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徽省安庆市三校高二2018-2019年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解析】

(2018-12-08 08:28:24)
标签:

军事

旅游

启迪慧想文综地理

汽车

情感

分类: 学海无涯(地理同步课堂指导)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地理试卷

I卷  选择题(共50分)

我国“十二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以上划分是按

A. 单一指标划分的    B. 自然指标划分的    C. 综合指标划分的    D. 地理位置划分的

2. 关于所划分功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 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C. 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 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3. 这种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的特点是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开放性    D. 阶段性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四类主体功能区是结合了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等因素划分,不是单一指标,是综合指标;是人为划定的,不是自然形成;没有考虑地理位置差异。选C正确。

2题详解】

区域是地理的空间单位,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A正确;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具有相似性,但并不完全一致,B错;各区域间不一定有十分明确的界线,C错;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因地制宜,不完全一样,D错。选A正确。

3题详解】

利用综合指标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是考虑了各个地区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各地应因地制宜发展,不能以一概全;整体性是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关联;开放性是区域间的联系;阶段性是区域发展过程的体现。选B正确。

【点睛】区域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单位。区域特点:(1)有界性:边界有明确的,也的过渡性;(2)层次性:区域内等级有高低;(3)差异性:区域间有差异;(4)整体性:区域内的各要素之间有内在联系,有相对的一致性。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差异明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4. 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 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 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 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

5. 长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壤是(   )

A. 水稻土    B. 黄土    C. 紫色土    D. 黑土

【答案】4. B    5. 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差异,学生要熟悉主要区域的地理特点,本题重点是掌握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差异。

4题详解】

长江三角洲的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轻工业发展主要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A对;长江三角洲的矿产资源贫乏,B不正确;松嫩平原及附近有丰富的石油、煤、铁等资源,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C对;长江三角洲靠近经济发达地区,交通条件好,而且临海,有利于商业贸易,D对,选择B。

5题详解】

长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壤是水稻土,水稻土经过人类长期改良,土壤肥沃,A对;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为红壤,不是黄土、紫色土和黑土,BCD错误。

【点睛】我们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判断区域差异,根据区域的差异确定区域的发展方向。

“GIS”也叫地理信息系统,它具有地图处理、数据库和空间分析这三项功能。GIS可以像传统地图一样,解决“地点”、“状况”有关查询,但GIS系统能进行势态分析,复杂的“模式分析”和用“虚拟模拟”进行预测分析……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6. 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说明遥感技术(    )

A. 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B. 测量范围大

C. 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    D. 获得信息速度快、周期短

7. 如果将GIS新技术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

A. 用来分析、判断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

B. 用来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和灭火所用的大致时间

C. 用来预测森林火灾后所造成的后果

D. 及时知道火灾地点、范围,预测分析火势蔓延的方向,尽快制定灭火方案

【答案】6. D    7.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要熟悉不同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和应用领域。

6题详解】

每隔9天覆盖地球一遍,说明遥感技术具有获取资料速度快的优势。不是说明地面条件限制、测量范围、获取的信息手段多和获取的信息量大,选择D。

7题详解】

GIS属于静态情况展示,不是实时数据,所以排除D;起火原因和起火地点有人为和自然,都属于偶发、不规律现象,特别是人为原因,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并没有必然联系,而GIS只能展示地理环境因素,人类活动的实时情况无法通过GIS展示,所以排除A和B;通过了解火灾的过后的过火地区,燃烧情况统计,可以在GIS上测算面积,用来预测森林火灾后所造成的后果,C对。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并能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3S”技术各自的基本功能和应用进行分析回答。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安徽省安庆市三校高二2018-2019年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解析】

8.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的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

A. 水分差异造成的    B. 热量差异造成的

C. 地形差异造成的    D. 人类耕作方式不同造成的

9. 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

A. 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B. 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C. 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    D. 抓好基础和生态环境建设

10.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日趋严重,其关键是缺水,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行之有效的是(    )

A. 启动“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再从黄河引水到甘肃和新疆

B. 利用科技手段,增加山岳冰川融水量,使塔里木河水量增加

C. 限制畜牧业发展,使草场得到生息和恢复

D. 发展节水灌溉、绿洲农业,采取休耕制,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保护生态资源

【答案】8. A    9. D    10. D

【解析】

本题以区域地理为背景考查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影响,难度一般。

8题详解】

由题干“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的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其以水分为基础,A正确,BC错误;人类耕作方式不同造成只能造成部分地区差异,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由题干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可知,西部大开发首先要抓好基础和生态环境建设D正确;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不是西部开发的首要任务,AC错误;人口外迁,不利于西部大开发,B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日趋严重,其关键是缺水。启动“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再从黄河引水到甘肃和新疆,工程周期长,难度大,不能解决目前日趋严重的荒漠化趋势,A错误;利用科技手段,增加山岳冰川融水量,使塔里木河水量增加,只能增加部分地区(塔里木盆地)水量,B错误;限制畜牧业发展,使草场得到生息和恢复,只是暂时减少了水的用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C错误;,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行之有效的是发展节水灌溉、绿洲农业,采取休耕制,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保护生态资源D正确。故选D。

11.对亚马孙流域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的前景,正确的说法是(   )

A. 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来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首位

B. 要大规模开发这片森林,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

C. 从全球经济发展角度考虑。应该禁止巴西政府移民亚马孙平原

D. 只要加强对砍伐后地区的复种,这片雨林是能保护住的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问题。亚马逊平原的热带雨林破坏较严重,对全球气候的变化影响较大,故需要把保护放在首位。故选A项。

12.巴西政府大规模开发亚马孙流域计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是(  )

①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②移民亚马孙平原

③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④接纳海外移民,开发亚马孙平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巴西为发展中国家,其开发亚马逊河流域主要为本国人口的迁移,而不是接纳海外移民,所以A正确。

考点: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13.亚马孙雨林被称为地球之,原因是                 

A. 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    B. 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C.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D. 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物资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学生要熟悉森林的主要作用。

【详解】人是通过肺来呼吸的,而呼吸需要氧气。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不断的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据估计,亚马逊热带雨林所产生的氧气,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气供给量的20%以上,它深刻地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因此,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点睛】森林的主要作用有: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杀灭细菌、削除噪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我们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要求判断森林的作用。

我国为了改善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4. “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

A. 净化空气    B. 美化环境    C. 涵养水源    D. 防风固沙

15.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

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 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 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答案】14. D    15. 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防护林解决的环境问题。学生要熟悉我国主要防护林的位置和主要的作用。

14题详解】

我国的“三北”防护林是一项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工程,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8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三北”防护林接近我国西北地区,靠近风沙多发地区,主要作用是阻挡风沙,减轻自然灾害。

15题详解】

1989年中国为综合治理江河而首次实施了大规模林业生态工程,这是关系到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及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规划造林667万公顷,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遏制水土流失。所以说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点睛】长江防护林体系是指湖北以上的长江防护林,它是为了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和防止水土流失而建;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安徽省安庆市三校高二2018-2019年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解析】

16. 图中三条以运输煤炭为主的铁路干线中,由北向南依次是

A. 大秦线、神黄线、胶济线

B. 大秦线、神黄线、焦(作)日(照)线

C. 神黄线、焦(作)日(照)线,胶济线

D. 神黄线、大秦线、焦(作)日(照)线

17. 下列各运输干线与山西大型煤炭的外运组合正确的是

A. 大同、大秦线    B. 平朔、焦作—日照    C. 长冶、神黄线    D. 太原、京包线

18. 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及其解决措施是

A. —南水北调    B. 天然气—西气东输    C. —西电东送    D. —西煤东运

【答案】16. B    17. A    18. A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山西煤炭外运的的路线,考查我国著名的三条运煤铁路干线和线路的起点。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山西三条运煤的铁路专线。自北向南依次是大秦线、神黄线、焦(作)日(照)线。选择B项。

17题详解】

山西三条运煤的铁路干线是大秦线、神黄线、焦(作)日(照)线,它们的起点分别是大同、神木、和焦作。大秦线(山西大同-河北秦皇岛港),神黄线(山西神木-黄骅港),焦作—日照只是运煤干线的一部分,京包线不是运煤干线。选择A。

18题详解】

由于该地水资源短缺,制约该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措施是跨流域调水,主要是南水北调。选择A项。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铁路线的分布,第1题注意“由北向南”,三条运煤铁路线最北为大秦线;中间为神黄线;最南为焦日线。第2题注意线路的起点和终点。第3题结合华北地区的地理特征分析水资源的短缺和解决措施。

“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安徽省安庆市三校高二2018-2019年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解析】

19. 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  )

A. 发电    B. 防洪    C. 养殖    D. 梯级开发

20. 田纳西河流域目前成为美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先开发的电能为(  )

A. 火电    B. 水电    C. 核电    D. 风电

21. 田纳西河的水系、水文特征是(  

①水系发达,支流众多

②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③矿产资源丰富

④水量丰富,流量不稳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19. D    20. B    21.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学生要熟悉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条件和水系、水文特征。

19题详解】

田纳西河流域的梯级开发既发展了航运养殖,也得到了水电。可以利用水能开发发展耗能工业,同时也解决了洪涝和农田灌溉的问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所以田纳西河开发的核心环节是梯级开发。ABC错误,故选D。

20题详解】

田纳西河流域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能资源进行梯级开发,目前成为美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先开发的电能为水电,选择B。

2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田纳西河的水系、水文特征,矿产资源丰富不是水文特征,排除③,做题要注意审题,选择C。

【点睛】田纳西河地理特征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本题的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地图能力的培养。

读图某河流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安徽省安庆市三校高二2018-2019年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解析】

22. 该河流所处的气候类型区是(   

A. 亚热带大陆西岸    B. 亚热带季风区    C. 温带季风区    D. 高寒地区

23. 能正确反映该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A. 有两个汛期    B. 主要是雨水和地下水补给

C. 年径流量大    D. 冬季断流是河流没补给

【答案】22. C    23. 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东北地区的河流特征,学生要能够通过读图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河流的补给形式。

22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有两个汛期,春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多雨形成夏汛,所处的气候类型区是温带的温带季风区,选择C。

23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河流水文特征有两个汛期,A对;主要是雨水和季节性积雪补给,B错误;结合图中的纵坐标可知年径流量不大,C错误;冬季断流是气温低,河流结冰,D错误。

【点睛】河流补给是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它决定了河流水量的多寡和年内分配情势。积雪融水补给主要发生在春季。这类补给的特点具有连续性和时间性,比雨水补给河流的水量变化来得平缓。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

20世纪60—70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垦荒造田,使这块沉睡的荒芜之地变成世界闻名的“北大仓”。成为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4. 北大荒是指:(    

A.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B. 辽河平原、河西走廊

C. 整个东北平原    D. 仅指辽河平原

25. 北大荒发展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 水源不足    B. 地形崎岖    C. 热量不足    D. 土壤贫瘠

【答案】24. A    25.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知识,学生要熟悉我国北大荒的范围,并且掌握本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24题详解】

北大荒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中国五十年代进行大规模开垦,经营农场,才使得北大荒变成了如今的北大仓。辽河平原气温高,开发早,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两者都不是北大荒。

25题详解】

北大荒由于纬度较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影响农业发展,C对;属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有河流经过,水源条件较好,A错误;属于平原,地形平坦,B错误;黑土土壤肥沃,D错误。

【点睛】北大荒,位于东经123°40′到134°40′, 横跨11个经度;从北纬44°10′到50°20′,纵贯10个纬度,总面积5.53万平方公里。指黑龙江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与三江平原广大荒芜地区。

II卷(非选择题)

26.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安徽省安庆市三校高二2018-2019年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解析】

1)图中①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4)防止荒漠化主要有哪些措施_______

【答案】(1)气候干旱或者气候异常

2)过度灌溉

3)干旱

4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协调农、林、牧用地关系

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用能问题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

试题分析:

1)图中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或者气候异常。

2)图中地区位于农牧过度地带,降水少,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过度灌溉。

3)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4)防治荒漠化的措施有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协调农、林、牧用地关系,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用能问题,减少植被破坏。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等。

考点: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27.读亚马孙河流域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安徽省安庆市三校高二2018-2019年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解析】

1)图中箭头表示亚马孙河流域的大气环流状况。这一环流过程形成的降水类型是_______。该地气候类型是_______,该气候特征是_______

2)当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中,约50%来自本地蒸发,另外50%的水汽来自_______洋。

3)近年来,亚马孙平原某些地区的降水量减少(约减少20%),原因是_____________

4)亚马孙河流域降水量虽然减少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反而增加了,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对流雨    (2). 热带雨林气候    (3). 全年高温多雨    (4). 大西洋    (5). 热带雨林遭破坏,植物蒸腾作用减弱,空气中水汽量减少    (6). 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汇入河流所致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亚马孙河流域的地理知识,学生要熟悉主要的自然地理特点,并且能够解释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详解】(1).从图中看降水主要是来自大气的对流运动,属于对流雨。亚马孙河流域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和,该地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该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

(2)赤道低气压带两侧受信风的影响,主要是偏东风,所以50%的水汽来自大西洋。

(3)联系森林的作用,主要从森林热遭破坏,植物蒸腾作用减弱,空气中水汽量减少方面进行分析。   

(4)从水循环的角度进行分析,森林被破坏,下渗减少,地表水大量汇入河流所致。

【点睛】首先要从地理位置确定气候类型,结合大气环流分析气候的形成原因,熟悉水循环的原理,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

28.“塔里木河流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安徽省安庆市三校高二2018-2019年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解析】

1)塔里木河主要依靠__________补给。

2)塔里木河流域内主要的新能源是___________

3)20世纪50年代,在塔里木河的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水库建成以后,库区周边气候可能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到20世纪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流量锐减,现已断流320公里。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造成河流断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该流域发展农业的合理整治措施,应大力发展______________农业。

5)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引发的变化可能是       

A.库区不再存在生态系统           B.该水库的防洪能力丧失

C.地下水位上升                   D.加剧了该地区的土地荒漠

【答案】    (1). 冰川融水    (2). 气温    (3). 太阳能、风能    (4). 大气湿度增加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    (5). 人口增加,工农业用水增加,导致水资源短缺    (6). 节水(灌溉)    (7). D

【解析】

【详解】1)塔里木河全长2 137 千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流经塔里木盆地北部.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天山和昆仑山等高山冰雪融水.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冰雪融化,河流水量增多.2)流域内主要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等,著名的轮南油气田,是西气东输的起点.

2)塔里木河流经过之处,形成了一些绿洲,孕育了绿洲农业,从自然带分布规律看,这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水库建成后,库区周边气候发生了变化,如云量增加、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减小;到九十年代,塔里木河水量开始减少,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中游地区大规模开垦、农业灌溉、生活用水增加、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水量大减,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河流两侧的胡杨林大片死亡,沙漠也步步逼近.人民的生产生活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

4)该流域发展农业的合理整治措施,应大力发展节水灌溉_农业。

5)大西海子水库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其干涸会使当地水资源更近紧缺,引发的变化可能是加剧了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故D对;库区不再存在生态系统与实际不符,故A错;该水库的防洪能力没有丧失,反而增强,故B错;水库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故C错。

29.读东北区自然地理环境概况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安徽省安庆市三校高二2018-2019年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解析】

1)写出山脉的名称:A、_______       

2)写出河流的名称:F、_________    

3)写出平原的名称:丙、____________。

4)对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有利区位条件有哪些?

5)东北地区沼泽广布,请说出沼泽的形成原因。

【答案】1)大兴安岭

2)黑龙江

3)辽河平原

4)平原广阔;土壤肥沃;夏季光热充足; 人均耕地面积大,粮食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较高;国家政策支持(两点即可)

5)地势低平,水流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多冻土,地表水难以下渗。(两点即可)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东北地区的有关知识,学生要熟悉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知识和社会经济条件。

【详解】1)读图并结合我国主要山脉分布的有关知识可知A是大兴安岭。

2)F是我国与俄罗斯的界河,从位置上判断是黑龙江。

3)丙主要位于辽宁省,由辽河冲积形成的,是辽河平原。

4)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结合地区地理知识可知本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夏季光热充足; 人均耕地面积大,粮食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较高;国家政策支持。

5)主要分析积水的原因,可从地势,水流速度,蒸发,下渗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

【点睛】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自东南东北地区气候而西北,年降水量自1000mm降至300mm以下,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可拉长冰雪消融时间,且森林贮雪有助于发展农业及林业。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土质以黑土为主,是形成大经济区的自然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