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专题03气候变化与环境变迁【解析】
标签:
阿拉伯基督教启迪慧想汽车伊斯兰教 |
分类: 教改鸡精(地理教育教学研究) |
专题03
【母题题文】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7.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8.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答案】6.A
6.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洼地上有浅水出露地表,洼地积水增多,降水减少不合题意,D错误。故选A。
7.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对;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错。故选D。
8.由前面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上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主要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B错误,C正确;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A错误;气候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D错误。故选C。
【命题意图】
本组题以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的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为背景,考查影响区域植被变化的因素,气候变暖的影响。
【得分要点】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019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受气候变暖、降水增减、病虫害增多、人口增长、土地使用、森林火灾、灯光干扰等因素影响,老弱植物在原区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区域发展,种群中心发生转移。研究发现,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如云杉、冷杉、松树,数十年来每十年向北迁移了11千米;喜高温和雨水的开花被子植物如白橡树、糖枫树、冬青属植物约有3/4每十年向西迁移了15.4千米,没有出现东迁或南迁现象。据此完成1—3题。
1.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
2.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向西迁移可能是因当地
A.年均温降低 B.蒸发量减少 C.自然灾害减少 D.土地开发利用
3.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这说明
A.病虫害对东西方向的影响小于南北方向 B.水分变化大于热量变化
C.人类活动在东西方向的影响大于南北方向 D.热量变化大于水分变化
【答案】1.A
【解析】1.裸子针叶植物耐寒,一般生长在较寒冷的环境里。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到其生长环境。热量增加会关闭气孔减少蒸发,但也会失去光合作用,故会导致其死亡,即使不死亡,其防御性也会降低,由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因此向北迁去寻找新的生长环境,故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热量。故选A。
2.气候变暖使得美国东部的温度升高,蒸发量增大,AB错;美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增多、害虫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对树木分布造成影响,C错、D对。故选D。
3.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西迁主要与人为因素影响有关,而北迁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是自然因素引起;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说明人类活动在东西方向的影响大于南北方向。故选C。
﹝2019年安徽省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二模)﹞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4—6题。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冰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5.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A.收集大气降水 B.获取更多光照 C.抵抗冬季寒冷 D.吸收地下水分
6.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A.人工播种 B.降水减少 C.气候变暖 D.冻土增厚
【答案】4.A
【解析】4.北极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该地为典型的苔原气候,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故选A。
5.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其特点是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并呈杯型,以便尽可能多地吸收太阳光。故选B。
6.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这跟人工播种无关。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高纬地区降水会有所增加;气温升高,冻土层会变薄。故选C。
(2019届百校联盟三月联考Ⅰ卷)阿拉斯加是世界著名的寒冷区,其海岸线分布有近40m厚的海冰,这些海冰对坐落于北部海岸的村庄来说是他们的生命线。近年来,在北极圈内的阿拉斯加北部洼地地带的白桦和黑云杉等浅根系树种森林,出现了一种当地人称之为“醉树”的新景观,大量“醉树”被淹死。下图为阿拉斯加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A.提供主要水源 B.提供渔业空间 C.阻挡海风入侵 D.阻挡海水入侵
8.导致阿拉斯加北部低洼地带“醉树”被淹死的主要原因是
A.迎风坡向,降水较多 B.暖流经过,降水增加
C.距海较近,海浪侵蚀 D.气候变暖,冻土消融
9.阿拉斯加北部“醉树”的增多可以
A.扩大野生动物的栖息范围 B.促进海陆之间的物质循环
C.增加原住居民的燃料来源 D.改善当地居民的农业结构
【答案】7.D
【解析】7.阿拉斯加北部海岸纬度较高,是世界著名的寒冷区。夏季,阿拉斯加北部沿岸受极地东北风的影响,海水由海洋流向陆地,容易形成海侵,对沿岸村庄造成极大的破坏,而未融化的海冰可阻挡海水入侵,保护沿岸村庄的安全。故选D。
8.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当地永久性冻土层有所消融,该地属低洼地带,易积水,地基松软,再加上白桦、黑云杉根系较浅,不发达,树木很容易倒伏,并落入消融的冻土水中,从而导致树木被淹死。故选D。
9.倒伏的树对阿拉斯加北部沿岸某些原住民聚落是有益的,倒下的树木愈多,河流中可能就会有愈多漂流木漂向海岸,漂流木是阿拉斯加北部沿岸地区聚落很重要的燃料及建材来源。树木倒伏,野生动物的栖息范围会缩小,对促进海陆之间的物质循环和改善当地居民的农业结构影响不大。故选C。
(2019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1月单科质量检查)古丝绸之路北路上的“明珠”赛里木湖,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点眼泪”。赛里木湖是一个高山微成冷水湖泊,近年来湖面有扩大趋势且水体淡化明显。左图示意赛里木湖流域位置,右图为赛里木湖流域风向频率玫瑰图。读图回答10—12题。
A.气候特征趋于干冷 B.湖面平均蒸发量增大
C.河流径流量减少 D.湖水盐度明显升高
11.随着湖面扩大,赛里木湖的湖岸线受到了侵蚀。图中四地湖浪侵蚀能力最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2.赛里木湖面扩大导致湖区部分地势平缓的草场转变为有水草生长的湿地,天鹅等水鸟数量增长明显。据图判断这种区域主要出现在湖泊的
A.北部 B.南部 C.东部 D.西部
【答案】10.B
【解析】10.由经纬度位置和地形条件可知,赛里木湖深居大度内部,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赛里木湖湖面扩大,说明冰川融水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增多,河流径流量增加,湖泊面积增大,湖面平均蒸发量增大,湖水盐度明显降低。故选B。
11.由风向频率玫瑰图可知当地盛行风向为东南风,其次为西风。因此湖泊的西北部与东部受湖浪的侵蚀明显,图中甲地位于湖泊的东部。故选A。
12.图中西部湖岸距离山脉远,河流流程较长,说明湖泊西部地势平缓。故选D。
(2019年4月湖南省郴州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白令海是连接北太平洋和北冰洋的重要海域,其北面通过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面与北太平洋被阿留申群岛隔开。下图为末次盛冰期的暖期(甲时期和乙时期)白令海北部陆坡和海洋环境模式图,甲时期白令海陆架高浓度悬浮体(粉砂和冰川碎屑)达到峰值。读图,完成13—15题。
13.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图示地区
A.原生植物生长条件更优 B.陆上径流量更小
C.海冰覆盖面积更大 D.海水温度更高
14.甲时期,陆架高浓度悬浮体的主要来源是
A.初期海冰携带的侵蚀物入海 B.陆上径流携带大量泥沙
C.初期陆架崩塌物质大量堆积 D.海水上泛,海底泥沙上涌
15.乙时期北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对图示地区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浮冰移动 B.减弱陆上径流 C.加快海冰融化 D.增温增湿
【答案】13.D
【解析】13.根据图示可知,甲图示有植物分布,而乙时期图示地区没有植物分布,说明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图示地区原生植物生长条件更差;乙时期陆上径流分布纬度更广,推测乙时期的陆上径流量可能更大;乙时期海冰覆盖面积更小;乙时期浮冰更多,推测海冰融化多,海水温度可能更高。故选D。
14.甲时期,陆架高浓度悬浮体位于海冰下方,推测其主要来源是初期海冰携带的侵蚀物入海形成的。该时段陆上径流较少,且流经区域地势低洼,陆上径流携带的泥沙多在陆域沉积。初期温度较低,陆架崩塌不严重,不会导致崩塌物质大量堆积;海水上泛是乙时期的特点不是甲时期的特点。故选A。
15.根据图示可知,乙时期北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促进浮冰向较高纬度移动;陆上径流分布纬度增加,说明陆上径流增强了;该海水上泛属于从底层上涌的海流,温度较低,不利于海冰融化;由于该海水上泛属于冷性水流,不会增温增湿。故选A。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