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项检测(二)
精准定位时空
一 精准定位时空——解题方向“不跑偏”
地理问题实质上就是时间和空间问题,高考命题的出发点和解题的着眼点往往落脚到时间和空间这两方面。在时间方面: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日期和季节的判断以及与时间相关的地理现象都是命题重点;在空间方面:特别是区域地理内容,多以空间信息(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内的地理问题。所以说,时空定位是学好地理的必备技能,更是准确解题的第一步,“时空定位”一步错,就会方向不对失全局。
——时间、日期、季节的判断
(一)特殊地方时的判断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
2.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
3.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4.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
5.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是0时。
6.日影最短时该地地方时为12时。
(二)日期的判断
|
|
判断依据
|
日期
|
|
太阳直射点位置
|
直射赤道
|
春秋分(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
|
直射北回归线
|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
|
直射南回归线
|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
|
昼夜长短状况
|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
|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
|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出现极昼
|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
|
全球昼夜平分
|
春秋分日(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
|
正午太阳高度
|
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
春秋分日(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
|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
|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
|
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
|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晨昏线与经线呈23°26′夹角;晨昏线与赤道呈66°34′夹角
|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或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
|
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晨昏线垂直于赤道
|
春秋分日(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
(三)季节的判断(以北半球为例)
1.依据天文现象确定季节
|
现象
|
北半球夏季
|
北半球冬季
|
|
地球公转所处位置
|
远日点(7月初)
|
近日点(1月初)
|
|
公转角速度、线速度
|
慢
|
快
|
|
正午太阳高度角
|
大
|
小
|
|
直射点位置
|
位于北半球
|
位于南半球
|
|
太阳升落方位
|
日出于东北、落于西北
|
日出于东南、落于西南
|
|
昼夜长短
|
昼长于夜
|
昼短于夜
|
|
日出的地方时
|
早于6时
|
晚于6时
|
|
日落的地方时
|
晚于18时
|
早于18时
|
|
晨昏线
|
晨线呈西北—东南走向或昏线呈东北—西南走向
|
晨线呈东北—西南走向或昏线呈西北—东南走向
|
2.依据气候现象确定季节
|
现象
|
北半球夏季
|
北半球冬季
|
|
气温
|
高
|
低
|
|
陆地气温与海洋气温比较
|
北半球陆地气温高
|
北半球海洋气温高
|
|
陆地等温线的凸向
|
向北凸出
|
向南凸出
|
|
我国气温分布情况
|
全国普遍高温,全国低温中心位于青藏高原,高温中心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
|
南北温差大,全国的低温中心位于漠河附近
|
|
我国灾害性天气
|
台风、暴雨、伏旱、冰雹
|
寒潮、沙尘暴、冻雨和雪灾
|
|
盛行风
|
东亚盛行东南风,南亚盛行西南风
|
东亚盛行西北风,南亚盛行东北风
|
|
气压分布
|
亚欧大陆受印度低压(996 hPa)控制、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1 026
hPa)
|
亚欧大陆受亚洲高压(1 036 hPa)控制、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1 006
hPa)
|
|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
北移
|
南移
|
3.依据水文现象确定季节
|
现象
|
北半球夏季
|
北半球冬季
|
|
我国河流的径流
|
丰水期
|
枯水期
|
|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的河流
|
不结冰
|
结冰,可能出现
凌汛
|
|
长江口的盐度
|
偏低
|
偏高
|
|
我国沿海海域
|
易发生赤潮
|
易出现咸潮
|
|
北印度洋洋流
|
顺时针方向流动
|
逆时针方向流动
|
4.依据自然景观变化确定季节
|
现象
|
北半球夏季
|
北半球冬季
|
|
北半球的植物
|
生长旺季
|
温带、寒带地区草木枯黄
|
|
动物的迁徙
|
北迁
|
南迁
|
|
北半球山地雪线
|
上移
|
下移
|
|
南极大陆冰川面积
|
变大
|
变小
|
|
南极周围海洋的浮冰
|
减少
|
增多
|
[应用体验]
(2016·广西重点中学模拟)下表为我国某地部分日期的日出与日落时间(北京时间)表。读表回答1~2题。
|
时期
|
M
|
3月21日
|
4月10日
|
9月3日
|
9月23日
|
|
日出时间
|
6:42
|
6:20
|
N
|
5:58
|
6:20
|
|
日落时间
|
17:58
|
18:20
|
18:42
|
18:42
|
18:20
|
1.与表中M日期最接近的是( )
A.1月1日 B.2月11日
C.3月1日 D.4月11日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4月10日该地的日出时间N大约是5:58
B.4月10日傍晚可以从南面窗户看到日落景象
C.9月3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比4月10日的大
D.M日期到3月21日该地正午时树影可能逐渐变长
解析:1.C 2.A 第1题,由表可知,9月3日该地昼长为12小时44分钟,9月23日该地昼长为12小时,时间经过了20天,昼长大致缩短了44分钟。按照此规律,M日期该地昼长为11小时16分钟,与3月21日(9月23日)该地昼长12小时相差44分钟,故日期也大致相差20天,M日期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由此推断与M日期最接近的是3月1日(10月13日)。第2题,3月21日到4月10日大约经过了20天,此时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由上题分析可知,时间经过20天,昼长大致增加44分钟。3月21日该地昼长为12小时,则4月10日该地昼长为12小时44分钟,由此推断4月10日日出时间N大约是5:58。4月10日当地日落西北,从西北面窗户可以看到日落景象。9月3日的昼长与4月10日的昼长相等,太阳直射的纬度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当M日期为3月1日时,从此日到3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该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正午树影逐渐缩短;当M日期为10月13日时,从此日到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先向南后向北移动,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正午树影先变长后变短。
(2016·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测试)下图为某年某日东亚部分地区地面天气形势预测图,这种天气形势在该季节比较常见。读图回答3~5题。

3.下列对各地天气现象的预测正确的是( )
A.兰州—雷雨交加 B.南昌—阴雨连绵
C.哈尔滨—寒潮过境 D.西安—寒风迎大雪
4.由图中信息可推知,该季节( )
A.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
C.北半球西风势力为一年中最强
D.夏威夷高压达一年中最强盛状态
5.下列地区中,此季节与我国大陆主导风向及成因均相同的是( )
A.印度半岛 B.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
C.日本群岛 D.索马里半岛东部沿海
解析:3.D 4.C 5.C 第3题,由图中陆地上出现大型高压中心可判断,图示季节为北半球冬季,而雷雨交加多出现在夏季,与图示季节不符;冷锋过境后,南昌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天气好转;哈尔滨附近等压线稀疏,说明风力较弱,不会出现寒潮过境;西安即将经历冷锋过境,故将会出现大风、降温、降雪等天气。第4题,由上题可知,此季节是北半球冬季。此季节北半球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势力为一年中最强;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北半球夏季夏威夷高压达一年中最强盛状态。第5题,冬季我国盛行风为西北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此季节,印度半岛的盛行风与我国成因相同,但是风向为东北风;南半球为夏季,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的风向是由海洋吹向陆地的西北风,该风向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而成的;日本群岛的主导风向及风的成因与我国大陆相同;索马里半岛东部沿海位于东北信风带,风向为东北风。
—— 南北半球、区域图的判断
(一)南北半球的判断
|
判断依据
|
南北半球
|
|
自转方向
|
逆时针
|
北半球
|
|
顺时针
|
南半球
|
|
纬度变化
|
纬度值北高南低(自转线速度北小南大)
|
北半球
|
|
纬度值南高北低(自转线速度北大南小)
|
南半球
|
|
温度
|
等温线北低南高;1月(2月)气温低;7月(8月)气温高
|
北半球
|
|
等温线北高南低;1月(2月)气温高;7月(8月)气温低
|
南半球
|
|
阴阳坡
|
山地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
|
北半球
|
|
山地北坡为阳坡,南坡为阴坡
|
南半球
|
|
中低纬大洋环流
|
中低纬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流动
|
北半球
|
|
中低纬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流动
|
南半球
|
|
水平运动物体偏向
|
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气旋呈逆时针、反气旋呈顺时针)
|
北半球
|
|
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气旋呈顺时针、反气旋呈逆时针)
|
南半球
|
|
风带风向
|
信风带和东风带均为东北风;盛行西风带为西南风
|
北半球
|
|
信风带和东风带均为东南风;盛行西风带为西北风
|
南半球
|
|
提示:判断南北半球的信息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请同学们注意积累补充
|
(二)区域图的判断
区域定位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经纬网定位法、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位置定位法、地理事物轮廓定位法、地理要素特征定位法、地理事物规律、原理定位法等。在考试时优先选择你最熟悉的定位方法,再利用另外一种或两种定位方法进行验证,以提高定位的准确率。
技法一:利用经纬网定位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线和纬线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
对于大范围区域图(如图1、图2)的空间定位,在利用经纬网定位时,重点关注图示地区所处的大洲位置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位置。对于小范围区域图(如图3、图4)在利用经纬网定位的同时,重点关注区域图中独特的地理特征。
下列歌诀、顺口溜易于记忆,可帮助同学们掌握重要经纬线(3条特殊的纬线、7条重要的经线)穿过的主要地理事物。
23°26′N:一湾两海三半岛,还要经过台湾岛。
0°纬线:刚果苏门前,亚马加里面。
23°26′S:南非澳洲南美洲,拉普巴拉向南流。
20°W:冰岛以西格陵兰,大西洋中东部穿。
0°经线:零度经线不列颠,伊比利亚几内亚。
20°E:斯堪的纳维亚山,波罗的海巴尔干,波德平原地中海,刚果盆地好望穿。
40°E:东经四十度,东欧平原穿,黑海和红海,东非高原边。
60°E:北乌拉尔山,南阿拉伯海,中穿伊朗和咸海。
120°E:兴安渤海台湾海,澳大利亚西部穿。
180°经线:白令海中,新西兰东。
技法二:根据海陆位置进行空间定位
(1)熟悉海陆分布状况:利用海陆位置定位,必须熟悉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即要明确陆地与陆地之间,大洋与大洋之间,陆地与大洋之间相临、接壤及包围情况。
(2)掌握大致位置: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内部,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东部或西部(临海),有的被海洋包围(如岛屿),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
(3)掌握其他重要的参照系:除了七大洲和四大洋外,一些重要的海、海湾、海峡也是进行定位的重要参照系。
(4)根据沿某条纬线和经线的海陆地形剖面图进行空间定位。
技法三:根据相对位置进行空间定位
任何地理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地图上,可以通过某地理事物与周围相关地理事物在方向、距离上的比较,确定它的区域位置。如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若能确定某高原东部为太行山,即可确定其为黄土高原。
在我国的地形分布中,由两大走向(东北—西南和东西走向)的山脉构成了主要地形的分布骨架,可根据下图山脉示意图回顾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技法四:根据轮廓特征进行空间定位
世界上每一个区域,大到一个大洲、大洋,小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
首先,要熟识各种区域轮廓,尤其侧重中国省级行政区轮廓和世界主要国家轮廓。
其次,要熟识海陆轮廓,主要是大洲、大洋的轮廓。
第三,要能区分重要水域轮廓特征,如对著名的湖泊(五大湖,贝加尔湖、里海、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青海湖等)更要特别关注。在实际应用中,常把重要区域的轮廓特征和经纬度结合起来使用。
下列图示为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岛屿、半岛、海峡、河流及运河轮廓示意图。
1.世界主要岛屿、半岛

2.世界主要海峡
3.世界主要河流
4.世界主要运河
技法五:根据重要地理要素特征进行空间定位
1.利用地理景观特征定位
受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这些地理景观可以确定其所在地区的位置,如植被、传统民居等。
2.依据图例、注记定位
该方法常常作为一种辅助定位的方法,但有时也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图中的河流、湖泊、山脉、等高线、沙漠、交通干线、城市、洲界、国界、省区界线等图例和注记往往是重要的提示信息,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地名信息对定位很有帮助,有的提示信息甚至决定定位的成败。如出现“珠穆朗玛峰”,则可确定该区域是青藏高原,如出现“西安”,则可确定该地形区是渭河平原等。
技法六:根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原理进行空间定位
1.依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定位
很多地理事物都有自己的分布特征及规律。如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的分布规律,日影朝向,河流径流量变化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地貌特征的分布规律,农作物的分布规律,人口的分布特征等等。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再依据试题中的材料(文字、数据或图表),如气候类型数据图、地貌示意图、河流径流量图、人口结构图、地球光照图及文字说明等,就不难分析出地理事物所在的空间位置。
2.利用地理原理定位
有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是受地理原理支配的,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地理原理,就可以间接推导出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如根据某个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就可推测该地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应用体验]
(2016·云南师大附中月考)下图为某山地部分等高线、等温线及雪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山地的北坡属于( )
①阴坡 ②阳坡 ③背风坡 ④迎风坡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此山地可能位于( )
A.阿尔卑斯山脉 B.天山山脉
C.喜马拉雅山脉 D.安第斯山脉南段
解析:1.A 2.C 第1题,据图可看出3 ℃等温线左侧与4 800
m相切,右侧位于4 800 m到5 500
m之间,说明北坡等温线向低海拔高度凸出,同一高度北坡比南坡气温低,北坡应为阴坡;雪线北坡高,南坡低,应是降雪差异所致,即南坡为降雪量大的一侧,应为迎风坡,北坡为降雪量小的一侧,应为背风坡。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南坡为阳坡和迎风坡,且雪线在5
500 m以上,结合选项可推断此山地可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
下图是沿20°N纬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3~4 题。

3.下列关于甲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低缓的唯一原因是地壳运动长期不活跃
B.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C.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
D.所在国是世界热带经济作物天然橡胶的重要产地
4.关于乙地形区的地形、地势特征,不正确的是( )
A.地势起伏大 B.地势南高北低
C.山河相间 D.以高山峡谷为主
解析:3.B 4.B 根据图示经纬度以及地形特征,可判断出甲位于南亚的德干高原,乙位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第3题,德干高原地势低缓,与地壳运动长期不活跃以及外力的侵蚀作用有关,A项错;这里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西南季风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B项符合题意;受季风影响,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C项错误;天然橡胶主要产在东南亚,D项错。第4题,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以高山峡谷为主,地势起伏大,山河相间分布,A、C、D三项正确,B项错误。
时空定位能力
一、选择题
(2016·银川一模)地形起伏度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高度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越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图甲和图乙分别为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①地形区为( )
A.黄土高原 B.四川盆地
C.青藏高原 D.东南丘陵
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起伏度1以下地区人口超过80%
B.②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均衡
C.地形起伏度1~2地区分布人口达90%
D.地形起伏度越大,人口分布越多
解析:1.C 2.A 第1题,从图甲中纬度位置及地形起伏度可知,①地形纬度位置较低,地形起伏较小,选项中青藏高原地形区高原面上地形起伏小。第2题,②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口分布不均衡。从图乙上可以明显看到地形起伏度1以下地区人口累积分布达85%,超过80%;地形起伏度在1~2地区分布人口约为13%;图中表现的是人口累积分布,由刚才计算可知,并不是地形起伏度越大,人口分布越多。
读某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完成3~4题。
3.该地( )
A.气温日较差约为40 ℃
B.春季多大风,夏季基本无风
C.气温年较差约为50 ℃
D.7、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一半以上
4.该地可能位于( )
A.墨累—达令盆地 B.华北平原
C.江南丘陵 D.巴西高原
解析:3.D 4.B 第3题,根据气温变化曲线读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可计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约为35
℃;读图可知,夏季时≥8级风力的日数很少,但并不是基本无风;7、8月降水量约400 mm,年降水量约640
mm,故7、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一半以上。第4题,该地最冷月均温小于0 ℃,最热月均温大于20 ℃,属温带;年降水量约640
mm,且降水集中在7、8月,春季多大风,由此可判断图示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选项中只有华北平原符合。
由于中国各地纬度、地形及海陆位置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避暑型气候。避暑型气候的重要指标是人体感知温度,由气温、湿度、风速、辐射等多种因子构成。下图为我国夏季不同避暑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5~7题。
5.影响我国东南地区避暑型气候分布少最主要的因素是( )
A.温度 B.湿度
C.风速 D.太阳辐射
6.下表为不同避暑类型夏季主要气象指标的对比表。表中①②③④避暑类型依次对应( )
|
类型
|
气象指标
|
|
气温/℃
|
湿度/%
|
风速/(m/s)
|
太阳辐射/(W/m2)
|
|
环渤海低山丘陵型
|
26.6
|
70.4
|
6.4
|
862.7
|
|
①
|
24.3
|
47.7
|
5.0
|
1 114.7
|
|
②
|
22.7
|
68.2
|
9.8
|
927.2
|
|
③
|
26
|
49.7
|
5.4
|
929.2
|
|
④
|
26.5
|
34.2
|
6.1
|
971.4
|
A.中东部山岳型 西南高原型 东北山地平原型 西北山地高原型
B.西南高原型 中东部山岳型 东北山地平原型
西北山地高原型
C.西南高原型 西北山地高原型 中东部山岳型
东北山地平原型
D.西北山地高原型 中东部山岳型 西南高原型
东北山地平原型
7.我国中东部山岳型气候的特点是( )
A.气温高 B.湿度小
C.风速大 D.辐射强
解析:5.A 6.B 7.C 第5题,避暑型气候的重要指标是人体感知温度,由其气温、湿度、风速、辐射等多种因子构成,而我国东南地区因纬度低,整体海拔也较低,因而夏季气温整体偏高,影响我国东南部沿海避暑型气候分布少最主要的因素是温度。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西南高原型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最强,对应①;中东部山岳型大都位于沿海地区,且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湿度大,对应②;西北山地高原型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较少,湿度小,光照较充足,太阳辐射较强,则对应④,则剩下③就是东北山地平原型。则选B。第7题,据上题可知,②为中东部山岳型,对比其他类型,可知中东部山岳型气温低、湿度大、风速大、太阳辐射弱,故选C。
(2016·合肥质量检测)下图为我国某区域沿24°N纬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8~9题。
8.该区域的河流流向大致是( )
A.自北向南 B.自南向北
C.自西向东 D.自东向西
9.下列描述符合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是( )
A.土层深厚,千沟万壑 B.水流平缓,水量丰富
C.植被茂盛,生物多样 D.气候高寒,寒潮频发
解析:8.A 9.C 该图为我国某区域沿24°N纬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且海拔在1
000 m~2 000
m之间,该纬度仅云贵高原西部以及横断山区南部的云南西部地区符合。第8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河流多自北向南流。第9题,土层深厚,千沟万壑为黄土高原特征,A项错误。该区地形崎岖,水流湍急,B项错误。该区纬度较低,相对海拔高,垂直地带性显著,植被丰富、生物多样,C项正确。该区纬度较低,加之地势较高,对南下的冷气流阻挡作用强,因而受寒潮影响小,D项错误。
读世界某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上图所示区域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景观以热带草原为主
B.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C.甲、乙两国均大量出口棉花
D.乙国耕地资源较甲国丰富
11.关于乙国境内的河段描述正确的是( )
A.流量最大 B.多“V”型谷
C.流速平缓 D.有凌汛现象
解析:10.D 11.C 第10题,根据回归线和20°经线,结合轮廓特征判读甲为利比亚,乙为埃及,图示区域地形以高原为主。
图示区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影响,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埃及出口棉花,地处尼罗河中下游和尼罗河三角洲,故耕地面积大于利比亚。第11题,尼罗河下游,河水流量不大。河流在高山峡谷中多“V”型谷,因为地处河流下游,多“U”型谷。该区为热带区域,河流不结冰。
二、综合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南纳湘、资、沅、澧四水,北与长江相连,为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冬季水位较低,是候鸟南迁的重要栖息地。2015年洞庭湖出现罕见的冬汛,水位比上一年同期高出了3米多,一些浅水区成了深水区,一些洲滩也被水淹没,对候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材料二 洞庭湖年输沙量统计表。
|
|
年输沙量/(108/m3)
|
占入湖总沙量/%
|
|
长江来沙
|
1.094
|
82.0
|
|
四水来沙
|
0.241
|
18.0
|
|
入湖总沙量
|
1.335
|
100
|
|
出湖总沙量
|
0.351
|
26.3
|
|
湖内沉积量
|
0.984
|
73.7
|
注:四水指流入洞庭湖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条水系。
材料三 下图为洞庭湖水系图。
(1)结合材料,说明洞庭湖年输沙量的特征。
(2)试分析2015年洞庭湖出现罕见冬汛的原因。
(3)简述洞庭湖成为候鸟天堂的自然条件。
(4)分析此次冬汛对候鸟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
解析:第(1)题,从材料二中可知洞庭湖泥沙主要来自长江,并且入湖泥沙总量大于出湖泥沙总量。第(2)题,冬汛出现说明降水多,长江水和支流来水多,洞庭湖变浅,故会出现罕见冬汛。第(3)题,从气候、资源、生态地理环境等方面分析。第(4)题,冬汛会导致洲滩减少,候鸟食物减少。可采取减少入湖水量、人工投放鸟食等措施。
答案:
(1)入湖泥沙总量大于出湖泥沙总量;入湖泥沙主要来自长江。
(2)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异常天气增多(受厄尔尼诺影响);冬季南方暖湿气流输送的水汽增多,导致洞庭湖流域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四大支流普遍涨水;长江干流水位上涨顶托湖水下泄;洞庭湖泥沙淤积严重,抬高湖床,从而出现罕见的冬汛。
(3)(冬季)气候温暖;冬季水位低,多浅滩湿地;生物类型多样,数量大,食物丰富。
(4)影响:洞庭湖水位上涨,淹没洲滩;候鸟觅食区减少,食物不足,生存受到威胁。
措施:通过减少上游河流水库入湖水量,控制湖区水位;人工投放鸟食;加强对该地区生存环境的监测。
13.(2016·成都模拟)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位于海上交通要道上的斯里兰卡(如下图)自古以来有“宝石王国”之称。宝石原岩以古老的变质岩为主,现普遍富集于冲积层中,埋藏浅。斯里兰卡经济以农业为主,森林覆盖率较低。山区的茶园面积大,茶园中修建众多“竹节沟”。

(1)描述甲河下游的水文特征。
(2)说出“竹节沟”的作用,并分析修建的原因。
(3)从内外力作用角度,简述宝石富集于冲积层的过程。
(4)分析K市发展宝石贸易的区位优势。
解析: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结合气候、植被、地形等因素,从径流量及其季节变化情况,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描述。第(2)题,根据题目材料“斯里兰卡经济以农业为主,森林覆盖率较低”,结合断面图可以看出,该地水土流失严重,“竹节沟”的目的是保持水土。第(3)题,该地流水作用显著,含有宝石的变质原岩经过流水侵蚀、搬运和堆积富集于冲积层中。第(4)题,分析区位条件可以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资源分布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劳动力等)方面分析。
答案:(1)径流量较大;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出现在冬半年(10月~次年2月);流速慢;无结冰期;含沙量较大。
(2)保持水土。山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多暴雨,地形坡度大,茶园开发易引起水土流失。
(3)含有宝石的变质原岩,随地壳运动隆起上升,经风化、流水侵蚀、搬运和堆积而富集于冲积层中。
(4)该国宝石资源丰富;地价低,劳动力价格低;地处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宝石贸易历史悠久;海陆空交通便利,便于客货集散;首都,信息通达度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