温较高,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造成上层空气密度增大、底层空气密度降低,都不易出现“上蜃景”现象,B、C、D错。


23.蜃景的出现和维持要求大气层“稳定”,大风吹来使原本稳定的大气层遭到破坏,故选B;大风有利于雾的快速扩散,且大风是使蜃景消失了,而不是被大雾阻挡看不见了,A错;风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不同地区间的温度差导致了气压差,即水平方向上的热量差异产生了风,而不是风导致了热量差异,C错;风是指大气的水平运动,大风吹来会干扰该地区的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使垂直运动减弱、水平运动加强,D错。


【点睛】


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是地表冷热不均,从而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受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由于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近地面,受热上升的地区形成低压,冷却下沉的地方形成高压,在高空则相反;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进而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环流。因此对该原理的运用关键是找出地面冷热差异,解题时运用“热升冷降”判断空气的垂直运动状况和空气密度的变化情况。


    火地岛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岛屿,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覆盖第四纪冰川沉积和火山灰砾,多湖泊和沼泽湿地岛上雪线高度仅500~800米,有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图示为火地岛及其周边区域图。


完成下面小题。


 


24.关于图示岛屿叙述正确的是(   )


①西部沿岸暖流增湿,东部沿岸寒流减湿


②山脉大致呈南北向,山脉阻挡,形成西部多雨区和东部雨影区


③岛上湖泊多为冰川作用形成


④地处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处,多火山地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5.火地岛上雪线高度仅500~800米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海拔 C.海陆位置 D.地形


26.据图推测“醉汉树”的树冠朝向(   )


A.西北 B.西南 C.东南 D.东北


 


【答案】


24.B


25.A


26.C


【解析】


【分析】


24.读图可知,火地岛西部是秘鲁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东部是巴西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①错误;根据图中河流的分布可知,火地岛上的山脉走向为南北走向,该地处西风带的控制下,山地西坡为迎风坡降水多,东坡为背风坡降水少,②正确;火地岛上地形以山地为主,海拔高气温低,且该地受西风漂流的影响较大,降温幅度大,因此火地岛上的湖泊多为冰川作用形成的。③正确;根据六大板块的分布可知,火地岛处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多火山地震,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5.由图可知,火地岛地处55°S附近,纬度较高,气温低。因此火地岛上雪线海拔高度只有500—800米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因素造成的,而海拔、海陆分布和地形不是影响其雪线的主要因素。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6.由图可知,火地岛处于南半球西风带,南半球西风带为西北风,常年受西北风带吹拂,该地的树冠迎风(西北侧)一侧生长受损,逐渐形成“醉汉树”,因此,“醉汉树”的树冠朝向东南。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为解决缺水问题,某学生依据水循环原理设计了下图所示解决方法。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27.该方法获取淡水的过程中,未体现出的水循环环节是(   


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    ④下渗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8.该方法(   


A.设备比较简单,适合华北沿海地区推广


B.以木材为能源,适合东南沿海地区推广


C.收集的淡水有限,适合海岛求生解决水源问题


D.消耗能源较多,适合能源丰富地区解决水源问题


 


【答案】


27.B


28.C


【解析】


【分析】


27.


从取水过程来看,木柴燃烧给煮锅加热,锅中海水受热蒸发,因此蒸发环节得到体现;从图来看,由于盛放冷海水的容器底部向下凹陷,附着在冷海水容器的底部不会直接滴落下来(如果容器底部为水平状态,水滴增大到一定程度则会直接滴落),而是受重力作用沿着冷海水容器底部向下流到容器最底部再滴落到盛放饮用水的杯子中,这一过程模拟了径流和降水环节,径流和降水环节得到体现;水汽输送主要依靠大气水平运动来实现,图中气流主要做上升和下沉运动,故未能体现水汽输送环节和下渗环节,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


28.


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判断,该方法效率较低,消耗的能源较多,收集的淡水有限,主要适合海岛求生解决水源问题。据此判断C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水循环原理的应用,要求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为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示意图。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厩部起伏的影响而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而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玻堆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河流流向为(   


A.自西向东 B.自南向北


C.自东向西 D.自北向南


30.甲坡泥沙堆积的原因为(   


A.水位高流速快泥沙堆积 B.上坡流速变慢泥沙堆积


C.地转偏向力导致泥沙堆积 D.受惯性影响泥沙堆积


 


【答案】


29.B


30.B


【解析】


【分析】


29.


读材料可知:“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再看图可知,图中沙坡南坡为堆积坡、北坡为侵蚀坡,即南坡为迎水坡、北坡为背水坡,故河流自南向北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0.


读材料可知:“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而存在差异”,该河流自南向北流,甲坡是迎水坡,为上坡, 水流在上坡过程中,流速变慢泥沙堆积,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游水位高处泥沙可能被侵蚀,A错误;迎水坡堆积与地转偏向力无关,C错误;水流速度影响泥沙堆积,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以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示意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南非开普敦这座拥有400万人口的城市,正面临严重缺水的危机。本土专家尼古拉斯斯隆计划设计从南极搬运冰山,以解决缺水问题。图为设计的冰山运输线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该运输路线利用的洋流是(   


A.西风漂流、本格拉寒流 B.西风漂流、马达加斯加暖流


C.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 D.南极环流、马达加斯加暖


32.在冰山运送到南非途中(   


①白昼渐长 ②风速加强 ③气温增高 ④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3.下列解决水资源短缺措施中,在南非不太可行的是(   


A.海水淡化 B.跨流域调水


C.发展节水农业 D.引高山冰川融水


 


【答案】


31.A


32.C


33.D


【解析】


【分析】


31.开普敦在南非西南角,马达加斯加暖流在南非东部,冰山运输线路从①到③再到开普敦与马达加斯加暖流关系不大。而加那利寒流位于北半球。因此主要受西风漂流、本格拉寒流的影响。故选A。


32.冰山运送到南非途中,船队航行方向都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只有气温和正午太阳高度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过程中是单向增大变化的,③④正确。而白昼长短则要看冰山运送的时间,途中风速更是变化多端,必经强劲的西风带。故选C。


33. 因南非纬度较低且无高大山脉,所以无高山冰川融水,D不可行,符合题意。而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等均可行,ABC不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世界洋流分布及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熟悉并掌握。


    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4.图示地区自然带的分布体现的是(   


A.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B.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35.该地区甲自然带东部纬度偏低,与其密切相关的是(   


A.面积辽阔的高原地形 B.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C.降温减湿的拉布拉多寒流 D.降水丰富且四季分配均衡


 


【答案】


34.C


35.C


【解析】


【分析】


34.


据图可知,图中自然带基本上是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体现的是自然带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故C正确。


35.


根据经纬度和大陆轮廓判断,图示区域是北美洲北部地区,甲自然带为苔原带。其自然带在东部明显向低纬度延伸,说明其东部气候寒冷,这是因为沿岸有拉布拉多寒流经过,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故C正确。


    “人口红利”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某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年龄结构可以作为分析人口红利的解释变量之一。右图为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在1961-2013年发生变化的统计图(单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6.我国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的变化情况是(   


A.0-14岁人口在1975年前变化很大


B.15-64岁人口在1975年后变化不大


C.65岁及以上人口在1975年前没变化


D.15-64岁人口在1975年后变化很大


37.我国人口老年龄化加剧对今后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B.导致世界产业转移到中国


C.刺激养老产业发展 D.促进中国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答案】


36.D


37.C


【解析】


【分析】


36.


读图可知,0~14岁人口在1975年前变化很小,1975年前变化很小,A错误;15~64岁人口在1975年前变化不大,1975年后变化很大,B错误、D正确;65岁及以上人口在1975年前变化很小,C错误。故选D。


37.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口数量激增,必然刺激养老产业发展,C正确;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会加剧人口老龄化,A错误;劳动人口数量减少,不利于世界产业转移到中国和中国第二产业发展,B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以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在1961-2013年发生变化的统计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随着京沪严控“大城市病”等原因,四大一线城市人口增长率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下表为2017年我国四大一线城市人口总量及增长率情况。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8.表中四城市


A.上海人口减少最多 B.北京人口减少最少


C.广州人口增加最慢 D.深圳人口增加最快


39.京沪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呈负增长 B.落后产业淘汰迁出


C.城市环境质量较差 D.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40.人口减少将会使得北京市


A.加速城市经济增长 B.加速高端人才迁出


C.加剧人口老龄化速度 D.加剧创业环境恶化


 


【答案】


38.D


39.B


40.C


【解析】


【分析】


38.减少人口等于人口数量乘以增长率,计算得出北京人口减少大于上海,因此AB错误;深圳的人口增长率大于广州,因此深圳的人口增长大于广州,因此C错误,D正确。


39.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从而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人口外迁增多,人口增长成负值,故答案选B项。


40.由于产业升级改造导致人口减少,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因此会导致加剧人口老龄化速度,C正确;人口数量减少,会导致人口一些产业缺乏劳动力,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A错误;一般流失的为廉价劳动力,B错误;人口减少对家具创业影响不大,D错误,故答案选C项。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松嫩平原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较短温热多雨,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土壤由有机质、矿物质、空气及水分构成。松嫩平原黑土广布,适宜于大面积机垦。但近年来,黑土侵蚀速度加剧,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水蚀、风蚀和冻融作用是导致黑土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原因。

材料二 左图为东北地区略图及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图.右图为松嫩平原某地冲沟图。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1)从气候角度分析松嫩平原土壤肥沃的原因。

2)说明松嫩平原黑土地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3)指出松嫩平原风蚀、水蚀和冻融作用发生的季节。

【答案】1)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迅速,积累大量有机质;冬季寒冷漫长,大量枯枝落叶难以分解,有机质在土壤中得以保留,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一年一熟,寒冷时期长,使土地得到休闲。

2)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作物生长;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化肥施用的少,农作物品质;黑土土质疏松,利于农作物根系发育。

3)风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冬季;水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冻融作用主要发生在春季。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东北黑土地为背景,考查气候对松嫩平原土壤形成的影响、黑土对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松嫩平原不同季节的外力作用等;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等。

【详解】

1)由材料可知,松嫩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夏季,温热多雨,植物得以迅速生长,以积累大量有机质;寒冷漫长的冬季,由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大量枯枝落叶难以分解,有机质保留在土壤中,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由于夏季较短,冬季漫长,作物生长期短,形成一年一熟的熟制,可使土地得到休闲,土壤肥力得以保持。

2)松嫩平原的黑土地,土壤以黑土为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促进农作物生长;可减少化肥施用量,保证农作物品质;由于黑土中腐殖质丰富,土质疏松,有利于农作物根系生长。

3)松嫩平原冬季寒冷干燥,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大,风蚀作用强烈。春季大量的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夏季丰富的降水,使得水蚀作用强烈。春季随着气温快速回升,冬季形成的冰雪快速消融,冻融作用强烈。

4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太阳高挂,不需要空调同样取得了纳凉的效果。

材料二  左图为四川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民居坐南朝北,房前一般为水泥或石子院坝,屋后种植林木;右图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1)民居屋前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2)冬季,白天人们紧闭屋后窗户,开启前门。从气候角度分析此举的目的。

3)从采光条件分析,该民居建为坐北朝南的原因。

【答案】1)石子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房前石子地面房后林木)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2)(冬季)紧闭屋后窗户,可以阻挡北方冷空气,同时切断穿堂风;开启前门,利于屋内与院坝之间保持对流,从而保持室内温度,同时使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疾病发生。

3)四川大多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区,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因而全年正午时太阳位于其正南方,房子坐北朝南的设计,大门朝南利于获得较多的光照。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民居为材料背景,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影响聚落的区位条件分析,难度较小,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

1)石子地面比热容小,升温快;林地比热容大,升温慢,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大了空气流动。

2)四川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季风,紧闭屋后窗户,可以阻挡北方冷空气,同时切断穿堂风;开启前门,利于屋内与院坝之间保持对流,从而保持室内温度,同时使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疾病发生。

3)从采光角度分析,四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全年正午太阳位于其正南,坐北朝南的设计,利于获得较多的光照,一天中获得采光时间最长。

43[地理一-选修 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5,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了一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负面案例。其中水泥硬化过度问题中以景观图片和文字材料的形式列举了古民居前水泥硬化过度、原有石板路重新硬化为水泥路、混凝土假山、将原有石砌台阶水泥抹面、房前菜地石砌篱笆水泥化、护坡和步行道全部用水泥覆盖、绿化树下全部水泥硬化等现象。下图为案例中列举的某村大榕树下水泥硬化过度照片。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分析在乡村建设中水泥硬化过度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地面硬化,地面透水不足,雨水下渗少,可能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水分缺乏,易导致树木、花草死亡;破坏生物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泥地面蒸发水汽少,空气变得干燥;水泥地面比泥土地面比热容小,村居温差变大;降雨时,地面径流增大,汇集速度快,易导致涝灾。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乡村水泥硬化过度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实质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的影响,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气候、水文、生物等方面进行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先地面硬化,直接导致雨水下渗减少,导致地表径流增多,雨季时可能会导致洪涝灾害;导致地下水位降低土壤水分缺乏,容易导致植物、花草缺少水分而死亡;其次硬化地面,会破坏生物的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硬化地面,由于水泥地面比热容较低,会加剧村居温差,使得夏天更热,冬天更冷;最后,硬化地面后会导致蒸发减少,空气中水汽减少,空气变得干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