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J必修二新课程成长资源课时作业3:人口迁移
标签:
材料旅游启迪慧想气温汽车 |
分类: 学海无涯(地理同步课堂指导) |
A.
B.
C.
D.
1.B
【解析】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一段时间一般为一年,去上海上学至少要四年,B正确;去参观、谈业务、采购,时间都较短。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概念。
(2017·长沙月考)美国每年都有一批工人定期随季节变化在国内迁移,其迁移主要路线如下图。据此回答2、3题。
2.导致图中人口迁移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C.
3.对该类人口迁移的主要时间和方向描述正确的是
A.
C.
2.C
3.D
【解析】
2.此问注意审题,是一批工人定期随季节变化在国内迁移, 该批工人随季节变化而迁移, 所以其影响因素也具有季节性。农业活动具有典型的季节性, 这批工人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产业工人, 随农事活动而南北迁移。 故 C正确
3.美国迁移的农业工人, 开始于美国南方地区, 他们冬季在南方进行越冬作物的管理工作。 春季和夏季随作物的耕种、 管理而北移,秋季和冬季又随作物的收获与耕种而南移。
考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农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点睛】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季节性特征。考查农业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对于农业,由于受当地气候影响,表现出地域性和季节性。所以农业产业工人的迁徙方向和时间。
(2017·德阳高一联考)工作在北京,居住在天津。近年来,由于城际就业、居住等条件的差异,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和生意人在京津城际高铁上演绎着“双城记”,他们以每日、每周、每月的周期奔波在这条线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据此回答4、5题。
4.“工作在北京”的主要原因是
A.北京就业机会多,人均收入高
C.北京劳动密集型工业发达
5.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演绎“双城记”得益于
A.政策支持
C.人口老化
【答案】
4.A
5.B
【解析】
试题分析:
4.对比北京、天津的“城际就业、居住等条件的差异”;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如:国家政策,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战争,婚姻家庭等。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故选项A正确。
5.“双城记”是由于工作在北京,居住在天津造成的,与政策无关;人口老化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人口迁移等有关,与工作、居住地的不一致无关;逆城市化发生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工作在北京,居住在天津,得益于二者之间有京津公路、高速铁路、动车等便利的交通条件,故选项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的空间变化、交通运输。
下图为宁夏以县级为单位的“十二五”时期生态移民工程格局示意图。完成6、7题。
A.北部地区草场资源更广
B.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C.南部地区年降水量小
D.南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7.南部山区少数民族的移民大多被安置到距离原居住地不远的城镇,这主要考虑到
①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③风俗习惯的相似性
A.①④
C.②③
【答案】
6.D
7.B
【解析】
6.宁夏生态移民由南向北迁移,从图中可看出宁夏南部地区降水量较大(南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因其南部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需生态退耕导致了人口向北迁移,故D正确C错;从图中可看出北部有黄河流经,水资源较多,且北部有河套平原,耕地资源较丰富,故A错;移民的目的是保护生态而并非是矿产资源的开发,故B错。
7.从图中可看出南部山区少数民族的移民大多以县内安置规模为主,即被安置到距离原居住地不远的城镇,原居住地和城镇邻近那么风俗习惯、自然环境有很大的相似性,以方便这些少数民族尽快适应,移民工程顺利完成,故①、③对,选B;已经迁出,不存在两地的交通问题,②错;由山区迁入城镇,以第二、三产业活动为主,故④错。
【考点定位】人口迁移的原因及特点
下图中人口迁移率指人口迁移数与人口总数的比重,正值为迁入。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四个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慢的是
A.
2.如果A,B,C,D各代表一个国家,则下面四组国家中最可能的是
A.
B.
C.
D.
1.D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图表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考查人口数量时空变化。
1.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由图可知A、D是正值,表明A、D两地区存在人口迁入,B、C存在人口迁出。A、B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通过计算A地区人口增长最快,D地区最慢。
2.埃塞俄比亚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但经济落后,为人口迁出国家,日本、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通过以上分析排除A、B、C三个选项。科威特经济虽发达,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又由于人口较少,劳动力缺乏,人口迁移率高;索马里经济落后,自然增长率高,为人口迁出区;葡萄牙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与周边国家比较经济仍存在差距,为人口迁出区;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增长,为人口迁入区。
读“我国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3~4题。
3.
A.
4.
A.
C.
【答案】3.
A
【解析】
3、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入率的和。根据图示曲线,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③,和值最大,A对。其它时期和值较小,人口增长率较小,B、C、D错。
4、③~④时期人口迁入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出,该地需要的劳动力减少,A对。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房价增长快不是影响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B、C错。该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应是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经济水平不可能持续下降,D错。
【点睛】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入率的和。根据曲线形态,判断和值最大的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应是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迁入率下降,最有可能是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移。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统计图。
材料二 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表。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案】(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2)南部沿海地区 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增多 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解析】
(1)据材料一图可知,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应从数量和比重角度分析。据图可知,我国人口流动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且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2)据材料二表格可知,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南部沿海地区,人口大量拥入给该地区带来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随着大量人口的迁入,会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但同时会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据材料二信息可知,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大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等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原因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和产业转移的影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