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十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
标签:
材料启迪慧想文综气温天朝原因 |
分类: 教改鸡精(地理教育教学研究) |
2018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十一)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II卷(非选择题)
一、综合题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包兰铁路全长990 km,其中有140 km在沙漠中穿行。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后,风沙对铁路的危害非常严重。在治沙过程中,老一代治沙人根据腾格里沙漠的特殊环境,创造了用草方格固定沙丘的做法,保障了铁路的安全。图甲为包兰铁路部分路段和某观测断面示意图。

材料二 “新型材料及复合方法固定流动沙丘绿化项目”是将具有含水、辐射保温等功能的砂砖铺设成条带状,在条带间种植适宜的草种和灌木,如图乙所示。
(2)说出该地区冬季的盛行风,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说明图乙中条带状砂砖的作用。
【来源】陕西省西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答案】(1)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干旱缺水,沙漠广布,植被稀疏(主要为荒漠植被)。
(2)西北风。冬季,亚欧大陆气温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近地面)空气从高压中心呈顺时针方向辐散,该地区位于高压中心的东南,故盛行西北风。
(3)砂砖夜晚吸收露珠并保温,白天释放水汽,为沙丘上植被的生长提供了一定的水分和温度条件,有利于固沙植物的生长。同时,铺设砂砖可以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止沙丘前移。
【解析】本题以包兰铁路分路段示意图和某观测断面剖面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特征的分析、盛行风向以及成因、条带状砂砖的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地表环境特点包括地势、植被、水源和土壤等方面。读图分析可知,包兰铁路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地表干旱缺水,沙漠广布,降水少,植被覆盖率较少,主要以荒漠为主。根据剖面图示可知,该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2)从位置上看,该地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盛行西北风。解释成因的时候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角度阐述,加以地转偏向力的解释即可。由于海陆热力性的差异,冬春季节,亚欧大陆气温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近地面空气从高压中心呈顺时针辐散,该地区位于高压中心的东南,空气由西北流向东南,再加上向右的地砖偏向力,该地盛行西北风。
(3)读材料三可知,砂砖“具有含水、辐射保温等功能的砂砖”,说明砂砖能为植被生长提供水分和温度;另外,该地沙漠化严重,铺设砂砖可以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止沙丘前移。
点睛:区域特征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该地区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气候进而影响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便构成了区域自然特征。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发和利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经济活动,从而构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①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交通位置。②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高低、主要地形区。③气候特征:气温和降水的数值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特点。④水文特征:河流汛期、流量、冰期、含沙量、落差等。⑤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人口分布。⑥经济特征: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农业区和工业区分布、主要产品和部门等。⑦环境特征: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
2.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强荒漠化防治是当前我国重要而紧迫的一项战略任务。下图为我国原生、次生荒漠的分布图。
(2)评价甘肃省成为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的条件。
(3)分析甘肃省大力发展玉米制种可能对当地和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
(4)为实现我国土地荒漠化防治目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来源】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文科综合地理
【答案】(1)人为原因:不合理用水、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2)有利条件: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烈,气温日较差大,利于有机物的积累,玉米产量大,品质好;灌溉系统发达,灌溉水源充足;干旱的气候利于玉米种子脱水干燥,也有利于种子的保存。不利条件:气候干旱,降水少。
(3)对当地的影响:大量引水灌溉,易加剧土地次生盐碱化。对下游地区的影响: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湖泊萎缩,沙丘活化,沙丘移动造成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绿洲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4)加强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对荒漠化地区的监测;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育草封沙,设置沙障,构筑防护林体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矛盾;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1)图中A地为塔里木盆地,B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上,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不合理用水、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原有,导致两地区荒漠化加快。
(2)制种基地对光照、温差、水源等条件要求严格,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烈,气温日较差大,利于有机物的积累,使得玉米产量大,品质好;图中发源于祁连山的河流灌溉系统发达,灌溉水源充足,同时干旱的气候利于玉米种子脱水干燥,也有利于种子的保存。所以甘肃省成为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
(3)甘肃省大力发展玉米制种,会导致大量用水灌溉,易加剧土地次生盐碱化。导致河流下游地区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湖泊萎缩,沙丘活化、土地荒漠化加剧。
(4)实现我国土地荒漠化防治目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主要包括政策立法、环保意识、合理用水、育草封沙、调节农林牧用地、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和控制人口增长等方面。
3.阅读下列材料及图表,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一 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
(2)结合材料二,说明该县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
(3)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Ⅰ: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被。
方案Ⅱ:以增加植被为侵蚀治理的主要措施;但必须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请你在下图的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地,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阐明选择方案的理由。
【来源】【全国百强校首发】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地理(文)试题
【答案】(1)年降水量小于450 mm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快速增强;年降水量介于450 mm至600 mm之间时,森林覆盖率会随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降水量大于600 mm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
(2)该县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且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偏高,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该县重工业(包括采掘业)比重很高,如果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出现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同时还会出现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3)甲地应选择方案Ⅱ。理由:甲地降水超过450 mm,提高植被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或乙地应选择方案Ⅰ。理由:乙地降水量小于450 mm,植被生长的降水条件较差(在降水量接近450 mm的地区仍有较强的侵蚀力),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被更适宜。]
【解析】本题以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和治理为背景,考查考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1)注意题干要求--“结合图B”,因此要注意不能仅从图A信息中生成答案。解题时还要注意分段。森林的生长受降水的影响较大,降水量小于450 mm时,降水条件不利于森林的生长,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因此降水量小于450 mm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450 mm时,森林覆盖率会随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降水量大于600 mm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2)结合该县的降水量分布,该县位于陕西省北部,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而由经济结构表反映该县第一产业比重高,其中又以种植业为主,故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当地植被,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中以重工业为主,则可能导致环境污染严重。(3)回答本问要与第(1)问相结合。甲地降水量大于450mm,因此应采取植树造林为主的治理方案,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乙地年降水量小于450mm,由于森林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强度成正比,因此采取工程性措施效果好一些,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地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4.苏德沼泽位于南苏丹中部低地,是白尼罗河及其支流的汇流地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说明苏德沼泽对白尼罗河下游水量的影响。
(3)南苏丹面临严重的粮食不足危机。你认为是否应在苏德沼泽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说出你的观点并陈述理由。
【来源】【百强校】2017届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带解析)
【答案】(1)该地区地势低平,河水流速缓慢,排水不畅;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5到10月雨季时)降水集中,河流交汇,雨季洪水交汇,河水泛滥形成沼泽。
(2)调节白尼罗河下游的水量变化,削减白尼罗河下游洪水期的洪峰,增加白尼罗河下游枯水期的水量。
(3)不赞同。沼泽地潮湿,不利于粮食生产;排干沼泽,会破坏湿地生态环境;减弱对白尼罗河下游水量的调节作用。(或赞同。光热充足;灌溉方便;可以增加粮食产量,缓解粮食危机。)
【解析】试题分析:
(1)苏德沼泽位于南苏丹中部低地,是白尼罗河及其支流的汇流地区;该地区地势低平,河水流速缓慢,排水不畅;由图中经纬线可知,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每年的5到10月雨季时,降水集中,河流交汇,雨季洪水交汇,河水泛滥形成沼泽。
(2)沼泽有调蓄径流的作用,调节白尼罗河下游的水量变化;在雨季削减白尼罗河下游洪水期的洪峰,在旱季增加白尼罗河下游枯水期的水量。
(3)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答赞同或不赞同,只要理由充分合理都可。
答不赞同的理由:主要从种植业开发破坏沼泽的生态和环境效益来说。在苏德沼泽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排干沼泽,会破坏湿地生态环境;减弱对白尼罗河下游水量的调节作用;沼泽地潮湿,不利于粮食生产。
答赞同的理由:主要从种植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说。该地光热充足,种植业自然条件好;水源足、灌溉方便;大力发展种植业,可以增加粮食产量,缓解粮食危机。
【考点定位】考查沼泽地成因、环境效益及对区域环境影响。
【名师点晴】本题以尼罗河上游的白尼罗河为背景考查该区域的湿地形成、河流水文特征及区域环境变化。沼泽地的成因要从地表水多,排水不畅容易积水来分析:一是要说出水的来源,二是说出地表水走不掉的原因。地表水多的原因是:降水集中,又位于河流交汇处,雨季洪水交汇,水量大,而当地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排水不畅导致沼泽地广布。
苏德沼泽对白尼罗河下游水量的影响,要从沼泽地的环境效益来分析:调蓄径流的作用---削峰补枯。
在沼泽地大力发展种植业的意见,答赞同的要从当地自然环境利于种植业发展,及带来的经济效益说。答不赞同的要从破坏生态效益及不利于种植业发展的条件说。
5.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潘塔纳尔湿地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湿地,位于巴拉圭盆地(见下图),范围涉及巴西、玻利维亚及巴拉圭等多个国家,总面积达242 000 km2,是全球最丰富的水生植物分布地区。
材料二 咖啡种植需均匀的降雨和排水通畅的土地,理想的气温是15~25 ℃,全年降水量为1 500~2 000 mm,同时降雨时间要能配合咖啡树的开花周期,理想的海拔为500~2 000 m。巴西以咖啡质优、味浓而驰名全球,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素有“咖啡王国”之称。
(1)分析潘塔纳尔湿地面积的季节变化规律,并解释其原因。
(2)分析潘塔纳尔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的原因。
(3)分析“咖啡王国”巴西咖啡生产的优势自然区位条件。
【来源】湖北省恩施市清江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
【答案】(1)变化规律:湿地面积季节变化大;雨季面积扩大,干季面积缩小。原因:潘塔纳尔湿地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雨季降水量大,湿地面积扩大;干季降水量小,湿地面积缩小。
(2)巴拉圭盆地范围大,汇水面积大;地势低洼,容易积水;降雨量大,河网密集;植物丰富,涵养水源。
(3)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气温适宜,降水充沛,水热组合好;高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排水条件好。
【解析】(1) 潘塔纳尔湿地面积的季节变化规律主要与当地的气候有关。潘塔纳尔湿地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雨季降水量大,湿地面积扩大;干季降水量小,湿地面积缩小。
(2)主要从地形和气候方面进行分析。巴拉圭盆地范围大,汇水面积大,而且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降雨量大,河网密集,水量大;再加上植物丰富,涵养水源,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湿地。
(3)主要从植物特性和巴西地理条件进行分析。从气温、降水、土壤、地形排水条件方面说明巴西咖啡生产的优势自然区位条件。
6.捷列克河是俄罗斯北高加索东部的河流。读捷列克河所在区域图,回答问题。

(1)捷列克河三角洲广泛分布着盐渍化土壤,分析其成因。
(2)试分析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3)说明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
【来源】2018届高三 地理 二轮复习
【答案】(1)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邻近里海(咸水湖),地下水盐度(含盐量)高;光照强,蒸发旺盛,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集聚。
(2)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3)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防淤、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制度、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等;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解析】整体分析:该题以俄罗斯北高加索东部的河流捷列克河流域为此材料,考查土壤盐渍化的成因,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和防治措施。
第(1)题,可从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含盐量高、蒸发旺盛等方面分析。第(2)题,土壤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第(3)题,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主要有水利改良措施、农业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化学改良措施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