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方略

标签:
材料成因拉弗曲线启迪慧想文综市场调节 |
分类: 教改鸡精(地理教育教学研究) |
衡水中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方略
(一)集体备课是备课过程中的最重要环节。
俗话讲“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高考是一个系统工程,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团结协作才是取的好成绩的保证。学校设有专门的集体备课室,每个学科每周固定两次集体备课时间,每次两个课时。事先指定主备人,第一时段就由主备人讲解这节课的备课思路,并试讲一遍,其他老师聆听。第二时段,针对主备老师的讲述,展开充分的讨论,开诚布公,各抒己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集思广益。认真揣摩一个个知识点通过怎样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最合理,用什么样的题目来强化理解最有效。我们学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集体备课的风气,结束后所形成的课件和学案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确保了大的方向不会出现闪失。
(二)备课标,课程标准是我们备考的方向。
(三)备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决定我们的教学方向。
二、课堂
(一)日臻完善的先导课制度。所谓先导课就是一个备课组内先指定一个老师来上这节课,其他老师都去听课。听完后所有老师都去集体备课室来用半小时的时间来商讨这节课的利与弊,找出优点,改正缺点,每位老师都要发言。确定没有问题后,其他老师再去上课。这样就保证了这节课的高效率。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是先导课,我们一般是大考之后的试卷讲评,还有每周一的周末作业讲评。
(二)让学生动起来。好课的标准,一是完成教学目标,二是学生要动起来。完成教学目标是第一位的,但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能否融入课堂也很重要。好的课堂的核心一定是要走进学生的内心,走进学生的生命中去。一切没有进入灵魂的东西,没有进入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东西,都是肤浅的,表层的,都注定没有和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产生撕裂,因而也不可能整合到自己认识世界里去的。这个时候,课堂看上去轰轰烈烈,但是,生命不在场,灵魂不在场,真正的教育并没有发生。
即便是高三复习课也要摆脱传统的死气沉沉一位灌输的老路子。想尽千方百计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课,主动学习。这也是加强落实的需要。我们也只是初步尝试,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走上讲台。对于核心知识点,课标对学生要求较高。老师要舍得花时间,舍得放手。重要题目的讲解让学生当一次老师,进行角色互换。学生首先会很重视,他们也会精心备课,备课过程就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其他同学也会听得兴趣盎然。讲解的同学满足了自我表现欲,会获得很强的成就感,增强了学习兴趣;重要的地理原理图也应最大限度得让学生到黑板上来画,比如热力环流、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及洋流分布规律等,既可以培养学生画图能力,保证了应考的要求,又提升了课堂的活力。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敢“动”和会“动”。以高考能力立意的要求审视一轮复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能力水平,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巧妙提出问题,将地理知识、地理概念和原理运用于问题解决当中,变单向、灌输的教学为多向、探究的问题解决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三圈环流部分知识的教学无疑是个重难点。讲解法、图示法、绘图法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经过分析发现,此知识点难度在于:此问题本身头绪多、空间变化大,而学生在认识这一问题时又多重结论,轻理解。即使是学生有通过理解来掌握此知识点的意识,但由于其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限制,使得用常规方法来进行此知识点的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经多次实践后,发现利用学生活动法可以突破此重难点。做法是:根据三圈环流是在假设的均匀的地球表面上产生的,因而具有纬度地带性的特点,把教室设定为地球,第一、三、五、七横排分别是0°N、30°N、60°N、90°N纬度,每排的同学分别模拟各自位置的大气运动,再用直尺表示气压带之间风的运动,效果明显好了很多。
(三)抓基础,理主干,重材料,强落实,构建完整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说白了高考就是考学科素养,平时做题发现很多学生面对材料没有思路,没有章法。主要原因就是基础薄弱,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四)凸显“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紧密联系热点问题。引领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目前高考题的命题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比如地球运动的几个高考题。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热点问题,做到适度关注,绝不押题。热点问题一般只是出题的切入点,只是一顶帽子,只是一种情境,核心还是学生的能力提升。
(五)“青蓝工程”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捷径。“青蓝工程”就是师徒结对子,一帮一。年轻教师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师傅,形式隆重。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都要认真履行,比如徒弟一学期要听师傅的课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师傅也要听徒弟的课,并且必须要有评课的过程。每个月上交相关材料,学校检查,一学年评选优秀师徒。
三、试题
(一)精选试题。试题的质量非常重要,举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相当于牲畜吃的草料,草的质量好,牲畜就会膘肥体壮,质量不好,牲畜就会营养不良,骨瘦如柴。我们一定要选择最接近高考思想的试题,能够考查学生能力的试题。要想选出好题,老师就要多做题。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老师就要跳进题海。我们学校提倡三选一,即选一道好题,我们老师要做三道题。学校学案制作有一套相当成熟的制度,一个备课组挑选经验丰富的老师把关,所有的学案必须先让这几个老师过目,不好的试题坚决舍弃。定稿后,这几个老师签上字,到领导那儿才能获准印刷。
(二)定时训练。题量的控制很重要,要让学生在一节自习课的时间里做完感觉是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让学生有压迫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平时就是在考试,“平常考试高考化,高考才能平常化”。有发必收,有收必批。当然批阅试卷是一件很费时的事情,时间允许,可以全批,时间很紧,可以抽批。总之一定在讲评之前充分了解学情,出错多的重点讲。
(三)变式训练。所谓变式训练,就是针对学生的易错点,找出考查这一知识点的“同点异材”的题。再让学生回扣,彻底把问题消灭掉。当然找出这样的题也很耗时间,老师们要逐渐培养改造试题的能力,改改材料情境或是变换一下选项的内容或设问的方式,都是不错的开始。
(四)“题湖战术”。题必须要做,不做不行,但没有必要多做,“题海战术”是要不得的,囫囵吞枣和蜻蜓点水的做题方式就是浪费时间。要做适量的题。做题的目的就是总结反思这一知识点是如何考查的,锻炼能力是第一宗旨,把一道题的价值通过学生自身的反思总结成分挖掘出来,让学生善于归类,“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才是我们的目的。改错本上不仅仅要将这个题改正过来,还应写出试题分析,错题分析,让学生站在命题者的角度来理解。做一道是一道,让学生实实在在。
(五)当面批阅。对于成绩薄弱的学生,面批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当面批阅可以渗透很多内容,比单纯的谈话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会对自己出现的问题一目了然,自然会回到自己当初做题的思维状态,同时会让学生有一种被关注感。他会认为“老师很在乎他”,这种感觉会给他学习上的无穷动力。
四、讲评
(一)答案本身不重要,讲评课的关键是在题目和答案之间构建思路的桥梁。让学生清晰地明白答案是怎样一步步由材料分析得来。这个思维过程是最有价值的。从审材料到审设问到答案文字的组织,都要力图给学生建立一种思维模式。让讲评课凸显答题技巧和方法。地理高考在读图用图、提取和运用文本信息、分析原因、比较差异、评价影响、提出措施、阐释原理、探究问题和归纳规律等方面有着一定的能力要求。分析、比较、评价、阐释、探究和归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需要老师在课上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学生要想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需要“题目陷阱”的反复刺激和教师的提醒。
(二)挖掘题目,老师总结的高度就是学生高考的分数。既要总结答题的步骤策略,又要提炼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兼顾答题技巧。从审材料到审题干,再到调动知识,组织语言,条理表达。这些程序都需要借助讲评课来层层细化,千锤百炼方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三)当堂展示,向规范要成绩。借助投影,将优秀作业与较差的作业同时展示出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我们学校正向贵校学习,本周发起了“规范月”活动,规范答题思维,规范文字表达。
五、学生
(一)针对边缘生的薄弱环节,实行任课教师承包制。文科生大部分都偏科,几次考试下来就能分析出一个孩子的薄弱学科是什么。再根据总成绩即可确定边缘生身份。然后薄弱学科的对应老师负责与该学生交流互助,有的放矢地通过谈话面批上课提问等形式加大关注力度,力争早日消除薄弱学科。
(二)我很信奉一句话:“师生关系就是成绩。”多读书,提高我们的修养,修炼我们的性格。有时,我们付出很多,但学生一点都不理解,压根我们的工作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他们不认可,使我们内心很难受。但出现这种情况,问题一定出在老师身上。在与学生的对抗中,老师永远是失败者。我们要不断与时俱进,2000后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与我们有明显不同,我们应放下身架,敞开心扉,打造互相尊重理解、和谐共处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爱我们的学生,更要让学生爱我们!教师这个职业必须付出感情,师生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的感觉是我们幸福的源泉!
必修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