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考前之基础篇(1)自然地理基础回顾

标签:
材料启迪慧想文综气温时尚原因 |
分类: 热点文综(时事文综高考信息) |


【考前基础篇1】——《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回顾
自然地理——懂原理、知规律
一、地球运动相关规律
1.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分布规律[来源:学科网]
(1)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零;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都相等,均为每小时15°。
(2)地球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均是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注:图中节气为北半球节气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变化的。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所示)。具体规律是: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2)正午大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某时离直射点近,该时正午太阳高度就大;某时间段内直射点向该地接近,该时段该地太阳高度就增大,(即近大远小规律)。

4.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
(1)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①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某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二、大气运动规律
1.热力环流规律
(1)近地面冷,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即冷下沉、冷高压)。
(2)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即热上升、热低压)。
(3)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
(4)水平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1)分布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上述风均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①自赤道向南、北,约每隔30度为一个气压带,全球共7个气压带,且由赤道向两极,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相间分布。
②两个气压带间是一个风带,全球共6个风带。
③各气压带的中心位置:赤道低气压带——0°,副热带高气压带——30°,副极地低气压带——60°,极地高气压带——90°。
(2)移动规律
时间 |
半球 |
季节 |
气压带、风带 |
1月[来源:Zxxk.Com] |
北半球[来源:Z_xx_k.Com] |
冬季 |
南移 |
南半球 |
夏季 |
||
7月 |
北半球 |
夏季 |
北移 |
南半球 |
冬季 |
3.“副高”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1)副高”与锋面雨带的关系:锋面雨带始终位于“副高”的西北侧,是从“副高”吹来的暖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锋面雨带与“副高”同进退。

中国东部锋面雨带进退图
(2)移动规律(正常年份)
①春末(5月):“副高”位于15°N~20°N―→“雨带”位于华南(南岭)。
②夏初(6月):“副高”延伸至20°N―→“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
③7~8月:“副高”北进到25°N~30°N―→“雨带”位于华北、东北。
④9月:“副高”南移―→“雨带”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3)影响:“副高”强或弱,会导致“雨带”推进速度快或慢,引起“北涝南旱”或“南涝北旱”。
4.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1)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

(2)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 |
分布规律 |
热带雨林气候 |
南北纬10°之间 |
热带草原气候 |
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 |
热带沙漠气候 |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部 |
热带季风气候 |
10°N至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部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南北纬25°~35°大陆东部 |
地中海气候 |
南北纬30°~40°大陆西部 |
温带季风气候 |
北纬35°~55°大陆东部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南北纬40°~60°大陆西部 |
温带大陆性气候 |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
50°N~70°N大陆 |
苔原气候 |
北半球极地附近沿海 |
冰原气候 |
极地附近 |
5.成因分析规律
(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②地形地势。③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湖泊、裸地、寒流、暖流等)。
④天气状况(阴、晴)。⑤季节。⑥人类活动。
(2)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①纬度:热带小温带大。
②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水面)的小于裸地。
③天气状况:阴雨天气多的地区小于阴雨天气少的地区。
(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①大气环流(风带、气压带、季风);②地形(迎风坡、背风坡);③洋流(寒、暖流);④海陆位置;⑤向岸风或离岸风。
(4)影响气候的因素:①纬度位置;②大气环流(风带、气压带、季风);③地形;④洋流;⑤海陆位置(东西岸、内陆等)。
三、水体运动规律
1.水循环规律
(1)水循环过程

结合上图,水循环的过程可以归纳为:
(2)地理意义
①将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②水循环过程中不断进行势能和动能的转换,产生了流水的各种外力作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③水本身是很好的溶剂,促进了矿物质元素的不断迁移。
④水是热量调节器,在不同热量区之间的水循环运动促进了热量的平衡。
2.海洋表层洋流(风海流)分布规律
名称 |
分布 |
组成 |
特点 |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
热带、副热带海区(南北纬5°~45°) |
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 东(侧)寒 西(侧)暖 |
|
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北纬45°~70°) |
逆时针环流 东(侧)暖 西(侧)寒 |
|
环球性的西风漂流 |
南纬40°附近的海域 |
绕纬线圈环流 |
|
季风洋流 |
北印度洋海域 |
夏顺 冬逆 |
四、地质规律
1.只有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却凝固才能形成岩浆岩。
2.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积岩。
3.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能形成变质岩。
4.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5.地质循环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内力作用释放出的地球内能;二是促进外力作用进行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五、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纬度: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海拔:山体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
(3)相对高度:山体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4.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
(1)纬度:山体所在纬度低则海拔高,纬度高则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5.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