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标签:
材料旅游美食启迪慧想文综时尚 |
分类: 文综地理(高考冲关文综地理) |
玉溪一中高2019—2020学年上学期
高三年级期中考(第三次月考)
文科综合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刘凌靖 尹力 杨德生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水位是指河流某处的水面海拔高度,一年中等于和大于某一水位出现的次数之和称为历时。读我国某水文站所测“水位过程线与历时曲线”图,回答1~2题。
1.该水文站最有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若在该水文站上游修建一水库后,则历时
A.M、N同时左移
C.M左移,N右移
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某年8月,我国西北某片无人干扰的戈壁滩,天气晴好。右图示意该月连续两日该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变化。读图,回答3~5题。
3.该地区土壤逆湿现象发生的主要时段是
A.
1~6时
4.导致10cm深度的土壤湿度变化的水分来源于
A.
C.
地下水
5.80cm深度的土壤湿度在48小时变化的最大可能原因是
A.
下渗积累
来自鄂霍次克海的冷湿空气,在日语中称作“山背风”。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沿岸地区受其影响,水稻减产;而图中山脉以西地区受其影响,水稻丰产,当地人称此风为“宝风”。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受“山背风”影响状况。读图,回答6~8题。
6.推测“山背风”盛行的时节有
A.冬至前后
C.立春前后
7.甲地水稻减产的直接原因有
①气温下降
A.①②
8.与乙地“宝风”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大气效应是
A.雨影效应
黑河源于祁连山脉北麓,流经青海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源头海拔为4828m。黑河出山口莺落峡以上为上游地区,海拔为1700~5564m,年降水量为300~600mm,出山口径流量为35亿m³,其植被类型主要包括冻土寒漠带、森林带、高寒草甸带、山地草原带、草原化荒漠带、冰川带等。下表示意黑河上游地区根据海拔依次测得的各植被类型所对应地区年降水量与蒸散量估算数据(降水量=蒸散量+径流量)。读表, 回答9~11题。
|
指标 |
冰川带 |
甲 |
乙 |
丙 |
丁 |
草原化荒漠带 |
|
面积(km²) |
474.64 |
6274.82 |
10900.00 |
747.22 |
8802.59 |
7506.34 |
|
降水量(亿m³) |
3.09 |
37.65 |
53.32 |
2.80 |
30.81 |
15.01 |
|
蒸散量(亿m³) |
0 |
11.29 |
30.52 |
3.29 |
33.45 |
16.89 |
9.表中丙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为
A.
高寒草甸带
10.表中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比例最高的植被类型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1.根据表格可推测黑河上游地区
A. 缺水状况比较严重 B. 水汽输入量小于输出量
C. 涵养水源能力较强 D. 径流量先减小后变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的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右图所示)。
(1)实际上,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异(形成了常绿硬叶矮林和灌丛),请说明原因。(8分)
(2)分析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的原因。(6分)
(3)在流水作用下,丹霞地貌山顶和沟谷植被出现垂直分异,试分析原因。(6分)
37.(2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北方针叶林分布于北纬45°~70°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右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

(1)分析北方针叶林区土壤不适宜大面积作为农耕用地的原因。(6分)
(2)描述林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6分)
(3)分析林火后前15年内林下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原因。(8分)
(4)高强度大面积林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林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及原因。(6分)
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园,位于宁夏银川西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多次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了大批建筑构件、石雕、残碑以及金属器、陶瓷器等珍贵文物。陵区因其独特的建筑形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景观闻名于世。近年来,陵区围绕西夏文化,设计开发出一系列富有西夏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并在景区文创专卖店实现销售,市场反馈热度高。
列举两种西夏陵景区的文创产品,并说明文创产品对该景区发展的主要作用。(10分)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绿地建设进展迅速,但同时面临着枯枝落叶、杂草残花等园林绿化废弃物不断增多的困扰。上海市从本世纪初就开始了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系统利用的实践探索,处理技术上主要采用粉碎、沤堆加工成绿化介质等。不过,好技术还没有结出丰硕果实。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上海全市产生各类园林绿化废弃物约70万吨,各类处置利用加工约20万吨。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置生产要求有较大场地,粉碎时噪音较大,沤堆易产生异味,生产的绿化介质每立方米成本在700元以上,销售价却不到400元。
说明上海市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1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D |
C |
A |
D |
A |
D |
A |
C |
B |
A |
C |
二、非选择题
36.
(2)沟谷地形封闭,热量较充足(2分);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2分);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水分充足,有利于季雨林的发育(2分)。
(3)在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中,顶部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2分);沟谷流水沉积,土层堆积,水土汇集(2分);从而引起水土垂直分异(2分),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
37.(1)纬度高,气候冷湿,土壤冻结时间长(2分);土层浅薄,酸性强(2分);植物养分缺乏,肥力低(2分),不适宜大面积农用;
(2)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在短期内迅速增加(2分);并分别在火后15、25年达到顶点(2分);其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2分);
(3)林火消耗了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降低森林郁闭度,使得林下部分获得充足的光照(2分);燃烧后产生的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养分(2分);导致土壤温度上升,改变温湿环境(2分);森林凋落物降解加快,促进了养分的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造成生产力迅速增加(2分);
(4)优势物种为灌木(2分);原因:与草本植物、苔藓地衣相比,灌木的根较深,不易受到火的烧伤(2分);火后大量的草木灰,肥力充足,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2分);
43.
主要作用:以文创产品为载体,彰显景区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2分);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利于遗产的保护和传承(2分);提高当地居民就业率和经济收入,利于保护和开发当地旅游资源(2分)。(言之有理即可)
44.
解决措施:采取税收优惠、投资补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具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企业加入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理事业(2分);在城市外环林带内设置处置场所,集中处置园林绿化废弃物(2分);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置利用生产企业向废弃物产生单位收取一定费用,补贴生产、经营成本(2分)。(言之有理即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