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考点06地球的圈层结构

标签:
阿拉伯基督教启迪慧想汽车伊斯兰教 |
分类: 教改鸡精(地理教育教学研究) |
考点06
考点热度
(1)S、P两类地震波的区别
代码 |
类型 |
传播速度 |
能通过的介质 |
S波 |
横波 |
较慢 |
固体 |
P波 |
纵波 |
较快 |
固体、液体和气体 |
(2)两个不连续界面
①C界面——莫霍界面,两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D界面——古登堡界面,S地震波完全消失,P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内部圈层的划分
圈层位置 |
圈层名称 |
C以上部分 |
地壳 |
C、D之间部分 |
地幔 |
D以内部分(E和F) |
地核 |
(4)岩石圈由两部分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特别提醒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
①构成: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②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考向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圈层名称 |
不连续面 |
深度(km) |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
特征 |
|
地壳 |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
平均17
2 900
|
陆地33 km处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 900 km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
|
地幔 |
上地幔 |
||||
下地幔 |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
||||
地核 |
外核 |
呈熔融状态(液态) |
|||
内核 |
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
2016年9月27日,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林贾尼火山爆发,火山灰柱高达2千米,导致半空布满火山灰。据此回答1—2题。
1.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2.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答案】1.C
【解析】1.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岩石圈和地球的生物圈关系密切,C正确。
2.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A错误;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C错误;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它们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也较密切,D错误。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2.图中的X处为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们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完成3—4题。
3.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这说明了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
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回答5—7题。
5.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
A.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6.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
7.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




A. B. C. D.
读印度尼西亚大松巴哇火山爆发后火山灰厚度的分布示意图,完成8—10题。
8.影响图示火山灰厚度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陆地分布 B.火山高度
C.植被覆盖率 D.东南信风
9.该火山主要喷发物质最可能来自
A.上地幔顶部 B.岩石圈上部
C.内核 D.地壳内部
10.该火山爆发后
①使当地土壤肥力增加
③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12年12月7日,日本东北(33.0°N,144.6°E)发生了里氏7.3级地震。若下图表示本次地震的时距曲线(地震波随时间而传播距离差异),回答下题。
11.关于此次地震叙述正确的是
A.距震中越远,a、b传播速度越快
B.距震中越近,逃生的准备时间越少
C.本次地震是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
D.汕头接收到本次地震a波比b波早了约2分钟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9月月考)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回答下题。
12.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A.软流层 B.地壳 C.地幔 D.地核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13—14题。
13.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和池塘的游鱼,都会感到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晃
14.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的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如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
C.②是软流层
D.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16.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A.莫霍面以上部分
B.①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
C.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D.①②③的全部
(2019年北京卷)莫霍面深度不一,图7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题。
1.据图可推断
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 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
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 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
(2019年海南卷)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2—3题。
2.该钻井
A.未穿透地壳 B.深达莫霍面 C.已穿透岩石圈 D.即将穿透地幔
3.该钻井深达8 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
A.侵入岩 B.喷出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4.(2016年江苏卷)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双选)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考点冲关
【答案】1.B
【解析】1.根据深度和波速大小、变化分析: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可以通过地幔;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故选B。
2.X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界面。故选B。
【答案】3.D
【解析】3.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说明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形态)存在很大的差异。故选D。
4.海底如果存在石油,那么横波在此处的传播将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将突然下降,并且纵波速度大于横波。①符合情况。故选A。
【答案】5.A
【解析】5.从图中的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得出图示区域内的地壳厚度有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故选A。
6.地壳内部三大圈层的划分是以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来进行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被称作地壳,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应以莫霍界面为0千米起点,海平面是海拔高度0千米的起点,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是岩石圈,A、B、D错,C正确。故选C。
7.本题主要考查剖面线的判读。根据处在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曲线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可以肯定图中40<a<42,38<b<40,由此就可以直接排除选项B、C、D;再结合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选A。
【答案】8.D
【解析】8.图中西北部火山灰分布范围明显大于其他地区,距火山口相同范围内西北部火山灰厚度最大,说明受东南风的影响。故选D。
9.火山喷发物为岩浆,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A正确;岩石圈和地壳位于软流层以上;内核位于软流层以下。故选A。
10.火山爆发后,火山灰使当地土壤肥力增加;火山灰不溶解于水,不会影响海洋鱼类的呼吸作用;火山灰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会导致气温下降;火山喷发可能引发当地森林火灾。故选C。
【答案】11.B
【解析】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横波的传播速度慢。横波造成的破坏严重,纵波与横波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间隔时间短,逃生的机会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通过的介质有关,与距震中的远近无关,A错误;距震中越近,纵波和横波的时间间隔越短,越不利于逃生,B正确;本次地震应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形成的,C错误;由图知a传播速度慢,b传播的速度快,汕头接收到本次地震b波比a波时间早,D错误。故选B。
【答案】12.B
【解析】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地壳,B对。软流层位于地幔,地幔、地核在地壳下面,埋藏比地壳深,A、C、D错。
【答案】13.C
【解析】13.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所以,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中的游鱼,都会感到P(纵)波,上下颠簸。答案选C。
14.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所以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速度也不同。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下降,说明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该层以上为固体,该层以下为液体或熔融状态),D正确;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所以横波是可以通过岩浆的,故A不符合题意;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主要是物质的状态而不是温度,故B不符合题意;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所以与题干中2900千米深处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15.D
【解析】15.莫霍面以上部分为地壳。故D正确。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为“硅铝层”,此层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区、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连续圈层;下层富含硅和镁,为“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因此图中①层为“硅铝层”,②层为“硅镁层”。故A、C错误。在经过莫霍面时,地震波横波和纵波速度明显加快,因此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慢,故B错误。
16.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之上为岩石圈,因此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图中①②合称地壳,③为地幔。故B正确,A、C、D错误。
直通高考
【答案】1.B
【解析】判断图中的等值线的值,①处等深线为(38.5,39),②处等深线(35.0,35.5),③处等深线值为(37.5,38.0),④处等深线的值为(35.0,35.5)。根据地球的圈层划分,莫霍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①处等深线比②③④处都深,因此①处地壳最厚,A不对;根据材料信息判断②地地壳较薄,且位于河流流经地区,推测可能堆积了富含金属矿产的岩石,B对;从图中看,②④的莫霍界面的深度较浅,地幔深度较浅,③不是最浅的,C不对;根据一般规律,④地位于河流沿岸地区,地势较低,是集水区域,地下水埋深浅,D不对。故选B。
【点睛】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在地下33km处的莫霍界面和2900km处的古登堡界面为分界,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一般来说,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壳较薄;海拔高处较厚,海拔地处较薄。
【答案】2.A
【解析】2.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该地位于塔里木盆地,钻井深8 588米,未穿透地壳。故选A。
3.该地为“顺北油气田”,主要开采油气资源,而油气等化石燃料多储存在沉积岩中。故选D。
【答案】4.AC
【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物,进入生物圈,并进入岩石圈,故A项正确;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故B项错误;火山活动喷出的大量CO2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故C项正确;地球内部温度与大气无关,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