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西梧州市一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2017-12-27 15:25:06)
标签:

材料

成因

拉弗曲线

启迪慧想文综

市场调节

分类: 文综地理(高考冲关文综地理)

广西梧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Ⅰ卷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 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 土壤特征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广西梧州市一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1. 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变异    B. 地表形态变化    C. 过度农业活动    D. 土壤肥力变化

2. 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 土壤厚度增大    B. 土壤水分含量增大    C. 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D. 土壤肥力提高

【答案】1. C    2. C

【解析】

1. 读图可知,该地区的原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尖锐,过度农业活动是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故选C。

2. 读图可知,随着植物群落演替(由常绿阔叶林向牛肝地演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含水率下降,B错误;土壤中有机质和水分含量的降低,将使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C正确;植物群落的演替伴随着植被保持水土功能的下降,将使土壤侵蚀加剧,土壤厚度变薄,A错误。故选C。

读某地某时刻正午日影长短和朝向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广西梧州市一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3.
该地可能位于

A. 20°N    B. 20°S    C. 30°N    D. 30°S

4. 该地正午日影最短时,郑州

A.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B. 昼夜平分

C. 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D. 正值寒冷干燥季节

【答案】3. B    4. D

【解析】

3. 据图可知,该地正午日影大部分时间朝向正南,少部分时间朝向正北,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朝向正北的时间多于朝向正南的时间;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朝向正北的时间少于朝向正南的时间,故选B。

4.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南纬20°,当该地正午日影最短时,太阳直射南纬20°,郑州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昼短夜长,为冬季,正值寒冷干燥季节,故选D。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点睛】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广西梧州市一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至日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下图为某地一周天气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广西梧州市一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5.
一周内,气温日较差最小的一天是

A. 1    B. 3

C. 5    D. 7

6. 引起图中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一般是

A. 由高纬向低纬    B. 由海洋向内陆

C. 由偏北向偏南    D. 由内陆向海洋

7. 若图示天气过程发生在我国,最可能出现在

A. 青藏高原12月份    B. 华北地区3月份

C. 东北地区6月份    D. 华南地区1月份

【答案】5. B    6. A    7. B

【解析】

5. 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从图中看出,3日最高温是10℃,最低温是4℃,则该地的气温日较差是,10℃-4℃=6℃,相比较其他几日,气温日较差为最小的,故答案选B

项。    

6. 读图分析可知,该地从3到4日前后气温下降,说明该地经历冷锋天气系统,冷风主要是冷空气势力较强,自高纬移向低纬度,使得所经地区产生降温,故答案选A。

7. 青藏高原海拔较高,不易受冷空气的影响,A错误;3月份,冷空气势力还比较强,频繁南

下会,华北地区多冷锋天气,B正确;东北地区6月份为夏季,冷空气活动较弱,C错误;

华南地区纬度较低,1月份不易受南下冷空气影响,D错误,故答案选B项。

点睛:气温的日较差:

气温日较差亦称气温日振幅,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1.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2.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3.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4.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大尺度的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我国部分地区7月份气温和年均降水量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广西梧州市一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8.
从图中可以看出

A. 太原与石家庄最大温差为4℃    B. ①处气温略高于24℃

C. 西安的年均降水多于郑州    D. 太原、石家庄的年降水均小于600mm

9. 形成②处与济南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夏季风    B. 洋流    C. 地形    D. 锋面

【答案】8. D    9. C

【解析】试题分析:

8. 图示太原温度在20-24°C之间,石家庄温度在24-28°C之间,两地的最大温差约8°CA错。处气温略低于24°CB错;西安的年均降水取值范围与郑州相同,600-800mm,不能判断比郑州多,C错;太原、石家庄的年降水均小于600mm。选D正确。

9. ②处与济南都位于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A错;处有沿岸流经过,是寒流,不是降水较多的原因,B错;处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济南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C正确;两地降水差异与锋面无关,D错。选C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等值线图判读及我国的气候。

一种符号可以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下图PQ表示某一种地理事物,M、O、N位于同一 直线上。回答下面小题。

广西梧州市一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10.
PQ表示某地区近地面低压槽上的锋线,且N地吹西南风,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O、N三地气压值相等    B. M地气压值高于N

C. M地的气温低于N    D. M地的风力小于N

11.  PQ 表示山区某一河流,河谷的等高线向 Q 方向弯曲,M 地的地表水向东注入河槽,N 地地表水向北流注入河槽,两地地表水同时到达该河流的出口断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河流大致由东北流向西南

B. 据材料可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温带,且N地处于阳坡

C. 仅考虑植被因素,M地周边差于N地周边

D. 仅考虑地形因素,M地向东到河道缓于N地向北到河道

【答案】10. D    11. 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低压槽与锋线,结合风向,判断低压中心位置,锋面气旋所在半球。没有等压线分布状况,不能比较气压高低,风力大小。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河流在相同时间,流过的距离长,说明流速快,流经区的坡度大。

10. 读图,若PQ表示某地区近地面低压槽上的锋线,且N地吹西南风,说明P地是低压中心,且风向向右偏,图示位于北半球锋面气旋的左侧,是冷锋。则M地位于冷气团一侧,M地的气温低于N地,C对。M、O、N三地气压值不一定相等A错。图中没有等压线,不能判断M地气压值高于N地、M地的风力小于N地,B、D错。

11. 根据题目信息,若PQ表示山区某一河流,河谷的等高线向Q方向弯曲,则Q地的地势高,该河流大致由Q流向P,即由西南流向东北,A错。据材料不能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温带,且N地处于阳坡,B错。两地地表水同时到达该河流的出口断面,M地距离河口较近,说明M地坡度较小,仅考虑植被因素,M地周边优于N地周边,C错。仅考虑地形因素,M地向东到河道缓于N地向北到河道,D对。

Ⅱ卷 非选择题卷

本卷共2小题。共56分。

12. 读我国黄河中下游部分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广西梧州市一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1
)分析R河在图中M点以上河段所经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2)甲区的地貌类型是什么?请从动力条件和沉积条件简述其形成过程。

 

3)说出R河自MN的流量变化特点,并分析流量变化原因。

【答案】1)水土流失严重,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沟壑纵横,地形崎岖;黄土土质疏松;地面裸露,植被稀少。

2)甲区域为山麓冲积扇,河流上游地形歧度大,水流搬运能力强,河流将上游泥沙带到出山口;在出山口因坡降骤减,水流搬运能力大为减弱,部分挟带的泥沙下来,形成从出口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

3)流量变小。原因:MN河段为地上河,流域面积小,少支流汇入各地下水补给;沿途下渗和人为用水使流量变小。(从收支两方面做答)

【解析】

(1)根据图中R河的经纬度及其河道弯曲状况可知,该河是黄河,M点以上河段所流经地区为我国的黄土高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其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土壤及植被和气候角度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从气候看,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从土壤看,土质疏松,从植被看,地表植被覆盖率低,不利于水土保持。

2)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变化、弯曲状况及其甲区域的形态可知,该地地貌形态为冲积扇,由图可知该河流上游地区等高线密集,说明地形坡度大,流水搬运能力强,河流将上游泥沙带到出山口;在出山口因坡降骤减,流速变缓,水流搬运能力大为减弱,部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从出口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

3)评价河流的流量变化一般为大小两方面,主要受河流的补给条件、引水量等方面分析原因。黄河自MN河段流量变小,主要是由于MN河段为地上河,流域面积小,少支流汇入和地下水补给;沿途下渗和人为用水使流量变小。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奥兰治河是南部非洲重要的河流,,发源于莱索托高原上的德拉肯斯山脉,向西注入大西洋,全长1860千米,流城面积102万多平方千米。从河源至普里斯卡(A)为上游,雨水多,支流众多,流量大,含沙量大,水能资源丰富。中下游除间歇性河外无支流汇入,水量极小,尤其冬季中下游河段常干枯见底。奥兰治河东西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夏季最高气温从东向西上升,降水从东向西急剧减少,蒸发量自东向西惊人地增加。下图为奥兰治河流城等高线地形图。

广西梧州市一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解析】

1)指出奥兰治河流域的地形、地势特点。

 

2)简述奥兰治河的水系特征

 

3)说明奥兰治河上游河源区多雨的主要原因。

【答案】1)东部以山地为主;中西部以高原为主;地势东部较高,中西部较低,总休自东向西倾斜。

2)总体自东向西流;流程长;流城面积大;上游支流多,中下游支流少;南侧支流多,北侧少;河道弯曲度大;河流落差大等。

3)河源区东距印度洋较近,受东南信风影响显著;沿海暖流增湿作用强;河源区海拔较高,地形抬升后,水汽易凝云致雨。

【解析】本题以非洲南部的奥兰治河为背景区域,考查区域地形特征的分析、水系特征的分析、影响降水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地形地势特点主要从地形类型、分布和地势特征来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奥兰治河自东向西流向海洋,地势东部较高,中西部较低,总体自东向西倾斜;东部等高线密集说

明东部以山地为主;中西部等高线稀疏,以高原为主。

2)河流的水系特征主要从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及其形态、 河网形态、

密度、落差或峡谷分布 、河道的宽窄、弯曲、深浅等方面进行分析。该地地势东高西低,

因此河流总体自东向西流;流程长;流城面积大;上游支流多,中下游支流少;南侧支流多,

北侧少;河道弯曲度大;河流落差大等。

3)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从洋流、大气环流、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奥兰治河上游河源区东临印度洋,受东南信风影响显著;而且河源区海拔较高,地形抬升东南信风后,多地形雨。沿岸为厄加勒斯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降水增多。

点睛:河流水系特征:  河流水系特征主要有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水系归属、河道(河谷的宽窄、河床深度、河流弯曲系数)、源地、沿河湖泊补给关系。

 1、河流流程的长短主要取决与陆地面积的大小、地形、及河流的位置,一般陆地面积较小(如岛屿)或陆地比较破碎(如欧洲西部)则河流较短;山脉距海岸较近(如美洲西岸)则西岸河流较短,如台湾西岸河流较东岸河流长些;内流河受水源限制有些较短。  

2、河流的流向可以与等高线的递变、地势高低互相作为判断依据,还可用于等潜水位线分布图中,进行河流流向、潜水流向、地下水与地表水互补关系及洪水期与枯水期的判定。  

3、高山峡谷地区,河流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盆地或洼地地区,河流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流域面积大。山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以下切侵蚀为主,(可能同时地壳在抬升,下切侵蚀更强)河道比较直、深、形成窄谷;地势起伏小的地区,河流落差小,以侧蚀为主,侧蚀的强弱主要考虑河岸组成物质的致密与疏松、凹岸与凸岸、还有地转偏向力,河道比较弯、浅,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