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思维导图微专题十六:地形(地质)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标签:
材料旅游启迪慧想气温汽车 |
分类: 教改鸡精(地理教育教学研究) |
微专题十六: 地形(地质)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2017·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质检)下图示意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1880~1945年,①②③④四处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的是( )
A.①处
(2)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来( )
A.河口不断拓宽,河道不断变深
积作用
C.北航道航行条件始终好于南航道
2.(2016·新课标全国Ⅰ,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C.形成河口三角洲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3.(2016·海南地理,19~20)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东北坡
(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4~5题。

4.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
A.甲
5.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B.12至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
C.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D.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
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盆地是我国土林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组成。下图示意札达土林景观。读图,完成6~7题。

6.形成札达土林景观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岩石风化
C.流水侵蚀
7.札达土林得以保存完整的气候、气象条件为(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C.空气干燥,降水少

1.风化作用


1、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有什么区别?
提示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侵蚀作用与地貌
侵蚀类型 |
形成的地貌形态 |
分布地区 |
|
风力 侵蚀 |
风力吹蚀 |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如,雅丹地貌) |
|
流水侵蚀 |
侵蚀 |
使谷底、 |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 |
溶蚀 |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
|
冰川 侵蚀 |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
3.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4.沉积作用与地貌
沉积类型 |
形成的地貌形态 |
分布地区 |
|
冰川沉积 |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
|
流水沉积 |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如,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
风力沉积 |
|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6.外力地貌的应用
(1)风向的判定

(2)河流流向的判定

地貌类型 |
地貌成因答题模板 |
||
侵 蚀 地 貌 |
流水 侵蚀 地貌 |
河谷、沟 谷、峡谷 |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 |
喀斯特 地貌 |
可溶性石灰岩在流水中含有的CO2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
||
风力侵蚀地貌 |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
||
沉 积 地 貌 |
流水 沉积 地貌 |
冲积扇 |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
三角洲 |
河流携来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
||
风力沉积地貌 |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
||
冰川堆积地貌 |
冰川携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
1、(1)A (2)D
【解析】
第(1)题,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越往入海口,河流的流速越慢,堆积作用越明显。结合图中①②③④四处1880年和1945年的沙洲0米线的变化可知,②③④处的沙洲或从无到有或由小变大,唯有①处沙洲消失,说明①处受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
第(2)题,由图可知,沙洲的面积在增大,说明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河口不断变窄,河道不断变浅,海水侵蚀作用小于河流的堆积作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流向南岸偏,南岸受冲刷,河道变深,北岸受堆积,航道淤浅,故北航道航行条件比南航道差。
2、(1)C (2)B (3)D
【解析】
第(1)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的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而形成贝壳堤,故选C项。
第(2)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B项。
第(3)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在多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泥沙在海水作用下堆积,海岸线向海洋的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故选D项。
3、(1)D (2)C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其他因素都不需要考虑了。
第(2)题,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故选C。
4、(1)C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近现代以来,丙海岸一直向海洋推进,说明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
第(2)题,乙处海岸线从公元4世纪以前至12世纪向海洋推进,以堆积作用为主;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
6、D
【解析】
6.扎达土林地貌在地质学上叫河湖相,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水位递减,湖底沉积的地层长期受流水切割,露出水面的山岩经风雨长期侵蚀而成,砾卵石属于典型的流水侵蚀作用产物,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粘土等组成,体现了沉积过程,则主要地质作用是河湖沉积,故选D。
7.土林是流水侵蚀地貌,保存完整,说明外力作用较弱。暴雨和光照强不利于保存,一般空气干燥、降水少则风化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弱,利于保存。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