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2020届高三第三次复习统一检测地理试题【解析】
标签:
启迪慧想文综气温汽车时尚原因 |
分类: 文综地理(高考冲关文综地理) |
2020年红河州第三三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3月19日,美团配送骑手高治晓荣登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自疫情态势严峻以来,美团配送已积极吸纳因各种不利因素产生的社会转移劳动力达33.6万。如何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来吸引资本和消费者将会是外卖配送企业未来的竞争焦点。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顾客通过手机查询骑手位置和抵达时间信息,利用的技术主要是(
A. GPRS B. RS C. GIS D. GPS
2.
关于疫情期间美团吸纳社会转移劳动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以省外跨区域就业为主 B. 主要来自服务业从业者
C. 政策是转移的主导因素 D. 骑手收入将大幅度下降
3.
为在未来竞争中取胜,外卖配送企业应该(
A. 用精美包装提高产品美誉度 B. 大量吸纳骑手提高配送效率
C. 引入大量商家满足客户需求 D. 完善管理体制提升食品标准
【答案】1.
C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GPRS是无线网络通讯技术,RS主要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监测等地理信息的获取,GPS适用于定位导航,GIS可对地理信息进行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查询骑手位置和抵达时间信息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对位置信息进行提取的过程,在地理信息技术中具有该功能的只有GIS,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题详解】
疫情期间因疫情防控需要美团吸纳的社会转移劳动力以就地就近就业、临时灵活就业为主,这部分劳动力大多来自于服务业从业者,服务业在疫情期间失业率较高,B符合题意;疫情情期间,省区之间人口流动减少,因此美团吸纳社会转移劳动力不可能以省外跨区域就业为主,排除A;美团吸纳社会转移劳动力是市场需求导致的结果,政策不是转移的主导因素,排除C;美团吸纳社会转移劳动力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因此骑手收入不会大幅度下降,排除D。故选 B。
【3题详解】
用精美包装提高产品美誉度会造成过度包装,不符合绿色发展的需求,A错误;专注配送团队专业化的建设,严控“骑手”招聘流程,杜绝信誉不良的人加入,且骑手数量应由市场需求决定,过多吸纳骑手,会导致骑手收入下降,B错误;过多引入商家容易造成管理难度增加,无法保障外卖食品的质量安全,C错误;完善管理体制,提升食品标准,进行服务升级,往精细化、定制化等个性服务方向发展,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吸收资本和消费者,D正确。故选D。
【点睛】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云瀑”(下图)是云顺着盛行风向翻越山岭,受重力因素跌落,像水一样倾泻而成。山谷风是常见的云瀑形成动力来源,高山冷空气向盆地汇集成云,形成“冷湖”,“冷湖” 云满外溢下泻,形成云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山区云瀑经常出现的时间是(
A. 湿润的清晨 B. 午后 C. 晴朗的夜晚 D. 黄昏
5. “冷湖”附近宜居带位于(
A. “湖”底 B. 山麓 C. 山腰 D. 山项
6. 根据材料,下列地区易形成云瀑的是(
A. 乞力马扎罗山南坡 B. 青藏高原东缘
C. 阿尔卑斯山北坡 D. 安第斯山西坡
【答案】4.
A
【解析】
【4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山谷风是常见的云瀑形成动力来源,高山冷空气向盆地汇集成云,形成“冷湖”,“冷湖” 云满外溢下泻,形成云瀑。高山冷空气向盆地汇集,即山风环流,其原理是夜晚山坡降温大于河谷,高山冷空气沿山坡向盆地汇集,湿润气流汇集上升成云,云在较弱的水平气流作用下越过山脊下泻成云瀑,故应该常出现于湿润的清晨,A正确;午后和黄昏山上气温较高,水汽不易凝结成云,不易形成云瀑,B、D错误;晴朗的夜晚相对湿度较小,不易成云,不是经常出现云瀑的时间,C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高山冷空气向盆地汇集成云,形成“冷湖”,寒冷气流较重,会下沉至谷底,因此“湖”底和山麓夜晚气温较低,不是宜居带,排除A、B;夜晚山风环流常常导致谷地出现逆温现象,与谷底相比,山腰气温相对高,且白天山腰光照条件较好,因此山腰往往形成宜居带,有“人居半山中”的景象,C符合题意;山顶风力大,且海拔高,气温低,离水源较远,不是宜居带,排除D。故选C。
【6题详解】
云瀑形成要有湿润气流冷却成云和地形两个条件,云瀑发生多在冷湿气流越过山脊处,即背风坡一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乞力马扎罗山附近的暖湿气流为东南风,该山南坡为迎风坡,发生云瀑的可能性小,排除A;青藏高原海拔高,当高原上的冷空气向周边盆地或谷地移动容易形成云,云向东移动时遇断崖或陡立坡地,流动的云层就会像瀑布倾泻,形成云瀑,B符合题意;阿尔卑斯山北坡和安第斯山西坡均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发生云瀑的可能性小,排除C、D。故选B。
【点睛】云瀑亦名瀑布云,是流云在垂直方向上的一种动态景观。当流云顺着风向在飘移的过程中遇到山口、悬崖或翻越山岭时,就会由于重力因素跌落,像水一样倾泻而下,形成云瀑。云瀑在下沉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消散。云瀑特征是从高处往低处倾泻,或在峡谷之间流动,借风力以显示其“飞流直下”的气势。
作为生态环境保护最佳之地的兰萨罗特岛(下图)被称为世界上6个最好的可持续发展岛屿之一,岛上火山众多。兰萨罗特岛上的居民利用当地环境的特点开辟了小块园地,种植葡萄,单株种植在单个坑里,坑边用当地的火山石垒起半圆形的石墙。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7. 该岛的主导产业是(
A. 旅游业 B. 种植业 C. 制造业 D. 航运业
8. 甲地地貌(
A. 岱固地貌 B. 火山地貌 C. 喀斯特地貌 D. 雅丹地貌
9. 用火山石垒成的“石墙”对葡萄种植的影响有(
①拦截坡面径流,蓄存水分
③增强光照,利于着色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7.
A
【解析】
【7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兰萨罗特岛被评为“世界上6个最好可持续发展岛屿之一”、“生态和环境保护最佳之地”,图中的“景区——蒂莫法亚火山公园”及发达的交通等信息,表明该岛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吸引力大,旅游开发条件好,因此旅游业成为主导产业,A符合题意;图中显示,该岛位于20~30°N大陆西侧,应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水资源不足,导致种植业规模较小,且种植业附加值低,不足以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排除B;制造业往往对环境压力较大,如果该岛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则不可能成为生态和环境保护最佳之地,排除C;题中没有信息表明当地具有优良港口,或地处航运要道,因此当地航运业成为当地主导产业的可能性不大,排除D。故选
A。
【8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该岛上火山众多,种植葡萄的坑周边为火山石垒成的石墙,图中显示,该岛上具有蒂曼法亚火山公园,表明兰萨罗特岛为火山钫,图中显示,甲地山岭等高线大致呈圆形闭合,形似火山锥,由此判断,甲地为火山地貌,B正确;岱崮地貌是指以临沂市岱崮为代表的山峰顶部平展开阔如平原,峰巅周围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渐平缓山坡的地貌景观,在地貌学上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因而也被称为“方山地貌”,图中显示,甲地地貌从形态上岱崮地貌不同,A错误;喀斯特地貌和雅丹地貌分别石灰岩、河湖相土状沉积物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地貌,与该岛岩石以火山石为主,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火山石垒成的石墙拦截坡面径流和雨水,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①符合题意;“石坑”呈半圆形,可以削减风速,避免植物倒伏,②符合题意;石墙由火山石砌成,火山石大多颜色较深,因此无法增强光照,③不符合题意;火山石热容量小,石墙夜间散热快,温度低,空气中水汽容易凝结形成露水,沿岸有寒流流经,多海雾,石墙夜间可以凝结露水和海雾,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 A。
【点睛】兰萨罗特岛是西班牙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这个以保护自然风光原始风貌来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火山岛。兰萨罗特岛是西班牙加那利群岛7大岛之一,是个1900万年前形成、长60公里、宽20公里、面积只有750平方公里、人口10万的小岛。兰萨罗特岛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生物圈保留地”。
巴塔哥尼亚山脉位于南美大陆南端,冰川分布广泛,海拔3000米以上到200米左右皆有分布。不同于世界大部分雪山的金字塔形,该地雪山呈塔状,山峰崖壁近乎垂直,峰顶如利剑直指苍穹。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巴塔哥尼亚塔状尖峰的形成过程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④③②① D. ④②③①
11. 与我国青藏高原冰川相比,巴塔哥尼亚冰川分布海拔低的主要原因(
A. 纬度低,气温高 B. 巴西暖流影响,增温增湿
C. 西风带来丰沛的水汽 D. 来自大西洋的丰沛水汽
【答案】10.
A
【解析】
【10题详解】
巴塔哥尼亚地区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板块之间,两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巴塔哥尼亚山脉隆升,如图①;岩层在隆起过程中产生大量垂直节理,部分破碎岩层发生重力剥落,岩层容易沿节理侵蚀,如图②;山脉上升到一定高度岩层开始覆盖冰川,山顶周边形成多个冰斗,由于冰川在具有垂直节理的岩体上侵蚀,形成崖壁近乎垂直的角峰,如图③;冰蚀和风蚀等外力持续作用,逐渐形成塔状尖峰,如图④。由此判断,巴塔哥尼亚塔状尖峰形成过程是①、②、③、④,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11题详解】
世界高山高原地区的冰川下限海拔一般与当地气温呈正相关、与当地降水(雪)量呈负相关。巴塔哥尼亚山脉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南段,从南纬35°至南纬55°的火地岛,纬度比我国青藏高原较高,气温较低,导致巴塔哥尼亚冰川分布海拔低,A不符合题意;巴塔哥尼亚冰川分布偏向西岸,受东岸的巴西暖流影响小,受西岸的秘鲁寒流影响较大,B不符合题意;巴塔哥尼亚山脉位于35°S~55°S之间,正处于西风带,盛行西风从太平洋带来丰沛的水汽,山上降水量大,冰川补充量大,使得冰川下限分布海拔低,C符合题意;巴塔哥尼亚山脉处于西风带,而大西洋位于该山脉以东,因此山上水汽来源于大西洋的可能性小,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冰蚀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刃脊,冰川谷等。角峰是指冰川侵蚀作用所造成的孤立和尖锐的金字塔形山峰。原山峰周围有几个冰斗相背发展,各冰斗壁因冰蚀等作用逐渐后退,形成凹形陡坡,原峰顶便突出如尖角。
第Ⅱ卷(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1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 46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番茄生产基地,以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被国际上公认为全球少数几个特别适宜种植番茄的地区。新疆积极走高科技发展“红色番茄”产业之路,推广膜下滴灌技术,60亩农田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管理过来。新疆番茄产业已经成为地域经济的红色龙头产业。番茄制品总产量中的90%以上用于出口销售,但随着市场的变化、物流运力不足等问题的凸显,这个产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分析新疆发展番茄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2)分析地膜加滴灌的发展方式带来的好处。
(3)番茄为新疆脱贫致富做出巨大贡献,请为提高新疆番茄的市场竞争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新疆光热水土优势适宜番茄种植,原料丰富、品质上乘;新疆番茄制品生产和加工成本较发达国家低、市场竞争力强;便利的交通,能够快速运输到世界市场;国家政策支持。
(2)方便灌溉、施肥;可以较少水分蒸发(水肥利用率高);避免了不合理灌溉导致的土壤盐碱化;节省劳动力;减少田中杂草。(任答4点)
(3)政府继续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加强战略路径研究(加大人才培养、文化挖掘、资金投入力度、规划番茄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实施全产业链发展);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提升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培育推广良种;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物流效率;创新研发,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了解国内外市场信息(任答4点)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新疆番茄种植业发展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节约用水的措施、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新疆发展番茄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应从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新疆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夏季高温,热量条件充足,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沙质土壤,绿洲土壤肥沃,因此当地适宜番茄种植,番茄产量大,品质优良;新疆番茄制品生产和加工成本较我国东部地区和发达国家低、市场竞争力强;图中显示,新疆番茄种植区大多沿铁路线分布,交通便利,能够快速运输到主要消费市场;西部大开发和新疆跨越式发展等国家政策支持,因此新疆发展番茄产业的区位优势明显。
(2)地膜加滴灌的发展方式带来的好处应结合铺设地膜和膜下滴灌的农业生产方式自身特点和新疆自然环境特征,从农事、水资源、生态、除草等方面进行分析。滴灌方式由计算机控制可以方便灌溉、施肥(肥料加入水源中),也节省了传统浇灌和施肥所使用的劳动力;地膜加滴灌可以较少水分蒸发和水资源的浪费,使得水肥利用率高;地膜加滴灌技术减少了多余的水源,避免了不合理灌溉导致的土壤盐碱化;地膜覆盖,减少了田间杂草的生长空间,从而减少田中杂草干扰(争水、争肥等),从而增加产量。
(3)提高新疆番茄的市场竞争力的措施应从政策、投入、品牌、技术、基础设施、市场等方面进行提出。政府继续加大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增加当地相关生产要素的投入、建设,如加大人才培养、文化挖掘、资金投入力度、规划番茄产业等;利用当地优势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实施全产业链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提升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培育推广良种,加大创新研发方面的投入,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了解国内外市场信息,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提高市场占用率,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建设和完善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分别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北麓,并在达卡西北汇合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下图),最后注入孟加拉湾。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城东西差异显著,西部因干旱于2020年初遭遇非洲沙漠蝗灾,东部孙德尔本斯湿地河汊纵横,是地球上最大的老虎栖息地。气象专家表示:沙漠蝗迁飞到东部的可能性很小,但全球变暖孙德尔本斯的孟加拉虎或将消失。
(1)根据河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图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2)根据图表材料,分析图示非洲沙漠蝗无法进入我国拉萨境内的原因。
(3)说明孙德尔本斯孟加拉虎数量减少的原因。
【答案】(1)分布特征:北多南少,东多西少(东北最多)
成因:降水受西南季风影响,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位于迎风坡,水汽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丰沛水汽,在东北受地形抬升,东北部降水最多,形成“世界雨极”;恒河平原西侧受到的西南季风受陆地影响较多,水汽相对相少,因此西部降水减少。
(2)喜马拉雅山高大山体阻挡,天然屏障;青藏地区气温低(低于 20℃的迁飞温度); 该区域热带季风气候显著,降水丰富,多暴雨,不利于沙漠蝗繁殖及活动;季风强劲,风力大,不利于迁飞起飞;东部降水多,水热充足,植被丰富,易造成沙漠蝗降落,停止迁飞。(任答4点)
(3)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栖息地减少;海水上溯,盐度升高,改变孙德尔本斯生态环境,威胁孟加拉虎淡水及食物来源;三角洲旱涝灾害严重,飓风频发,威胁生存环境;盗猎猖獗,人类偷猎严重;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干扰严重。(任答3点)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降水分布特征推测及成因分析、蝗灾影响范围及成因、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读图归纳河流的分布特征,图中显示,图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支流北多南少、东多西少,其中东北最密,一般降水多的区域河流密度较大,由此判断分析图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应北多南少、东多西少,其中东北最多。图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降水分布的成因应从大气环流和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图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降水主要来自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夏季,当地盛行西南季风,受北部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暖湿气流沿山坡抬升,水汽凝结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因此降水北部多,南部受地形抬升少,降水相对较少;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丰沛水汽,受到东北山地地形阻挡,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因此东北部降水最多,形成“世界雨极”;恒河平原西侧受到的西南季风大多受阿拉伯半岛、印度沙漠等陆地影响较多,水汽相对相少,导致降水较少,从而形成了北多南少、东多西少,其中东北最多的降水分布特征。
(2)题意表明,图示非洲沙漠蝗无法进入我国拉萨境内的原因应根据图表材料进行分析。读非洲沙蝗的迁飞条件可知,非洲沙蝗迁飞高度15~1700米,迁飞气温为20℃~40℃,适宜繁殖、活动降水量小于50mm/月,起习风速小于6米/时,蝗群容易在绿色植被区或遇大雨而降落。非洲沙漠蝗要进入我国拉萨境内,必须飞过喜马拉雅山,而喜马拉雅山远高于1500米,而非洲沙蝗最高飞行高度为1500米,因此高大山体形成天然屏障;喜马拉雅山和青藏地区平均海拔高,气温低,低于非洲沙蝗迁飞的最低温度(20℃),因此无法进入我国拉萨境内;喜马拉雅山南侧区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多暴雨,不利于沙漠蝗繁殖及活动,也容易导致蝗群降落,使得非洲沙蝗无法进入我国拉萨境内;喜马拉雅山南侧区域季风强劲,风力大,大于非洲沙蝗起飞风速,不利于迁飞至我国拉萨境内;喜马拉雅山南侧区域水热条件好,植被丰富,容易造成非洲沙蝗降落,停止迁飞,因此无法进入我国拉萨境内。
(3)孙德尔本斯孟加拉虎数量减少的原因应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图中显示,孙德尔本斯临近海岸线,由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孟加拉虎栖息地减少;材料信息表明,孙德尔本斯湿地河汊纵横,由于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海水上溯,湿地盐度升高,改变孙德尔本斯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受损,威胁孟加拉虎淡水及食物来源,导致孟加拉虎数量减少;孙德尔本斯湿地旱涝灾害严重,飓风频发,威胁孟加拉虎生存环境,导致孟加拉虎数量减少;当地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密度增大,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占用了大量孟加拉虎的栖息地,对孟加拉虎生存环境干扰严重,同时盗猎猖獗,人类偷猎严重,直接捕杀使得孟加拉虎数量减少。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 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五一”假期首日,全国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2319.7万人次,收入97.7亿元,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5月1日这天,全国A级旅游景区开放8498家,约占旅游景区总数的70%。
针对旅行中的疫情防控需求,指出景区和游客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景区: 加强员工健康监测和管理,强化疫情防控培训,严格上岗工作规范。 做好景区公共卫生和场馆防控,加强清洁消毒,做好医疗服务。 强化景区游览管理,严控游客流量,防止人员密集,加强游客防护,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做好游客信息动态监测。 及时有效处置异常情况。 要借助信息科技,推动“智慧旅游”。(任答3点)
游客:根据自身实际科学制定旅行计划。增强防疫意识,积极做好个人防护,配合景区工作。 要遵守公共秩序和安全警示规定,文明旅游。(任答2点)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疫情下的假日旅游为材料背景,考查旅游安全的知识,难度一般,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设问已经明确地指出从景区和游客两个角度分析。则就景区而言,应当从景区服务人员、景区管理来进行分析,如加强员工健康监测和管理,强化疫情防控培训,严格上岗工作规范;
15.[地理一一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年8月26日,印度尼西亚(下图)总统向世界宣布:印尼将迁都至东加里曼丹省。“沉没的雅加达”为世界沿海城市敲响警钟。雅加达40%的区域处于海平面以下,且每年仍以0.25米的速度下沉,甚至超过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速度。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是天灾,还是人祸?雅加达供水设施落后,只有不到半数的市民家中通自来水,加上监管不严,几乎任何人都能抽取地下水。海岸线附近有数量庞大且布局混乱的港口、高楼和私建房,以及违规排放的工厂。气候学家认为,解决下沉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让雅加达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甚至可以仿效东京,限制和补给并举,虽造价昂贵,但成效十分显著。
分析雅加达沉没的原因,并为世界沿海“下沉城市”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原因:自然原因: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人为原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必答);城市建设混乱,生态破坏严重;污染严重,工业废水无序排放等。(任答2点)
解决措施:严格限制开采地下水;修建干净可靠的自来水管网,完善城市供水系统;加强违章建筑及工厂排污的监管和治理;恢复“天然蓄水池”等原有生态环境;人工补给深层地下水。(任答3点)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城市形成“下沉城市”原因及缓解措施。
【详解】原因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作答。自然方面:全球海平面上升,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低地;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城市建设混乱,绿化地减少,影响水循环下渗等环节,生态破坏严重;工业污水无序排放等。
针对材料原因,针对性提出措施,可考虑限制开采地下水;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修建干净可靠的自来水管网,完善城市供水系统;加强监管和治理,加强违章建筑及工厂排污的监管和治理;恢复“天然蓄水池”等原有生态环境;人工补给深层地下水,提高地下水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