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皖东名校联盟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解析】
标签:
军事旅游启迪慧想文综地理汽车情感 |
分类: 文综地理(高考冲关文综地理) |
姓名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地
考生注意事项: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有一艘科考船从A科考站以40千米/小时返回悉尼,读下图,完成1~3题。
1.科考船航行途中可能遇到
2.科考船连续返航最短时间约为
3.船员到达悉尼,进行短暂休整,发现当地
地势平坦地区,人口较密。下图为我国某地局部地形图,完成4~6题。
4.下列四村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5.M乡位于
6.仅从地形上考虑,修建同级别的公路,成本最高的是
7.火星与地球相比
8.火星探测器绕火星飞行,将成为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下图中我国北京、成都、上海、昆明四个城市的太阳辐射年变化图,完成9~11题。
9.图中表示北京的是曲线
10.7、8月份④地太阳辐射强度大于①地,是因④地
11.①地春季太阳辐射强度大于夏季,但气温低于夏季,可能是因为春季
下图为河南省登封观星台(34°N,113°E),台下有一长堤,横梁位于长堤上方6米高位置,长堤位于观星台的正北方。完成12~14题。
12.图中照片,摄影师面向
13.当北京时间12:00时,横梁的影子位于长堤的
14.当横梁在长堤上的影子距离观星台为6米时,登封市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根据一年内太阳的位置变化把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每月的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节气”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对时令、气候、物侯等变化规律的经验总结。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完成15~17题。
15.十月份的“节气”是
16.在合肥市,白昼时间与“谷雨”时最接近的节气是
17.二十四节气中反映降水的是
18.“黄山四绝”反映了地球圈层的数量是
19.代表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要素
雾霾是漂浮大气中的PM 2.5等微粒、粉尘等粒子,在一定的湿度、温度等天气条件相对稳定状态下产生的天气现象。下图为我国雾霾多发区。完成20~22题。
20.雾霾导致能见度降低,因雾霾
21.正常年份,我国雾霾天气最多的是
22.城市雾霾多于农村,是因为城市
A. ①②
下图为沿20°E经线的地形剖面和某季节的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23~25题。
23.该经线及附近的地形特征是
24.甲、乙、丙三地中
25.此季节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考生注意事项:
26.读我国大别山东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16分)
(l)简述该区域地形特征。(4分)
(2)某极限运动俱乐部在①处从崖顶到崖底开展绳降比赛,运动员准备的绳长最短需多长。(1分)
(3)比较②处和③处河流水量大小,并说明理由。(5分)
(4)古代该地“水草丰旷,遍布茅滩”,是著名的养马基地,简析该地作为养马基地的自然优势。(6分)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中国夏季夜雨现象分布广泛,而且地域性强,总体来看夜雨主要分布在山区及其附近地区,包括高原和盆地。山区夜雨的成因与独特地形的热力差异引起的山谷风环流有关,高原夜雨可能与夏季对流性的积状云比较多有关。下图是我国9个典型夜雨分布区夜间与白天降水百分比(夜间降水百分比减去白天降水百分比)的差异。
(l)结合图,比较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夜雨的差异。(6分)
(2)分析四川盆地多夜雨的成因。(8分)
(3)分析昼晴夜雨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6分)
2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l)比较图中M地和N地7月份气温的差异,并说明原因。(3分)
(2)分析从甲地到乙地降水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原因。(5分)
(3)从甲、乙两地降水与蒸发关系,指出甲、乙两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原因。(6分)
2019第二次联考地理参考答案及【解析】
1.C
4.D
7.B
9.B
12.B
15.C
18.D
20.D
23.A
26.(16分)
(1)以盆地为主;四周高,中部低。(4分)
(2)10米(1分)
(3)③处大于②处,因为③处汇集了来自东北地区河流的水量,流域面积广;海拔较低,可能还有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导致水量大。(5分)(若从②处回答亦可)
(4)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草类茂盛;盆地地形,相对封闭,便于对马群看管;河湖众多,河漫滩等湿地多,方便马群饮水等。 (6分)
27. (20分)
(1)四川盆地夜雨降水量和降水频率都大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夜雨降水量大于降水频率,说明降水强度较大或时间较长;青藏高原夜雨降水频率大于降水量,说明降水强度较小或时间较短。(6分)
(2)夏季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将暖湿气流输送到四川盆地,水汽充足;夜间,四川盆地比较封闭,散热慢,气温较高,形成低压;周围高山地区,降温快,气温较低,山风将山区的冷空气带入盆地;盆地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形成丰富降水。(8分)
(3)昼晴,光照强,利于农作物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夜雨可补充土壤水分,滋润土壤,为作物生长提供足够水分;同时夜雨还可使气温降低,减少作物养分的损耗,提高产量和品质。(6分)
28. (14分)
(1)M地气温低于N地(1分) M地位于河流源头,海拔高,导致气温低。(或N地位于河流中游,海拔低,气温高)(2分)
(2)从甲地到乙地降水逐渐减少(1分) 西部高大山系阻挡了太平洋水汽深入,东部是低缓山地,对大西洋水汽阻挡作用较小,故从甲至乙地的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从甲地到乙地由于距大西洋的距离逐渐变远,海洋水汽减少,导致降水逐渐减少。(4分)
(3)甲地为商品谷物农业,乙地为大牧场放牧业(或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区)(2分)原因:甲地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利于种植业发展;乙地降水量小,蒸发量大,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气候干旱,草场广阔,利于畜牧业的发展。(4分)
安徽皖东名校联盟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
【答案】1. C
【解析】
【1题详解】
南极科考主要在南半球的夏季(11月至次年3月),此时,南极大陆因为温度升高,部分大陆冰川断裂入海,形成冰山,故C正确;该地位于中高纬度,没有台风,A错;此时寒潮出现的可能性小,故B错,途径海洋,没有沙尘暴,故D错。
【2题详解】
从A到悉尼,两地纬度相差约30°,长度为30*111千米,经度差约为80°(A地为70°E,悉尼约为150°E,两地经度差为80°),A地靠近南纬60°,对应长度为111*80*cos60千米,组成直角三角形,斜边长为5550千米。按照每小时40千米航行,约需要139小时,接近6天。
南极科考是南半球的夏半年,到达悉尼时,当地正是夏季,温和湿润,河流为汛期,为了充分采光,门窗朝北开,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北方向,人影朝南。
【答案】4. D
【解析】
【4题详解】
依据题中条件,地势平坦,人口较密。等高线越稀疏,地势越平缓,图中④村等高线最为稀疏,其余三处都较为密集,故答案选D。
【5题详解】
乡村M处等高线向低处弯曲,据“凸低为脊”规律,说明M处应为山脊。
【6题详解】
从等高线图中,①村一M 地穿越的等高线数量最多,说明地势最陡,同时穿越河流,需修建桥梁,且路线最长,故修建同级别的公路成本最高。
【答案】7. B
【解析】
【7题详解】
火星位于太阳系中第4颗行星,比地球离太阳远.质量比地球小,故公转周期长,A错;表面温度低,,C错;由于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大气密度小,B对;公转和自转方向与地球相同,太阳东升西落。
【8题详解】
火星探侧器绕火星飞行,受火星引力作用.成为火星的卫星,A对;不是地球的卫星。故A正确,D错。火星探测器依旧在太阳系,C错;不会成为行星,B错。
【答案】9. B
【解析】
【9题详解】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四川盆地太阳能最低,故可知④为成都。③为上海;昆明的纬度比北京低,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大,且白昼时间长,冬季昆明太阳辐射大于北京,故①为昆明,②为北京。
【10题详解】
7、8月份成都太阳辐射大于昆明,可能是成都纬度较高,白昼时间较长有关,C对:昆明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成都,且海拔较高,AD错:两地夏季降水都较多,阴雨天气都较多,B错。
【11题详解】
昆明春季太阳辐射大于夏季,但气温却低于夏季.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直接热量源于地面辐射,可能是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弱引起的。大气逆辐射主要在夜晚起作用,夜晚没有太阳辐射,故A错;大气污染会降低太阳辐射,使得气温降低,但由于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选B更准确,故C可排除,由于气温低导致气压高,不是气压高导致气温低,故D错。
【答案】12. B
【解析】
【12题详解】
结合图和材料,长堤位于正北方向,那么横梁位于正南方向,摄影师将横梁拍在正中间.应该是面向正南方向。
【13题详解】
当北京时间12:00时,观星台(113'E)的地方时为11:32,太阳位于南偏东,影子位于北偏西。,故答案选B。其余选项可排除。
【14题详解】
当横梁在长堤上影子距离观星台为6米.横梁高度为6米,即横梁高度和长堤上影子组成等腰直角三角形.即正午太阳高度为45°,太阳直射在南纬,北半球昼短夜长,A错;日出东南,日落西南,C对,D错:如果太阳直射点北移,则昼渐长,如果太阳直射点南移。则昼渐短,B错。
【答案】15. C
【解析】
【15题详解】
由于秋分是9月23日左右,与冬至12月22日左右相差约3个月,故24节气中任意相邻的节气相差15天左右,故与秋分相邻15天且在10月初的只有寒露了,故答案选C。霜降在10月下旬,雨水在2月下旬,白露在9月初,故ABD可排除。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中的“对称性”。太阳直射在同一纬线上.白昼时间相等。所表示的时间点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选项中只有谷雨和处暑两个节气对称,故只能选B。
【17题详解】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我国气候变化.包括气温和降水,“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了气温变化,C错;“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了降水的变化,故答案选D,A项中的“四立”反映的是四个季节的开始,B项中的“二分二至,反映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过了一半”,故AB都可排除。
【答案】18. D
【解析】
【18题详解】
奇松主要反映的是生物圈,怪石主要反映是岩石圈。云海主要反映大气圈,温泉主要反映了水圈,故“黄山四绝”反映了地球四大圈层。
【19题详解】
代表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应是生物圈,故选奇松。
【答案】20. D
【解析】
【20题详解】
雾霾使能见度降低,主要是指可见光降低,可能主要是雾霾能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使导致地面和大气中的可见光降低.导致能见度下降,故D正确,C错。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无关,
【21题详解】
正常年份,找国北方降水少.空气千操,植被覆盖率低,加上燃烧煤炭多,空气中粉尘微粒多,故出现雾霾天气也是最多。
【22题详解】
城市雾霾天气多于农村,主要是pM2.5等微粒、粉尘等粒子排放量多,加上高楼林立,风力微弱,大气相对稳定,不利于微粒等物质扩散,故雾霾天气多。热岛效应显著更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绿地面积小,空气湿度小,故②④错。
【点睛】雾霾天气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时主要因素。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2. 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3. 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4. 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5. 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我国北方的雾霾程度比南方严重主要是温度原因。温度较低饱和汽压也低,水汽容易凝结成雾。而南方温度一般不会太低,不容易凝结成雾。北方比较开阔,降水偏少。
【答案】23. A
【解析】
【23题详解】
20°E经线和赤道交汇处为刚果盆地.故图中是非洲大陆沿20"E经线的地形剖面图。结合剖面线,地形主要是高原和盆地为主,A对;高原上相对高度较小,地形较平坦,故B错;南北高,中部低,C错;20°E经线不穿过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北部主要是撒哈拉沙漠,火山、地震少,D错。故选A。
【24题详解】
结合图中纬度的分布可知:甲为地中海气候;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丙地热带沙漠气候。故D正确。
【25题详解】
据图中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相对向北移,应为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冬季,甲地温和多雨,A错;乙地处于南半球,此时为干季,草木枯黄,B正确:丙地炎热干燥黄沙漫漫,C错,丁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无台风,D错。
26.
【答案】(l)以盆地为主;四周高,中部低。
(2)10米
(3)③处大于②处,因为③处汇集了来自东北地区河流的水量,流域面积广;海拔较低,可能还有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导致水量大。(若从②处回答亦可)
(4)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草类茂盛;盆地地形,相对封闭,便于对马群看管;河湖众多,河漫滩等湿地多,方便马群饮水等。
【解析】
【详解】(1)地形特征的描述主要描述地势特征和地形类型以及主要地形类型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是中间低,四周高,以盆地为主;四周高,中部低。
(2)本题主要考查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图中①处是陡崖,只要能计算出陡崖崖顶到崖底的相对高度,即可推出最短的绳长。陡崖的相对高度的公式“(n-1)×d≤△H <(n+1)×d”中,n表示重叠的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图中的n是2,d是10,故陡崖的相对高度是10≤△H <30,故绳长最短需要10米。
(3)从图中可以看出③处位于②处的下游,处于河流的交汇处,因为③处汇集了来自东北地区河流的水量,流域面积广;海拔较低,可能还有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导致水量大。故③处大于②处。
(4)作为养马基地,要从饲料来源、水源、马群管理等方面分析。当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草类茂盛;盆地地形,相对封闭,便于对马群看管;河湖众多,河漫滩等湿地多,方便马群饮水等。
27.
【答案】(l)四川盆地夜雨降水量和降水频率都大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夜雨降水量大于降水频率,说明降水强度较大或时间较长;青藏高原夜雨降水频率大于降水量,说明降水强度较小或时间较短。
(2)夏季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将暖湿气流输送到四川盆地,水汽充足;夜间,四川盆地比较封闭,散热慢,气温较高,形成低压;周围高山地区,降温快,气温较低,山风将山区的冷空气带入盆地;盆地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形成丰富降水。
(3)昼晴,光照强,利于农作物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夜雨可补充土壤水分,滋润土壤,为作物生长提供足够水分;同时夜雨还可使气温降低,减少作物养分的损耗,提高产量和品质。
【解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川盆地夜雨降水量和降水频率都大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夜雨降水量大于降水频率,说明降水强度较大或时间较长;青藏高原夜雨降水频率大于降水量,说明降水强度较小或时间较短。
(2)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夏季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将暖湿气流输送到四川盆地,水汽充足;夜间,四川盆地比较封闭,散热慢,气温较高,形成低压;周围高山地区,降温快,气温较低,山风将山区的冷空气带入盆地;盆地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形成丰富降水。
(3)白天降水相对少,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增加农作物有机质积累,可提高其产量、品质;夜间降水多,气温较白天低,作物呼吸作用减弱,有利于营养成分的积累,加之雨水蒸发消耗减少,渗入土壤中的水分增多,有利于水分涵养,增加作物根系吸收, 满足农作物对水的需求。
28.
【答案】(l)M地气温低于N地,M地位于河流源头,海拔高,导致气温低。(或N地位于河流中游,海拔低,气温高)
(2)从甲地到乙地降水逐渐减少,西部高大山系阻挡了太平洋水汽深入,东部是低缓山地,对大西洋水汽阻挡作用较小,故从甲至乙地的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从甲地到乙地由于距大西洋的距离逐渐变远,海洋水汽减少,导致降水逐渐减少。
(3)甲地为商品谷物农业,乙地为大牧场放牧业(或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区),原因:甲地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利于种植业发展;乙地降水量小,蒸发量大,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气候干旱,草场广阔,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解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M地气温低于N地,M地位于河流源头,海拔高,导致气温低。(或N地位于河流中游,海拔低,气温高)
(2)本题主要考查海陆位置和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从甲地到乙地降水逐渐减少,西部高大山系阻挡了太平洋水汽深入,东部是低缓山地,对大西洋水汽阻挡作用较小,故从甲至乙地的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从甲地到乙地由于距大西洋的距离逐渐变远,海洋水汽减少,导致降水逐渐减少。
(3)本题主要考查降水的差异对农业分布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位于美国的中部平原上,乙位于美国西部的山区。通过地理位置可判断出甲是商品谷物农业,乙是美国的大牧场放牧业。原因:甲地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利于种植业发展;乙地降水量小,蒸发量大,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气候干旱,草场广阔,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