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高三
第七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地理答案及【解析】
1.D
2.C
3.C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渔光互补”模式是水中养鱼,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是两种生产方式的结合,因而该模式与提高渔业产量无关;太阳能发电率与发电技术有关,与该模式无关;太阳能电池板该在鱼塘上方,在同一土地空间内,可以获得养鱼、发电双重收益,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这才是最大的优势,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并不是该模式的优势,据此分析选D。
2.盐城地区地理纬度较低,但6月处于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发电量不大;盐城区是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光照条件不稳定,发电量不稳定;7至8月为伏旱天气,晴天多,发电量占全年比重最高;太阳辐射强弱跟晴天多少、日照时长有关,与热量直接关联度不高,盐城搞太阳能发电并不是因为其热量条件。据此分析选C。
3.太阳能发电板朝向与太阳位置一致,若面板朝向为先朝东北-后朝南-再朝西北,则该日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应为北半球的夏半年,结合选项选C。
【点睛】
“渔光互补”模式是将渔业和光伏发电结合在一起,通过在水面上设置电池板。水面下规划养殖鱼虾,达到养殖和发电并行的模式,实现了一地两用,极大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单位面积水域的产值;太阳能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时,太阳能板的发电量最大,因此智能调节的太阳能电池板会随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变化,根据材料中的所给方位,判断太阳能板朝向推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季节。
4.C
5.D
【解析】
4.稻草覆盖是为了保水、保温,减小温差,不是增加温差,A错。冬季降水少,垄沟不是为的排水,而是一种免耕地高效栽培技术,当然更不是发展渔业,B错。在垄上覆盖稻草,使马铃薯生长和结薯环境通风透气,十分有利薯块的形成和膨大,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也增加了土壤有机质,薯茎叶,也是有机肥料,有利于来年生产,C对。免耕筑垄,减少了耕地,除草的劳动,降低了劳动强度,稻草覆盖,作物生长,不利于杂草生长,D错。据此分析选C。
5.通过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可以保水、保温,减小温差;在垄上覆盖稻草,使马铃薯生长和结薯环境通风透气,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也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提高了土壤肥力。但稻草覆盖技术与减轻土地盐渍化现象无关。据此分析选D。
【点睛】
通过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可以保水、保温,减小温差,提高土壤肥力。
6.C
7.B
【解析】
6.基塘生产方式是利用当地的地形、气候等条件发展的一种农业模式,有蔗基鱼塘、桑基鱼塘等方式,该方式不能突出体现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更充分地利用了地形条件;但通过桑-蚕-鱼-塘泥-塘基等模式,使得农业废弃物可以循环利用,实现了有机循环经营,促进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发展,这是其最突出的优势;其他农业模式也可以提高效益、增加收入,故D选项不是基塘生产模式的突出优势,据此分析选C。
7.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非农业人口增多,农业生产逐渐转向为城镇提供副食品,所以该地农业向蔬菜等商品农业发展,甚至部分农业用地转为了房产经营等非农业用地。这反映了市场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决定作用,由于基塘模式与当地经济发展方向不一致,故基塘生产方式向其他地区转移,选B。
【点睛】
8.C
9.C
【解析】
8.山地的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结合图示可知,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相对高度大,纬度更低,但在低纬度地区,纬度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远小于相对高差大所造成的影响,据此分析选C。
9.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山体的海拔高达8000米以上,应为珠穆朗玛峰,选C。
【点睛】
在山区,气温和降水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类型的组合。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叫做垂直地域分异。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变化。山地的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10.C
11.D
【解析】
10.被动式房屋是国际认可的一种集高舒适度、低能耗、经济性于一体的节能建筑技术,它不受地区、气候影响,市场前景看好,但该类房屋建筑需要较强的技术及大的资金投入,这是制约我国被动房屋推广的主要因素,选C。
11.与南方相比,我国北方建造被动屋的成本较高,是因为北方冬冷夏热,温差大;北方的光照热量条件冬夏差别大,且光照强是优势;风沙大不是建屋的主要影响因素;北方不如南方降水多。据此分析选D。
【点睛】
被动式房屋是国际认可的一种集高舒适度、低能耗、经济性于一体的节能建筑技术,该类房屋建筑需要较强的技术及大的资金投入。
12.(1)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冰岛位于北大西洋中脊,处于大洋板块张裂地带,由于地幔对流形成地下岩浆上升,易冲出地表产生火山爆发。
(2)城市分布极不平衡,集中分布在地势低平,海拔较低;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主要受地形和交通因素的影响。
(3)乳畜业。半岛南部终年温和湿润,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合发展乳畜业,人口、城市密集,接近消费市场。
【解析】
(1)地势特征主要是指地形高低起伏总趋势。从图中河流流向自中间向四周,呈放射状,且人口和城市均分布在沿海地区,所以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冰岛多火山与冰岛所处的地质条件有关。冰岛位于北大西洋中脊,处于大洋板块张裂地带,由于地幔对流形成地下岩浆上升,易冲出地表产生火山爆发。
(2)冰岛城市分布特点可以从图示中直接读取。结合图示,冰岛的城市分布极不平衡,集中分布在地势低平,海拔较低地区的沿海平原和交通线上,这反映地形和交通因素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3)该半岛南部终年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饲料丰富,适合发展乳畜业;人口与、城市密集,消费市场广阔。因此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乳畜业。
【点睛】城市是聚落的高级形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影响城市具体位置和分布的因素,就是城市的区位因素。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同一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的区位因素有所不同,但都有其区位的主导因素。
一、地形与城市区位
1.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美国三大城市带位于平原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
2.热带城市分布在高原: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孙平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
3.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如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二、气候与城市区位
气候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分布在降水适度、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的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
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区:大约60°N以南的欧洲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
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雨林地区很少有城市分布。我国特大城市中只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位于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三、河流与城市区位
1.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古代更明显,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沿河城市区位:①河运的起点或终点,如江西赣州;②河流汇合处,如宜宾、武汉、重庆分别位于岷江、嘉陵江、汉水与长江干流汇合处;③河口处,如上海、广州等。
2.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最大处、河心岛等处。如伯尔尼、巴黎、波士顿等。
四、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人们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随着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工矿区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
五、交通与城市区位
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也有重要的影响。城市是人口密度较高、面积比较大的聚落,是货物和人员的集散地,需要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因此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便利的位置集中,世界上的城市一般都建在主要交通线上,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的轴线。不同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因素不同。
六、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
在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问题时,要注意影响城市区位因素很多,同一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影响其区位的主导因素也不相同。城市区位因素也在不断变化,有些因素如军事、宗教等对现代城市的影响已经减弱;有些因素如交通、自然资源等自古至今都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有些新的因素成为影响一些城市区位的主导因素。如因科技而形成的日本筑波科学城;因旅游因素而兴起的城市,如桂林、泰安、黄山市等。
13.(1)优势: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河西走廊耕地面积大,灌溉条件好。劣势:水资源贫乏,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发生频繁。
(2)光照更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
(3)赞成。理由:该地区气候使葡萄品质良好,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不赞成。理由:该地气候干旱,水资源严重贫乏,扩大葡萄生产规模会进一步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易导致土地荒漠化。
【解析】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从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角度来分析。评价要从优势和劣势两个角度来回答。甘肃省发展特色农业自然条件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地形、气候、水源等方面,劣势主要是气象灾害方面,结合实际分析即可。
(2)与法国相比,本区出产的葡萄糖分含量更高,其有利气候条件是本区居于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选择赞成则从该地区有益于葡萄生产及产业发展的条件分析,本区的气候使葡萄品质良好,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选择不赞成则从生态环境包含方面分析,主要是本地干旱缺水,扩大葡萄生产规模会进一步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
【点睛】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2.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3.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2.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3.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