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省级联考卷(一)【解析】
标签:
材料旅游启迪慧想气温汽车 |
分类: 教改鸡精(地理教育教学研究) |
全国省级联考卷(一)
限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示意恒河下游某江心洲地形状况。一年中该江心洲面积变化巨大,当地农户在江心洲上种植农作物的面积受此变化影响。据此回答1—3题。
1.一年中江心洲面积变化巨大,主要是因为
A.泥沙淤积速度 B.岩层垂直运动 C.海水潮汐作用 D.河流水位变化
2.当地农民在江心洲上播种作物面积最大的时期应是
A.3月~7月 B.6月~10月 C.8月~12月 D.11月~次年3月
3.下列驱使当地农民去开发利用江心洲的动力中,最大的是
①江海联运便捷 ②土地租金廉价 ③闲置劳动力多 ④生产技术先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D
【解析】1.恒河流经区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変化大,水位高时江心洲面积小
水位低时江心洲面积大,所以一年中江心洲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河流水位变化,D正确
2.早季时水位最低,江心洲面积大,播种作物面积最大,所人当地农民在江心洲上播种作物面积最大的时
期应是11月~次年3月,D正确。
3.江心洲土地租金廉价,农业生产成本低是驱使当地农民去开发利用江心洲最大动力之一;孟加拉国人口密集,闲置劳动力多也是驱使当地农民去开发利用江心洲的最大动力之一,B正确。
在西藏昌都,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流过的峡谷处,大多干旱少雨,一条条河谷,就像镶嵌在湿润的横断山区中的“干旱带”,景色与横断山区的湿润地区大相径庭,它们被称作“干热河谷”。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主要河段的水文特征是
A.流速快 B.流量大 C.含沙量大 D.结冰期长
5.推测干热河谷谷底生长的植被可能有
①热带雨林
A.④⑤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6.“干热河谷”的成因可能是
A.气候异常 B.热岛效应 C.焚风效应 D.植被破坏
【答案】4.A
【解析】4.从图中经纬网位置和河流流向分析,图中区域为我国横断山区,第一到第二阶梯分界线,落差
大,所以主要河段的水文特征是流速快,A项正确。
干热河谷谷底降水少,水分条件差,所以主要生长的植被具有耐早特征,可能有②仙人掌、③稀树灌从
C项正确。①热带雨林、④常绿杅林、⑤松杅混交林需要更好的水分条件,故生长可能性较小。
6.因该地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呈纵列分布,河谷地处西南季风背风坡,受焚风效应景响形成干热河谷,
故C项正确。
下表中甲、乙为欧洲西部某地(50°N,5°E)和南美洲西部某地(45°S,72°W)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7—9题。

7.甲地降水量远比乙地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西风带来丰富水汽 B.靠近海洋水汽充足
C.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D.山地阻挡多地形雨
8.乙地7月气温高于甲地1月气温的主要原因是
A.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大 B.甲地白昼时间长
C.乙地沿岸有暖流流经 D.乙地受东南信风影响
9.乙地全年降水量冬季较夏季更丰富的原因主要是
A.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B.暖流影响
C.地形阻挡 D.冬季西风更为强劲
【答案】7.D
【解析】
7、根据表格甲乙两地的月均温分布状况,甲地7月均温低、乙地1月均温低,可以判断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根据甲、乙两地的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两地位于西风带,受盛行西风的影响,甲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受安地斯山脉阻挡,处于西风的迎风坡,乙位于欧洲西部,地势起伏小,所以甲降水量比乙丰富;甲乙两地都位于西风带,靠近大陆西海岸,故AB错误;乙沿海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而甲沿海有秘鲁寒流流经,故C错误,所以该题选D。
8、根据上题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乙地7月和甲地1月都为所在半球的夏季,纬度相差不大,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相当,故AB错误;乙地降水主要受西风带影响,故D错误;乙地西部沿海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增湿,甲西部沿海有秘鲁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故该题选C。
9、乙地的降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无关,故A错误;地形和季节无关,故C错误;
(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丹霞地貌是一种由红砂岩,红砂石,红沙组成的红砂岩地貌。2018年国庆期间,陕西靖边地区的波浪谷丹霞地貌景区,被游客频繁踩踏的岩石沙化明显(见下图),随便刻画的行为屡禁不止。有家长看到孩子在丹霞岩石上刻划,不但不阻止还为孩子提供木棍等工具。工作人员表示,这些留下刻痕的岩石,600年也恢复不了原貌。

分析刻痕难以恢复的原因并提出保护丹霞地貌的措施。
【答案】原因:岩石的形成需要经过较长的地质年代,地质作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措施:①加强监管和监测,加大对景区的巡查。②加大对游客的文明旅游教育。③加大对景区破坏游客的惩罚。④提高游客的个人素质。
【解析】原因只要说明地质年代漫长即可;措施从管理、文明教育、法规、提高素质等角度分析。岩石的
形成需要经过较长的地质年代,地质作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刻痕难以恢复。而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加
强监管和监测,加大对景区的巡查;加大对游客的文明旅游教育;加大对景区破坏游客的惩罚;提高游客
的个人素质等方面。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位于青海同德县的世界最大的百年古柽柳林,生长在黄河滩地上,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片存在了几百年的柽柳林生态系统,树高、树粗、树龄,还有分布高度都是世界第一。然而,到2018年底,建设中的羊曲水电站大坝落成后,这片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野生古柽柳林将全部被淹没在水库中。工程投资方提出了移植保护方案,遭到专家们的明确反对。
请你推测工程投资方与专家方各自的理由。
【答案】工程方:水后水库周边环境改善,会形成更好的柽柳林;将大树移植到更优越的环境中,柽柳生长得会更好。专家方:可以移植大树,但无法移植整个生态系统;大树移植成活率低;百年古柽柳林是世界唯一的高原柽柳林生态系统,科研价值高。
【解析】工程投资方对移植怪柳是积极的态度,提出可行的理由主要从移植环境和水库建设的有利向进
行分析:将大树移植到更优越的环境中,柽柳生长的会更好;蓄水后水库周边地下水位上升,湿度增大,
环境改善,会形成更好的怪柳林。专家反对移植主要从环境的整体性和移植成活率方面分析:大树能够存
活几百年,说明已经适应了当地的整个生态系统,移植到新的区域,不一定能够适应新的生态环境,百年
古树生命力脆弱,移植成活率低;百年古径柳林是世界唯一的高原径柳林生态系统,科研价值高,移植会
破坏这一科硏资源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