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考地理试题【解析】
标签:
杂谈材料启迪慧想文综气温时尚 |
分类: 文综地理(高考冲关文综地理) |
四川省德阳市2020届高三地理上期第一次统考试题
第Ⅰ卷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a和图b分别示意我国不同地区在2001-2010年和2011-2016年两个不同时间段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户籍人口年均增长率和小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2001-2016年,造成东部地区小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由负转正的主要原因是
A.
C.
2. 2001-2016年,东北地区小学人数的变化情况反映该地区劳动力
A.
3. 2001-2016年,中部地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之差缩小的原因最主要是
A.
C.
【答案】1. B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1题详解】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受教育水平较高,生育率较低,AC错误。东部地区小学教学基础设施较好,对人数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影响,D错误。东部地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近年来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到当地上学增多,导致东部地区小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由负转正,B正确。
【2题详解】
2001-2016年,东北地区小学人数年均增长率为负值,且小学人数减少较多,主要是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子女随迁到外地上学,导致小学人数年均增长率为负值,故2001-2016年,东北地区小学人数的变化情况反映该地区劳动力短缺情况加剧。
【3题详解】
2001-2016年,随着东部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和土地租金成本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中部外出务工人员减少,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之差缩小,故原因最主要是中部承接产业转移,A正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4. D
【解析】
【分析】
绒布冰川位于西藏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分冰川表面覆盖着由岩石碎屑等杂质组成的表碛,表碛来源于冰川表层融化后出露的内碛和寒冻风化、块体运动等作用下直接落于冰川表面的碎屑物。一般越向冰川下游,表碛覆盖越厚,观测发现表碛厚度会影响冰川融化速度。受亚洲季风影响,2005年6月,在绒布冰川新降雪中检测到了有机氯农药。下图示意某时间段绒布冰川消融量随正积温、表碛厚度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A.
8.
A.
9.
A
【答案】7. B
【解析】
考查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特征和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7题详解】
材料“受亚洲季风影响”信息可知,农药的来源是被亚洲的冬季风、夏季风带来的,此时时间为“2005年6月”,6月份为夏季,应该是受夏季风影响。而“绒布冰川位于西藏的喜马拉雅山脉中”,喜马拉雅山南邻南亚地区,因此农药是由南亚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故选B;青藏高原海拔高,东南季风难以翻越高山到达该地,D错;来自塔里木盆地的风为偏北风,我国冬季偏北风强,A错;来自欧洲的是西风带的西南风,该风不属于亚洲季风,C错。
【8题详解】
读图,第一幅图是表碛厚度为0.1cm时的冰雪消融量,随正积温的增大,融雪量在220-330之间,第二幅图是表碛厚度为10cm时的冰雪消融量,随正积温的增大,融雪量在250-400之间,第三幅图是表碛厚度为13cm时的冰雪消融量,随正积温的增大,融雪量在190-330之间,因此随表碛厚度的增大,冰川消融量的变化特点先增大后减小,C对,A、B、D错。
【9题详解】
“表碛来源于冰川表层融化后出露的内碛……碎屑物”,越向冰川下游,则海拔越低、气温越高,融化的冰川规模越大,从冰川内部出露的冰碛物越多,则表碛物越多,C对;冰川搬运过程中,对颗粒物的大小没有分选性,无论大小颗粒都被冰川包裹一起搬运,下游和上游相比,颗粒物大小差别小,A错;下游地区地势较低平,冰川滑动速度慢,侵蚀作用弱,B错;表碛物是指“冰川表面的碎屑物”,说明表碛下部还有冰川,冰川没有完全融化,D错。
【答案】10. A
【解析】
【10题详解】
由图II信息可知,甲、乙、丙最低值均出现在5月份。根据甲图,该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5月份气温回升快,气温高,蒸发量大。故A正确,B、C、D错误。
【11题详解】
根据图II曲线分析,6月—8月甲地水分亏损量小于0,说明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丙地水分亏损量大于0,说明降水多,晴天少,太阳辐射少。因该时段是夏季,甲地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晴天多;丙地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晴天少;且甲地纬度较高,夏季昼长大于丙地,日照时间长于丙地。所以太阳辐射量甲大于丙。故B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容易。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56分。第36—3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蒙内铁路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港,是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建造的现代化铁路,全长480千米,沿线建设桥梁79座、涵洞100多座(下图)。蒙内铁路是肯尼亚独立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肯尼亚实现2030年国家发展愿景的“旗舰工程”。蒙内铁路建设为当地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并通过一线实践与人员培训,实现了技术转移。下图为蒙内铁路沿线地形图。
(1)简析蒙内铁路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地质方面的问题。
(2)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蒙内铁路修建桥梁与涵洞时应注意的问题。
(3)评价蒙内铁路的修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4)在蒙内铁路建设中,中国企业以技术培训、技术合作、中高层员工培养等方式进行技术转移。对这种做法,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答案】(1)邻近东非大裂谷,地质不稳定,断层、地震、火山多,对铁路建设可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2)尽量保持天然河道及水流原貌;避免施工土方堵塞河道,破坏河流附近的自然环境;避开生态保护核区;预留动物迁徙通道等。
(3)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提高运输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吸引投资;促进资源开发,带相关产业发展;推进东非地区互联互通。
(4)赞成。有利于我国技术输出,通过技术转让提高经济利益;有利于促进国内提升技术研发水平;有利于进步深化中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等。
不赞成。可能会造成我国核心技术外泄;降低长远经济利润;非洲教育水平低,培训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蒙内铁路建设为背景资料,考查影响铁路建设的因素,铁路建设带来的生态、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及对策等,要求学生掌握相关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并且能结合非洲的实际地理环境进行分析解答。(1)要求学生能对非洲重要的地形区东非大裂谷进行定位,并能描述其对铁路建设的影响。(2)解答此时特别要注意设问的限定是“修桥梁和涵洞时”,因此回答时要围绕河流及周边地理环境,高原山地及周边地理环境,其中包括野生动物等。(3)是开放性试题,注意回答时要持一种观点,论据要充分,要自圆其说。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蒙内铁路邻近东非大裂谷,是板块的张裂地带,地质不稳定,附近多断层,易发地震、火山等,对铁路建设不利。
(2)铁路在跨越河道时,穿过地形复杂区时要修建桥梁和涵洞;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要注意尽可能少的干扰环境,如尽量保持天然河道及水流原貌,尽量少破坏河流附近的自然环境;在通过地形复杂区建设时要避开生态保护核区,并且预留动物迁徙通道等。
(3)蒙内铁路的修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主要从对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对投资的影响、对资源开发的影响、交通条件的改变和区域联系方面分析。根据材料,“蒙内铁路是肯尼亚独立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此蒙内铁路建设可以完善基础设施,有利于吸引投资;蒙内铁路连通了首都内罗毕和港口蒙巴萨,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提高运输能力;资源产品可以运进运出,进一步促进资源开发,带相关产业发展;蒙内铁路的修建加强了东非地区的交通联系,有利于推进东非地区互联互通。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以持有一种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论据。如赞成,则从技术输出带来的经济方面、技术方面和国家合作方面的有利影响进行回答,如通过技术转让提高经济利益;有利于促进国内提升技术研发水平;有利于进步深化中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等。
若不赞成,就要从技术输出造成的经济方面、技术方面等的不利影响进行回答,如可能会造成我国核心技术外泄;降低长远经济利润;培训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等。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要素相互影响的整体性。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请考生从两道地理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旅游发展条件评价及发展措施,意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整合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
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最新消息显示,2018年11月,全国环保举报管理平台共接到环保举报51724件。从污染类型来看,噪声污染举报占比30.1%,较去年有明显增长,且噪声举报主要来自城市。
(1)指出城市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
(2)举例说明减弱城市噪声污染的主要措施。
【答案】(1)汽车鸣笛;建筑工地施工;工厂机器设备噪声;商业演出或商家宣传等。(任答两点)
(2)居民区禁止或减少汽车鸣笛;建筑工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设置隔离带、绿化带降低噪声;制定政策法规加强环保监管。(任答三点)
【解析】
【详解】(1)城市人多、车多、建设多、活动多。其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交通工具、城市建设、生产活动、商业活动等。
(2)减弱城市噪声污染的措施要既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也不影响各类经济活动为前提。可以对交通工具噪声进行区段管制、建筑工地施工时间与的休息时间错开;建立噪声隔离带;法制管理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