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启迪慧想
启迪慧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7,974,111
  • 关注人气:10,4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2020-10-07 10:31:08)
标签:

财经

启迪慧想文综

汽车

时尚

杂谈

分类: 文综地理(高考冲关文综地理)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下图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1下列关于①-④地的描述与实地情况最为相符的是(   


A.①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


B.②地坡度最陡


C.③地与居民点不通视


D.④地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


2.该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是(   


A.450米 B.500米 C.550米 D.600米


 


【答案】


1.C


2.A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等高线分布图的阅读。


1.


河流流向是由地势高处向低处流动,根据图中等高线可以判定①处河流由东北流向西南,A错误。②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B错误。④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地势较高,为山脊,不会有河流发育,更没有瀑布,D错误。图示③区域位于30°N以南山地的阳坡,所以可能有茶园分布,C正确。故选C。


2.


考察线路共穿越了4条高度不同的等高线,相邻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为100m,按照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4-1)×100≤H<(4+1)×100,可以确定考察路线的高差介于300m到500m之间,只有A项在此数值范围内,A正确。故选A。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地2020年元旦日出景观素描图,图中小船逆流而上,划船人的影子刚好与船垂直。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图中河流大致流向为(   


A.由南向北 B.由西北向东南 C.由北向南 D.由东北向西南


4.一年内,该地可能再次出现图示日出景观的日期在(   


A.2020年2月 B.20020年7月 C.2020年12月 D.2021年1月


 


【答案】


3.D


4.C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运动,重在考查日出、日落方位及其应用。


3.


2019年元旦,太阳直射南半球,则该地日出方向为东南,说明图示地区太阳所在的方向为东南方,影子朝向的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即西北方向,而“划船人的影子刚好与船垂直”,则船的朝向为东北-西南;“图中小船逆流而上”,说明图示左侧为上游,右侧为下游,左侧为东北方向右侧为西南方向,因此河流的流向是由东北流向西南,D正确,A、B、C错。故选D。


4.


太阳直射的纬度相同,则日出的方位角相同,一年内,该地可能再次出现图示日出景观的日期即与这一天直射纬度相同的日期。该日为元旦(1月1日),距离冬至(12月22日)约为8天,则与元旦直射纬度相同的日期是12月22日减8天为12月14日左右,C正确。元旦后直射点北移,2月份,太阳直射纬度比元旦位置偏北,日出方位角不同,A错误。7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为东北,B错误。2020 年1月距离2019年元旦时间已超过一年,D错误。故选C。


    读下面经纬网图,完成下面小题。


 


5.从 A 地到 C 地,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 (   )


A.一直向东走 B.先向东北,后向东南走


C.一直向西走 D.先向西北,后向西南走


6.图中DE间的最短距离约是AB间最短距离的(   


A.一半 B.等长 C.1.5 倍 D.2 倍


 


【答案】


5.D


6.C


【解析】


5.


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距离为过这两个点间大圆上的劣弧长。据图可知,A、C两点位于北半球同一纬线上,且AC之间图中经度差超过180°,应选取两点之间较短的弧长,两点间最短路径应是过两点画凸向高纬的弧线,可知从A地到C地,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先向西北,再向西南走,D正确。故选D。


6.


同一纬线上不同经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L=经度差×111×cosa。AB=180°×111×cos60°=9990千米;DE=90°×111×cos0°=9990千米(赤道上两点间的距离也可以不乘以cos0°)。通过以上计算可知,纬线AB约是DE长度的相等,DE间的最短距离即为DE纬线弧长,但AB间的最短距离应为AB间向高纬突出的纬线,其长度应小于9990千米,则图中DE间的最短距离可能是AB间最短距离的1.5倍,C正确。故选C。


下图示意L、P两国经纬度位置。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P国位于


A.L国的东南方 B.北温带 C.西半球 D.中纬地区


8.与乙图相比,甲图


A.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大 B.比例尺较大,内容较简略


C.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 D.比例尺较小,内容较详细


 


【答案】


7.C


8.A


【解析】


【分析】


7.读图可知,P点的地理坐标约为(22.5°S,58°W),L点的地理坐标约为(28°N,17°E),故可判断P国位于西半球,低纬度,L国的西南方,P国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C项正确。


8.两图所示范围均位于中低纬度,纬线上,经度1°相差的实际距离较小;由图示经纬度跨度可以看出,甲图表示的实际面积要大于乙图,但是两图图幅面积相等,故甲图比例尺较小,表示的内容较简略,A项正确。


下图为某山峰周围情况示意图,假若积雪边缘气温为0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9.此时,c点的气温大约为(  )


A.0.6 ℃ B.1.8 ℃ C.2.5 ℃ D.4.6 ℃


10.沿图中a~b剖面线所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  )


A. B.


C. D.


 


【答案】


9.B


10.D


【解析】


【分析】


该组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判读。


9.海拔每降低100 m,气温升高0.6 ℃。从图中可以看出积雪边缘在海拔高度为2500 m的等高线附近,是积雪分布的最低下限,根据题干可知其气温为0 ℃。c点的海拔为2200 m,比积雪边缘海拔高度低300米,通过计算可知c点的气温大约为1.8 ℃。故B正确。


10.根据图中剖面线的位置,可以判断a端点海拔为2200 m,b端点海拔在2200~2300 m。在接近a端点的2300 m等高线与2400 m等高线之间有一闭合等高线,由于其内侧有湖泊,所以可以判断该处为一低地,该低地海拔在2200~2300 m,山顶的海拔高度应在2500~2600m之间,根据上面分析可知D正确。故该题正确选项为D。


【点睛】


该题要求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该题难度一般。


11.下图是分别过M、N、E、F四点各沿两个不同方向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判断这四点所在的地形依次是  


 


A.山脊、鞍部、山谷、盆地


B.山谷、山脊、盆地、鞍部


C.山谷、山脊、鞍部、盆地


D.山脊、山谷、鞍部、盆地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常见的基本地形的形状。本题的关键是考生对常见的、基本的地形特征的了解与掌握,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组合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详解】


只需要相同字母对应的图片按照一个不动,另一个旋转90度,再进行组合即可看出对应的分别是山脊、山谷、鞍部、盆地地形。所以选C。


    2020年4月8日凌晨,今年最大的“超级月亮”现身夜空。“超级月亮”指的是月亮位于近地点、附近时的满月,此时的月亮看上去更大、更圆(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超级月亮”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13.相对于地球来说,月球更易遭受陨石袭击,其原因是(   


A.公转速度快 B.离小行星带更近 C.宇宙环境不安全 D.表面无大气层


 


【答案】


12.A


13.D


【解析】


12.


由材料可知,超级月亮是月亮位于近地点、附近时的满月,此时的月亮看上去更大、更圆。月亮属于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可观测宇宙),其中地月系级别最低,故选A。


13.


陨石与行星大气高速摩擦可以使陨石燃烧,减少陨石对行星的影响。由于月球质量比地球质量小,大气比地球稀薄,所以月球更易遭陨石袭击,D对。与月球公转速度、距离小行星带距离无关,AB错。地球与月球所处宇宙环境没有差别,C错。故选D。


【点睛】


天体系统是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地月系是最低级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比地月系等级高。太阳系属于银河系,河外星系和银河系是同一等级的天体系统。总星系是目前科技水平能够观测到的宇宙,也叫可见宇宙。


    天文辐射是指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下图为“某地区各月平均天文辐射纬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导致该地区天文辐射冬、夏季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表状况②太阳高度


③昼长④纬度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5.该地区天文辐射受纬度影响最小的季节是(   


A.春季 B.秋季 C.夏季 D.冬季


 


【答案】


14.B


15.C


【解析】


【分析】


14.


材料信息表明,天文辐射是指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因此地表状况对天文辐射没有影响,①不符合题意;读图可知,与夏季相比,冬季该地区天文辐射弱,这是因为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白昼短,因此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较弱,因此导致该地区天文辐射冬、夏季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和昼长,②、③符合题意;图中显示,6月份前后,不同纬度天文辐射相同,因此纬度不是影响冬、夏天文辐射差异的主要因素,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5.


图中显示,5、6、7月份,从30°N至45°N不同纬度地带的天文辐射几乎没有变化,而以3月代表的春季、以9月为代表的秋季、以12月为代表的冬季,天文辐射随纬度升高而变低,冬季变化最大,因此该地区天文辐射受纬度影响最小的季节是夏季,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


影响地表太阳辐射量的因素:纬度和季节因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大气透明度、天气与气候、地势高低、污染程度等差异。影响天文辐射的因素:纬度和季节因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


    下图中左图为“1900~2000年太阳黑子年平均数变化示意图”,右图为“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6.太阳黑子出现在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太阳内部


17.下列年份中在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的可能性最大的是


A.1957年 B.1975年 C.1985年 D.1995年


 


【答案】


16.A


17.A


【解析】


【分析】


16.


太阳大气层中由内到外的①、②、③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发暗的斑点,发生在①层。所以选A。


17.


极光是太阳活动爆发时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与两极地区稀薄大气摩擦所形成的一种现象,因此太阳活动强烈时更易出现极光现象,由图中可以看出,1957年太阳黑子数最多,是太阳活动极大年,最易出现极光现象。所以选A。


【点睛】


研究发现,太阳黑子数多的年份也是其他太阳活动强烈的年份,太阳黑子数少的年份也是其他太阳活动微弱的年份,因此将太阳黑子看做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爆发时会在短时期内向外释放大量能量,被称为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9.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速度减为0


 


【答案】


18.B


19.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


18.岩石圈指软流层以上的岩层,包括地球和上地幔的一部分,主要是由各类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但是不会缺失。故选B。


19.图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构成了地球的外部圈层,故不符合题意;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F为地幔、G为地核,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四部分组成,故不符合题意;图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故C正确;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纵波减小,横波为0,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某中学的张鹏善于观察,一年中,他在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了当地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四幅图中有一幅是冬至日的记录图,该图是     (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21.图示光照现象       (   


①是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                 ②是由地球公转运动引起的     


③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                  ④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20.D


21.C


【解析】


【分析】


20.我国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图中D图表示的太阳光照射时的角度最小,是冬至日时的太阳光照图。故选D。


21.图示光照现象体现的是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结果,与地球自转关系不大,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C。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22.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3.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答案】


22.D


23.B


【解析】


【分析】


22.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表格四地中,只有丁地白昼时间大于12小时,故位于南半球,故选D。


23.甲、乙、丙三地均位于北半球,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因此甲、乙、丙三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甲、乙、丙,CD错;丁地昼长为13小时56分,因此该日与丁地纬度度数相等,但关于赤道对称的点的夜长为13小时56分,所以该点的昼长为10小时4分,该点应位于乙地和丙地之间,表明丁地纬度较乙低,较丙高。综上分析可知,四地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为甲、乙、丁、丙,故选B。


【点睛】


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往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其次,该题还考查到了昼夜长短中的对称思想,同一天中,南北半球纬度相等的两地中,其中一个地方的昼长等于另一个地方的夜长。


读110°E经线M城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内变化图,该地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40°,回答下面小题。


 


24.M地的纬度位置为(  )


A.23°26′N B.20°N


C.23°26′S D.20°S


25.M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


A.46°34′ B.43°26′


C.86°34′ D.83°26′


 


【答案】


24.B


25.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学生要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24.南北回归线上冬至日和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相差46°52′,由材料可知冬至日和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相差40°,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AC错误;该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大于12月22日,所以说该地位于北半球,B对D错误。所以选B。


25.从上题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的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20°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46°34′,选择A。


    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为15天。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6.地球公转的过程中,距太阳最近的时间是_______节气


A.清明 B.小暑 C.秋分 D.小寒


27.与立冬白昼时间最接近的节气是( 


A.立春 B.立夏 C.立秋 D.小雪


 


【答案】


26.D


27.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每年的1初地球距太阳最近。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15°为另一个节气。计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6.地球公转过程当中,1月初距太阳最近,12月22日为冬至,冬至之后15天1月2日为小寒,所以24节气当中小寒与近日点时间最接近,选择D。


27.从立冬到冬至和冬至到立春的时间大致相等,所以与立冬白昼时间最接近的节气是图中以冬至为中心的对称点立春,选择A。  


    下图中,M为赤道与某一经线L1的交点,北半球任一纬线L2上两点Q1、Q2分别位于经线L1的东、西两侧。完成下面小题。


 


28.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之间经度差达到最大值,则(   )


A.Q1、Q2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


B.M、Q1之间连线与地轴垂直


C.M、Q1、Q2三点位于同一经线上


D.Q1、Q2两点的直立物日影都朝西


29.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与L1之间地方时差不等, 则Q1、Q2(   )


A.可能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B.可能都位于东半球


C.不可能在同一时区 D.不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


 


【答案】


28.A


29.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晨昏线图的判读以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及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8.


结合材料及题干信息可知,若晨线经过M、Q1时,M点的地方时为6时,Q1的地方时最晚为12时,则M、Q1的经度差最大为90˚;若昏线经过M、Q2时,M点的地方时为18时,Q2的地方时最早为24时,则M、Q2的经度差最大为90˚;由此可知Q1、Q2之间经度差最大为180˚,即Q1、Q2位于同一个经线圈,由于Q1、Q2位于北半球,则此时Q1、Q2之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故选A。


29.


当晨线经过M、Q1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当晨线经过M、Q2时,太阳直射北半球;若Q1、Q2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则Q1、Q2与L1之间的地方时差是相等的,选项A错误;由于Q1、Q2与L1之间的地方时差未知,因此可能都位于东半球,也可能位于同一时区,选项C错误;1至6月间,太阳可能直射北半球,也可能直射南半球,故Q1、Q2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选项D错误。所以选B。


    当地时间3月21日19时,中国援助塞尔维亚(东1区)的首批来自广州的6人专家医疗队抵达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特斯拉国际机场,此后,医疗队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抗疫援助工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专家医疗队抵达尼古拉·特斯拉国际机场时,3月21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   


A.1/2 B.1/3 C.2/3 D.3/4


31.医疗队开展抗疫援助工作期间,广州(   


A.日出方位东南方向 B.正午树影逐渐变长


C.日落时刻不断推迟 D.昼夜差值逐渐变小


 


【答案】


30.D


31.C


【解析】


【分析】


30.


本题考查日界线的判断,要计算出0时经线的度数,此时东一区为16:00,0时经线为90°E,此时3月21日的范围为从90°E向西到180°,占全球的3/4,故选D。


31.


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产生的地理意义,3月21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广州白昼渐长,日落逐渐推迟,C正确;3月21日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广州日出东北,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树影逐渐变短,昼夜差值逐渐变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组考查时间的计算、日期的判断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的库车大峡谷,位于天山山脉南麓。这里地壳发生过剧烈的变动,岩层呈波状弯曲,山体呈红褐色,当地人称为“克孜利亚”,意思为“红色山崖”。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2.构成库车大峡谷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A.侵入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喷出岩


33.对该景观形成过程的推断,合理的是


A.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B.岩浆活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D.变质作用、地壳上升、风化作用


 


【答案】


32.C


33.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河流地貌的发育。


32.材料中“岩层层理构造明显,呈波状弯曲”提供了答案信息, 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主要特征,呈波状弯曲进一步说明成层的特点,故C正确。


33.沉积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经过固结成岩而成,故先有沉积作用;沉积岩在形成时岩层一般是水平,现“呈波状弯曲”,说明因地壳运动受挤压而弯曲变形;大峡谷是地壳隆起流水侵蚀下切而成。故A正确。


 


    研究发现:当上游来水含沙量低于水流挟沙能力,河床被冲刷时,床面泥沙中较细颗粒首先被冲走,河床形成粗化层。图1为我国南方某小型水电站上下游河道示意图,该电站由于年久失修,安全隐患严重,于2013年5月拆除。图2示意该电站水坝拆除前后某河床断面形态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水坝建成后,河床明显粗化的河段是(   


A.D1-D2 B.D2-水坝 C.D3-D4 D.水坝-D3


35.图1中,与图2河床断面形态变化吻合的是(   


A.D1 B.D2 C.D3 D.D4


36.与拆坝前相比,水坝拆除后将会出现(   


A.水坝上游河段汛期提前出现 B.水坝上游枯水期的水位上升


C.水坝下游汛期洪峰流量增大 D.水坝下游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答案】


34.D


35.B


36.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变化


34.


根据题干可知“当上游来水含沙量低于水流挟沙能力,河床被冲刷时,床面泥沙中较细颗粒首先被冲走,河床形成粗化层”,水坝建成后,水坝下游含沙量减小,河床粗化,所以水坝-D3河床会出现粗化,D正确。故选D。


35.


图2 中,大坝拆除后下蚀加强河道加深河床变窄,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推断该位置应位于水坝上游存在泥沙淤积的位置,在水坝拆除后沉积的泥沙被侵蚀,河床形态发生图示变化,所以B正确。


36.


水坝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削减洪峰流量,延迟洪峰到来时间,增加枯水期流量,水坝拆除后以上作用以上调蓄作用也就消失,C正确,B错误。水坝与上游汛期无关,A错误。水坝下游流量季节变化增大,D错误。故选C。


【点睛】


4.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节作用:在河流源头,调节河流水量;在河流中下游,洪水期削减河流洪峰,枯水期补给河流。


考察方向:通过湖泊的调蓄作用河流流量变得平稳。例如图中B点位于湖泊下游,经过湖泊的调蓄作用,流量波动比较小。注意:湖泊不仅可以调节水量,也可以蓄积来自于上游的泥沙。


 


    孤东位于黄河入海口北侧。1976-2014年,在海岸线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孤东近岸海域5m等深线与海岸之间的水域面积变化明显(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7.1976-2002年,孤东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一直以淤积为主 B.先淤积,后侵蚀


C.一直以侵蚀为主 D.先侵蚀,后淤积


38.推测2002-2014年期间,黄河中游地区


A.年降水量增加 B.地表径流量增大


C.年蒸发量减少 D.植被覆盖率提高


 


【答案】


37.B


38.D


【解析】


【分析】


37.1976年至1996年,近岸海域5m等深线与海岸之间的水域面积1996年之前增加,说明近岸海域海底淤积严重,海水深度减小,近岸淤积明显,但淤积程度逐期减缓;1996至2002年,水深5m等深线与海岸之间的水域面积减小,缩减速率逐期增大,海水深度增加,说明近岸海域海底以侵蚀为主,所以1976-2002年,孤东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先淤积、后侵蚀,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8.2002-2014年期间,水深5m等深线与海岸之间的水域面积减小,说明海水深度增加,泥沙淤积减轻,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河口处泥沙淤积减少,水深加大,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植被覆盖率提高,河流含沙量减少,D正确。年降水量增加、地表径流量增大、年蒸发量减少对2002-2014年期间水域面积减小影响不大,ABC错误。故选D。


下图为“某地甲、乙、丙、丁沿线地形剖面图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9.读该地的地形剖面图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埋藏深度示意图可知(    )


A.岩层埋藏深度曲线即为岩层形态 B.甲处沉积岩未出露地表


C.乙处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约为8m D.丙处沉积岩遭受侵蚀


40.大致位于背斜顶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39.C


40.B


【解析】


【分析】


39.读图可知岩层埋藏深度曲线并不能代表岩层形态的真实状态,A错误。读图可知甲处的沉积岩埋藏深度为0m,可知甲处的沉积岩出露地表了,B错误。读“某地甲、乙、丙、丁沿线地形剖面图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埋藏深度示意图”可知乙处沉积岩层埋藏深度大约为8m,C正确。读图可知丙处的沉积岩是被埋藏在地下的,其不容易遭到侵蚀,且图中的信息不足以证明该处的沉积岩遭到了侵蚀,D错误。故选C项。


40.读图可知甲处的地形海拔高度为10米,岩层的埋藏深度为0米,说明该处的岩层的海拔约为10米;乙处的地形高度海拔约为23米,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约为8米,因此可知该处的岩层的海拔高度约为15米;丙处的海拔约为15米,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约为4米,可知该处沉积岩层的海拔高度约为11米。由以上分析可知乙处的岩层海拔高度是最高的,且其两侧岩层的海拔高度低于乙处,可知乙处的沉积岩层是向上拱的,可知其是位于背斜顶部的,ACD错误,B正确。故选B项。


【点睛】


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斜的岩层是向上拱的,且背斜的岩层是中间老两翼新;而向斜的岩层是向下弯曲的,其岩层是中间新两翼老。


 


    丹霞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沉积岩)巨厚,垂直节理发育,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下图为该地丹霞山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41.读下面“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42.读丹霞山景观图,推测与其形成过程示意图中时期对应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41.C


42.B


【解析】


【分析】


41.丹霞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沉积岩)巨厚,垂直节理发育。所以,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在低洼处有沉积物堆积,然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砂岩岩层,对应③。沉积岩层在干热气候下,变成红色岩石。受内力作用影响,岩层隆起抬升。受风化等外力作用,垂直节理发育,对应对应①。再受流水、风等外力侵蚀,形成丹霞地貌,最开始的山峰较多,对应②,后不断侵蚀,形成孤峰一座,对应④,C对,A、B、D错。故选C。


42.从图中可看出图中的丹霞地貌山峰较多,对应②,①和③丹霞地貌还没有完全形成,④成孤峰一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图为岩浆、沉积物及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循环示意,①⑤为地质作用。完成下面小题


 


43.图中①一⑤表示内力作用的是(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44.流纹岩属于(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43.C


44.B


【解析】


【分析】


43.读图,根据地质循环相互关系可知,甲由沉积物形成,所以为沉积岩,而甲、乙、丙均可以转化为丁,则丁为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乙为岩浆岩,则丙为变质岩。结合各物质循环的作用可知,①是沉积物形成沉积岩过程,为固结成岩作用,②是岩浆岩和沉积岩转化为变质岩过程,应为变质作用,③是各类岩石转化为岩浆过程,为重融再生,④为形成沉积物的过程,应为外力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 ⑤为岩浆冷凝形成岩浆岩过程,为岩浆活动。其中变质作用、岩浆活动、重融再生均为内力作用,故选C。


44.读图,根据地质循环相互关系可知,甲由沉积物形成,所以为沉积岩,而甲、乙、丙均可以转化为丁,则丁为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乙为岩浆岩,则丙为变质岩。流纹岩属于岩浆岩,对应图中的乙,故选B。


【点睛】


三大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判断循环关系时,主要掌握岩浆“三进一出”即可判断。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5.关于图中地层形成年代正确的是(   


A.②晚于⑥ B.③晚于① C.⑤晚于④ D.①晚于⑤


46.d地可以看到的典型地貌是(   


A. B.


C. D.


 


【答案】


45.C


46.D


【解析】


【分析】


45.据图可知,地层②⑥属于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⑥岩层位于②岩层之上,②早于⑥,故A项错误;③为变质岩,④为岩浆岩,③④没有穿透②,③早于②,②出现了断层,②早于①,③早于①,故B项错误;⑤是岩浆喷出冷却凝结形成的喷出岩,⑤穿透②,⑤晚于②,⑤晚于④,故C项正确;⑤晚于②,②早于①,无法判断①⑤的早晚,故D项错误;故选C。


46.据图可知,d处为岩溶地貌,是石灰岩经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A项为风力沉积地貌,B项为风力侵蚀地貌,均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为主,故A、B项错误;C项位于湿润地区,外力作用为流水作用,但不是喀斯特地貌,故C项错误;D项地貌为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故D项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地貌类型判断,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47.(加试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攀岩运动是利用陡峭岩壁的凸起、凹陷、缝隙等自然条件进行攀登运动方式。近年来我国的攀岩运动发展迅速,大大推动了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和形象。下图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和右图地形剖面图。


 


(1)左图中a、b、c、d、e五条虚线,可能有河流分布的有____________。


(2)左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是_____。左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不超过_____米。


(3)右图地形剖面图是沿左图中剖面线AB、MP、RQ中的_______进行绘制的。


(4) 左图中甲、乙两河段,通航条件较好的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


(5)近年来,图中丙城市攀岩活动发展迅速,试说明该城市发展攀岩运动的有利条件。


【答案】(1)b、d


(2)自西南向东北 80


(3)MP


(4)乙 乙河段所处地区水流汇集区域广,流量较大;地势平坦,水流平稳


(5)岩壁陡峭,直立性好,高度适宜,有利于发展攀岩运动;岩壁地处开阔的地带,能容纳较多的游客观赏;攀岩岩壁距离城市较近,消费市场广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安全防范设施齐全等。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等高线图及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地图上的方向,高差计算,河流水文特征,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条件。


【详解】


(1)河流分布在山谷地形中。读左图,根据等高线数值和弯曲形态,图中a、b、c、d、e五条虚线,b、d是山谷地形,可能有河流分布。


(2)水往低处流。根据等高线和图中的指向标判断,左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是自西南向东北。左图中等高距是20米,陡崖处有三条等高线相交,根据陡崖高差公式(n-1)·d﹤H﹤(n+1)·d,,可计算出陡崖的相对高度范围是40﹤H﹤80,不超过80 米。


(3)根据左图的等高线数值,A点的海拔大于260米,与剖面图不符,不是AB剖面。Q点的海拔在这220-240米之间,小于240米,RQ不是。M 点海拔240-260米之间,符合剖面图条件,所以是沿MP进行绘制的。


(4)左图中甲、乙两河段,乙河段等高线稀疏,水流平缓。所处地区水流汇集区域广,流量较大。所以通航条件较好的是乙河段。


(5)读图,丙城市东面郊外的岩壁陡峭,直立性好,高度小于80米,高度适宜,有利于发展攀岩运动。岩壁地处开阔的地带,能容纳较多的游客观赏。攀岩岩壁距离城市较近,消费市场广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安全防范设施齐全等。促进了攀岩运动的发展。


【点睛】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1)定线:确定需要绘制的剖面方向,并画出剖面基线,如下图所示的PQ线。


(2)找点:找出剖面基线PQ与等值线(等高线、等深线)的所有交点,这些点均是为了控制剖面图上相应地点的高程,故将这些点称为控制点,如图所示A点到M点。


(3)取尺:根据要求选取地形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一般来说,水平比例尺与原等高线地形图的比例尺相同,垂直比例尺可以是原等高线地形图比例尺的5倍、10倍、15倍、20倍……倍数越大,起伏越明显,图示的垂直比例尺就为水平比例尺的10倍。


(4)画矩形并作平行线与垂直虚线:平行线是在所要画的剖面图上按垂直高程(如图所示0米、100米、200米……)引出来的,垂直虚线是从剖面线PQ上的各控制点向矩形底边引出垂线。


(5)定位:依据原图中控制点的高程,确定剖面图中各点的位置,如图所示A′点至M′点。


(6)点点相连:用平滑曲线从P′点一直连到Q′点,即得PQ线的地形剖面图。


48.下图为某时刻等白昼时长线图,图中OA、OB为日期界线,O点为极点,P点纬度为70°。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是________,地球上出现极夜的范围是_________。


(2)当P点影子朝正北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时,此时与我国处于同一日期的地区占全球的_________。


(3)P点所示等白昼时长线向O点缩小期间,太阳直射点向_________(方向)移动,上海的黑夜时间逐渐_________。


【答案】20°N,135°W    70°S及其以南    17    7/8    南    变长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光照图以及昼夜长短变化、区时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充分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


(1)读“某时刻的等白昼时长线”的图可以看出,根据图中0°经线和45°E经线判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图所示为北半球。根据等白昼时长线判断,P点白昼长24小时,说明太阳直射20°N;此时70°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故此时出现极夜的范围是70°S及其以南地区。因为OA、OB为日界线,OB是国际日期变更线(180°),OA则为0时经线,即地方时为0时,则为12时位于135°W经线上。因此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0°N,135°W)。


(2)P点影子朝正北,说明此时太阳直射45°E经线,地方时为12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即为北京时间,120°E经线与45°E经线相差75°,且位于45°E经线东侧;根据经度每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东侧时间比西侧时间早,可知北京时间为17时。由于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和0时经线构成了一个经线圈,经度值之和为180°;读图判断,0时经线为135°,位于西九区。因此,此时与我国日期相同的时区范围是西九区向东至东十二区,占全球的7/8。


(3)结合小题(1)分析,P点所示等白昼时长线向O点缩小,说明此期间北极地区的极昼范围在缩小,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上海的黑夜时间逐渐变长。


49.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解析】

1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最可能有石油分布的是___地,该处地质构造的成因是___。


(2)图中①②③④环节构成的水循环类型是___,环节④名称___。


(3)图中戊处的地形是___,其形成原因___。


(4)乙处是___(地质构造名称)。丙处地貌的特点是___。


(5)丁处是___(地貌名称),其形成原因___。


【答案】甲    岩层受挤压向上供起    海陆间循环    地表径流    山岭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断层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由冲(洪)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沉积物厚度由厚变薄,颗粒由粗变细    河口三角洲    河流进入海洋时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河口形成三角洲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考查了常见的地貌类型及地质构造的判断、水循环等考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


(1)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甲地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因此钻探石油应选择在甲地。


(2)图中①表示蒸发、②表示水汽输送、③表示降水、④表示径流,由①②③④环节构成的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代表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水循环。


(3)图中戊处的地形是山地,戊处岩层向下弯曲,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受侵蚀,形成山岭。


(4)丙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在此处大量堆积,形成扇状冲积地貌,为山前冲积扇。乙处岩层发生了断裂位移,为断层构造。


(5)丁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地貌上为河口三角洲,其成因是因为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地势变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三角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