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解:上海市位于长江入海口,地域有限,城市化用地也有限,而且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度已经为46%,土地资源成为影响上海市人口的“天花板”。上海滨江临海,淡水资源较多;矿产虽少,但上海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可以通过外运解决;上海亚热带物种较为丰富,而且生物资源也不是影响人口的限制性因素。
故选:B。
人口天花板(或城市承载力),是用以衡量一个城市在人口暴增的压力下维持城市运转的最大数量。由于外来人口的流入,北上广等特大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如此多的新居民让城市不堪重负。为此,北京提出人口控制在2300万的天花板人口,其中一个主要依据是水资源严重短缺、承载力接近极限。
本题以“2001-2017年上海市人口变化(常住人口包含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为背景,考查了影响上海市人口“天花板”的主要因素,要求学生读表、析表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2.【答案】A
【解析】
解:由题可知,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常住外来人口,观察柱状图变化可推测出户籍人口比较稳定;常住外来人口率波动明显,并不是先增后减;2017年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长率为15%,而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7%,由900/2400+900可得;由图可知,常住人口呈缓慢增长状态,而不是持续快速增加。
故选:A。
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则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
该题主要考察人口问题,弄清“常住人口”“常住外来人口”“户籍人口”几个概念的关系。搞清楚图表里的人口数量轴和增长率轴,不可混淆。
3.【答案】C
【解析】
解:读图,第一阶段丙国是出口产品,乙国、甲国进口产品,生产地在丙国。第二阶段乙国出口,甲国、丙国进口,生产地在乙国。同理第三阶段生产地在甲国。所以产业转移的先后顺序是丙国→乙国→甲国。
故选:C。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0�2产业转移的方向: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0�2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企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追求更高的利润;
本题以“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式”为背景,考查了该产品产业转移的先后顺序,要求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4.【答案】C
【解析】
解:A、根据图示信息,丙国该电子产品生产最早,科技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故不符合题意;
B、该产品是电子产品,产业转移是向着廉价劳动力丰富、土地价格便宜的地区转移,故不符合题意;
C、第一阶段丙国是技术的开发国家,占有的利润率高于第三阶段的甲国,故正确;
D、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今后也会出现减少的趋势,产业向发展更慢的国家转移,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由题干可知,该产品为电子产品,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所以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从该产品生产转移规律看,甲国发展水平最低;第二阶段该产品生产由丙国转移到乙国,说明丙国技术水平高,随着该产品生产的转移甲国出口量今后会下降。
本题以“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式”为背景,考查了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
解:滇越铁路所经地形区地形复杂,云南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4%,沿线高山峡谷多,资金投入有限,建设窄轨铁路的基建工程量小,运行于窄轨中的中、小火车转弯灵活,安全,上下坡便于控速。
故选:B。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
解:A、云南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4%,滇西北高山连绵,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峡谷纵横,云南境内多高山阻隔,铁路和公路运输的建设难度大,不符合题意。
B、云南地处边境,途径该省的外贸往来频繁,云南旅游资源丰富且较分散,距东部地区遥远,外贸和旅游都航空需求迫切,不符合题意。
C、省内城市分布较分散且受山地、河流阻隔,路上交通往来耗时长,效率低,但相对于东部地区,云南经济较落后,故正确。
D、航空运输受地面状况影响小,可以有效地突破地域广、距离远、地形复杂的制约,且运输速度快,不符合题意。
故选:C。
铁路运输的优点: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连续性强。缺点是:修筑铁路造价高,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的优点:是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缺点是: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航空运输的优点是:速度快,运输效率高。缺点是: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云南的交通运输方式。
7.【答案】D
【解析】
解:从自然因素看,流经云南的河流多为河流上游,流经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湍急。云南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水量不稳定。受南北纵列分布山脉的影响,多数河流呈平行状,彼此不相连,不能连成水运网络。从社会经济因素看,多数河段流经峡谷,沿岸人口少,聚落规模小,运输需求小。
故选:D。
分析某条河流的航运条件(或航运价值)方法:1、自然条件:水量及水量的变化(即流量的大小和水流的稳定度,河道的地质水文,如急流险滩等)2、经济条件:流域内的发达程度,流域内经济越发达,客货运输量越大,航运价值高,航运量大。云南河流航运开发价值较低的原因有: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水量不稳定。多数河流呈平行状,彼此不相连,不能连成水运网络。多数河段流经峡谷,沿岸人口少,聚落规模小,运输需求小。
本题以云南河流为背景,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水水运的开发利用,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8.【答案】D
【解析】
解:读图可知,该山北坡较陡,不易攀登;该山若在南半球,因为图示山地年降水量稀少,不可能常年受西风带控制;读图可已看出,该山在海拔700米左右处降水最多,再向上减少;故ABC错,D对。
故选:D。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1、纬度位置。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2、海陆分布。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3、地形地势。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4、洋流因素。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5、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考查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要具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
解:读图可知,该山地海拔在2000米以下,位于西风带内,说明山地位于纬度40--60°之间,迎风坡的年降水量只有150mm,说明位于大陆内部。综合分析BCD项均不符合条件。
故选:A。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1、纬度位置。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2、海陆分布。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3、地形地势。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4、洋流因素。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5、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考查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要具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
解:该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10点,太阳位于东部天空,山谷的西坡被阳光照射,气温高;16点太阳位于西方天空,山谷的东坡被阳光照射,气温高;因而,a等温线表示16点,b表示10点。
故选:B。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1、纬度位置。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2、海陆分布。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3、地形地势。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4、洋流因素。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5、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考查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要具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
解:A、上午,甲地的谷风比乙强,故不符合题意;
B、“山风是沿山坡吹向谷底的风,谷风正好相反”。当日,在相同的天气和地面状况下,图中甲乙两地比较,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14时,甲乙两地当日最高温应不相同,故不符合题意;
C、下午,乙地山风比甲弱,故不符合题意;
D、甲地的最高气温应较低,气温日较差可能比乙地小,故正确。
故选:D。
山谷风是由于山坡上和坡前谷中同高度上自由大气间有温差而形成的地方性风。由于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谷底谷吹向山顶,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本题以图文为背景,考查了在相同的天气和地面状况下的两地比较,要求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12.【答案】解:(1)道路呈“之”字形,主要是为了联系更多岛屿,方使居民出行;借用沿线岛礁,减少建没成本;桥梁较高有利于轮船通过(不影响船通过)
(2)甲、乙两地日照时数的差异主要从读图获取,甲、乙两地日照时数的差异的原因,主要从天气因素、昼长因素、纬度因素、地形因素等角度分析。
(3)北海油气资源开采的限制有:位于西风带,全年多风暴,风浪大,多阴雨天气,能见度低,不利于海上开采作业分;海洋油气开采风险大,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开采成本高。
故答案为:
(1)采用之字形可联系更多岛屿,方使居民出行;借用沿线岛礁,减少建没成本;桥梁较高有利于轮船通过(不影响船通过)
(2)差异:甲地全年日照时数均少于乙地;冬季相差较大,夏季相差较小。
原因:甲地常任地处西风迎风城,各月阴雨天气多,日照时数少:乙地地处山地背风坡,阴雨天气少,日照时数偏多。
夏季,甲地比乙地的纬度更高,白昼时间更长,弥补了多阴雨天日照时数的不足,所以夏季相差较小;冬季,甲地比乙地纬度更高,白昼时同更短,加大了日时数的不足,所以
值较大。
(3)位于西风带,全年多风暴,风浪大,多阴雨天气,能见度低,不利于海上开采作业分;海洋油气开采风险大,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开采成本高。
【解析】
从自然因素考虑修路的限制性因素: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地势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于航线;对航空影响较小。地质:喀斯特地貌要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要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昼长因素、地势因素、天气因素。
本题以大西洋之路区示意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13.【答案】解:(1)读图可知,“黄河金三角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土层深厚肥沃,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降水、热量适中,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糖份的积累;离黄河及其支流近,灌溉水源充足。
(2)减轻交通运输压力,不直接将煤炭外运,需对煤炭进行深加工输出产品,延长煤炭产业链;建设坑口电站,转化为电力输出;就地取材,在本地直接发展耗能工业,带动经济发展。
(3)阅读材料可知,炼铝工业会造成大气污染。“黄河金三角区域”之所以能成为全国最大的炼铝业基地,从能源来看,有丰富的煤炭和水能,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从资源角度看,附近有丰富的铝土矿资源;从交通区位分析,有陇海线等铁路线经过,交通便捷。
(4)西电东送:对西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西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东部:缓解了能源不足,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环境问题。
故答案为:(1)位于黄上高原,坡地面积广且土层深厚,适合种植率果树;地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日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苹果品质好;黄河及支流为其提供灌源水源。
(2)科技创断,对煤进行深加工(或延长产业);建设坑口电站,将电力输往其他地区;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合理发展有色治金工业(炼铝业);
(3)有丰富的煤炭和水能,提供了充足的能源:附近有丰富的铝土矿资源;有陇海线线等铁路线经过,交通便捷。
(4)有利影响: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本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金,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杜会发展;
不利影响:大量火电站的建设会加剧本区域环境污染的程度;耗水量大,会加剧水资源紧张的局面。
【解析】
有关农业发展的自然区位条件分析,主要应从气候(气温、降水、光照、热量)、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考虑。而对于冶金工业,主要从资源、交通等区位因素进行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本题考查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煤炭的综合利用、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难度中等,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和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
14.【答案】解:根据图文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气候适宜,境内拥有“东方瑞士”美誉的“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天生三桥”、喀斯特峡谷地貌的“龙水峡地缝”等景区,散步梦幻谷、仙女湖�0�2等诸多新兴旅游景点,说明该地区区域内生态环境优越,旅游景点类型多,旅游资源丰富,集群性高、地域组合好、游览价值高;根据仙女山镇地理位置可知,距成、渝等经济发达地区近,客源丰富;靠近高速公路和铁路干线,交通便利;几年来依托优越的生态环�0�2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建设,形成了“四季鲜�0�2花灿烂、森林植被茂密、路灯灯饰迷人、规划设计合理、建筑独具特色、休一闲功能完善”说明规划合理,建设科学,特色突出;基础服务设施较为完善,接待能力强。
故答案为:
区域内生态环境优越,旅游景点类型多,旅游资源丰富,集群性高、地域组合好、游览价值高;距成、渝等经济发达地区近,客源丰富;靠近高速公路和铁路干线,交通便利;规划合理,建设科学,特色突出;基础服务设施较为完善,接待能力强。
【解析】
分析仙女山镇休闲旅游区开发的有利条件要根据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内容,结合图文材料信息,主要从旅游资源游览价值、集群地域组合状况、市场距离、交通通达度、基础实施、知名度、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具体阐述。
本题较基础,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材料信息及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读取图文材料获取相关信息,掌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基本内容及评价方法是解答本题关键。
15.【答案】解:根据材料,海菜花对水质要求高,草鱼的食物,用途广泛,则海菜花在南方省区河湖中销声匿迹,主要从水质、天敌、人为打捞等角度分析。治理措施针对问题原因,治理污染、合理打捞、养殖。
故答案为:
原因:①严重的水体污染,河湖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水质恶化;②过度的淡水网箱养殖,草鱼数量增加,消耗大量海菜花;③过度打捞海菜花作为美食食材或饲料、绿肥。
措施:①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治理水污染;②建设湿地生态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③禁止过度打捞;④压缩网箱养殖规模。
【解析】
影响生物数量的因素有生物的生存环境好坏、食物(对动物)多少、天敌多少、人为采集(对植物)、人为捕猎(对动物)等原因。
本题考查有关生物多样性的知识,难度一般。解题关键掌握相关题型的分析思路,并根据材料进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