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普高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地理【解析】

标签:
北京市春季会考旅游启迪慧想文综 |
分类: 文综地理(高考冲关文综地理) |
自贡市普高2016届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要求。)
长江荆江河道上起湖北省枝城镇、下至湖南省城陵矶,全长 347.2公里。该河段素有 “九曲回肠”之称,是著名的长江“地上河”。2003年以来,荆江河段持续出现冲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引起荆江河段持续出现冲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流水侵蚀
2.运用所学知识推测,2003年以来,荆江河段持续出现冲刷的主要原因是
A.
落差增大
3.荆江河段持续出现冲刷,将直接有利于
A.
增强河道的泄洪能力
C.
减小河流的季节变化
【答案】
1.A
2.B
3.A
【解析】
试题分析:
1.注意题干中关键词“冲刷”,冲刷属于河流的流水侵蚀作用,故排除选项C、D;溯源侵蚀是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下切侵蚀不仅河床或沟床加深,并使其向上游源头侵蚀后退的现象,又称为向源侵蚀;溯源侵蚀多位于河流源头和河口地段,荆江河段地处长江中游,地形平坦,主要是由于受地势高低、地转偏向力等影响产生的流水侵蚀,故选项A正确。
2.荆江河段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地势起伏小,因而河流落差、水流速度不可能有大的变化,故排除选项A、D;由于荆江河段是长江的“地上河”,河流两岸有堤坝束缚,河道宽度不会变化,故排除选项C;2003年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到135米,水库库容增加,泥沙沉积,三峡下游地区的河流含沙量降低,泥沙淤积减小,侵蚀作用增强,故选项B正确。
3.注意题干要求是荆江河段持续冲刷的“直接”有利影响;河流的季节变化与河流的补给类型、时间有关,与河流是否冲刷无关,故排除选项C;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与人的利用观念、水资源的利用技术等有关,与河流冲刷无关,故排除选项D;荆江是长江上的“地上河”,荆江河段持续出现冲刷,可以减轻河道淤积,可以“直接”增强河道的泄洪能力,从而有利于防洪,减轻防洪的安全隐患,故选项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来源:学科网]
学科网
下图是世界部分地区的时区范围。图中数码表示时区数,加号表示东时区;半时区使用相邻两个时区交界经线的地方时。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图示不同地区时区分布的地理基础是
A.
地球大小
5.影响图示地区各时区界线的主要因素是
A.
经度划分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年平均气温(1885年~2008年)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图示反映这段时期该城市年平均气温
A.
逐年上升,季节变化减少
C.
总体上升,年际变化增大
7.造成该城市气温上升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温室气体排过量排放
C.
日地距离越来越靠近
【答案】
6.D
7.A
【解析】
试题分析:
6.图中竖轴表示年平均气温,而且愈向上温度越高;由图中气温变化折线可知,城市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中间高低起伏变化,故排除选项A、B;年际变化注意观察相邻几年平均气温的差值,可见年际变化减小,故选项D正确。
7.太阳辐射、日地距离近百年来基本没有变化,故排除选项B、C;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热岛效应增强,气温会有所升高,故排除选项D;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过量排放,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故选项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
下图是地中海东岸叙利亚因内战带来的“夜光遥感”变化图,左图为2011年内战爆发前的夜光遥感图,右图为2015年现在的夜光遥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与内战爆发前相比,叙利亚境内在夜间可见的灯光区域面积约减少了
A. 20%
9.引起叙利亚境内在夜间可见的灯光区域面积减少的原因是
A.
国内人口迁移
C.
人口大量死亡
【答案】
8.C
9.B
【解析】
试题分析:
8.仔细读图,本题关键是识别叙利亚的范围,注意叙利亚国境线是图中白线。对比内战爆发前与2015现在的夜光遥感图,明显看出该国夜间可见的灯光区域面积绝大部分消失,但不是全部,故选项C正确。
9.国内人口迁移,人口仍然在国内,夜间可见的灯光区域面积不应该减少,故排除选项A;结合时事新闻可知,叙利亚内战造成人员伤亡,而不是死亡,故排除选项C;国家产业转移与夜间可见的灯光区域面积减少无关,故排除选项D;战争导致交通、电力、照明等公共基础实施破坏严重,因而夜间可见的灯光区域面积减少,故选项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地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松花江丰满水库(松花湖)位于吉林市东南24公里。每到冬季,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左右。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左右时,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渐渐地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下图是不封冻松花江面及江岸的雾凇景观图,右图是雾凇奇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吉林雾凇出现的区域位于丰满水库的
A.
东南方向松花江下游
C.
西北方向松花江下游
11.据材料推测,冬季吉林市附近十里松花江江面不封冻的原因是
A.
大气温度大于4℃
C.
河床温度大于0℃
【答案】
10.D
11.B
【解析】
试题分析:
10.由材料可知丰满水库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吉林市,所处纬度高,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大,由河流或者水库蒸发的水汽应该向西北方向扩散,故排除选项A、B;水电站应该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故选项D正确。
11.仔细阅读材料可知,吉林市附近十里松花江江面不封冻时,该区域气温下降到零下30℃左右,故排除选项A、C;材料中没有显示地热资源丰富,且不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故排除选项D;松花湖即丰满水库,从发电站排出的水,水温在4℃左右,水温较高,十里不封冻松花江江面,就在附近,故选项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
36.(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浓川全长367公里,是日本最长河流。每年11月~次年2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50%,多为降雪所致。其次是6~7月的大雨季节。利根川主流全长约322公里,流域面积达16,840平方公里,是日本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1)利用资料说明,与B地相比,A地冬季降水的特点及主要原因。(8分)
(2)对比分析信浓川和利根川洪涝灾害的不同点及产生的气象原因。(6分)[来源:Z。xx。k.Com]
(3)与信浓川比较,利根川河流径流季节变化有何差异?从河流补给分析,提高利根川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8分)
【答案】
(1)(8分)A地冬季降水大于800毫米,降水多;(2分)气温低,以降雪为主(2分)A地位于西北季风(或偏北风)迎风坡,降水多(2分),A地纬度更高,冬季气温接近0℃,以降雪为主。(2分)
(2)(6分)不同点:信浓川春季的积雪洪水形成的洪涝更明显(2分)原因:信浓川流域冬春季节降雪量更大(2分)春季,随着气温回升,大量积雪融水汇入河流使水位快速上升而形成洪灾。(2分)
(3)(8分)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更大(2分)修建水库,增大湖泊水补给比重(2分)扩大植树造林面积,增大地下水补给比重(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图中等温线数值可知,A地冬季气温较B地低,在2℃以下,以降雪为主;由降水量柱状图可知该地降水大于800毫米,降水较多;主要由于A地位于西北季风,或偏北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比较A、B两地纬度可知,A地纬度更高 ,冬季气温接近0℃,以降雪为主。
(2)由图可知,信浓川流域地处日本的西部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大,冬春季节降雪量更大;春季,随着气温回升,大量积雪融水汇入河流使水位快速上升而形成洪灾;而利根川受夏季风影响大,洪涝灾害主要在夏季,所以信浓川春季的积雪洪水形成的洪涝更明显。
(3)结合上题分析及其B市降水柱状图可知,利根川位于东部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降水量大,所以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更大。因而上游地区要修建水库,增大湖泊水补给比重,增强对洪水的调节力度;增加植树造林面积,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大地下水补给比重;平整梯田,可以增大湖泊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比重,使河流季节变化减小。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国家、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灌溉农业自古著名,号称“八百里秦川”,是我国著名的地堑式构造平原。
河流水电站的建设,能够给人类带来许多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水电站建设因水位上涨也可能给水库上游地区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1)简要说明关中平原的地形特点及形成原因。(8分)
(2)三门峡水电站的建设,给关中平原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8分)
(3)因为“泾渭分明”这一成语的缘故,每年去泾渭会合处观看的人不少,说明“泾渭分明”反应的地理现象及原因。(8分)
【答案】
(1)(8分)地势西高东低(或地形平坦)(2分)
(2)(8分)三门峡水电站的建设,使关中平原地下水位上升,蒸发加剧,(2分)造成大面积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2分)水库水位上升,使渭河水面落差减小(2分)造成渭河流速减缓(2分)由于渭河流速减缓,使泥沙沉积作用加快(2分)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不断抬升,形成地上河(2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满分8分)
(3)(8分)泾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2分)
泾河含沙量大,水色成黄色(2分)渭河流经关中平原(2分)
【解析】
试题分析:学科网
(1)仔细观察地图,注意关中平原的位置;由图中渭河的流向可知,该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地形较为平坦。结合我国典型地质构造对地貌影响分析地形成因;关中平原属于地堑式构造平原,该平原位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受构造运动影响,断裂下陷,形成东西向的裂谷;渭河及其两侧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而成。
(2)由图可知三门峡水电站位于关中平原附近的下游地区,水电站上游水库蓄水,水面上升,下渗量增加,使 关中平原地下水位 上升,蒸发加剧,盐分在地表集聚,造成大面积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水库水位上升,使渭河水面落差减小,造成渭河流速减缓,由于渭河流速减缓,使泥沙沉积作用加快,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不断抬升,形成地上河。
(3)由题可知“泾渭分明”是在泾河、渭河会合处,二者河水颜色差异大;由图可知泾河来自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水体浑浊、水色成黄色;渭河流经关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河流含沙量较小,水色较清,所以两河交汇处“泾渭分明”。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水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42.( 10分) 旅游地理
近年来,一种不同于传统观光游的“深度游”悄然兴起。深度游是指旅游者通过徒步、自驾等方式,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获得深刻体验的旅游活动。有3位旅游者结伴拟于4月下旬自驾前往下图所示区域(湖面高程3196米),进行以观鸟为主题的深度游。
指出为应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他们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
海拔较高(3000米以上),氧气含量偏低,需带氧气袋(瓶)、抗缺氧药品等;(2分)气压偏低,水的沸点低,需带高压锅等;(2分)空气较稀薄,太阳辐射强,需带防晒物品;(2分)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需备防寒衣物;(2分)此时该区域多大风,需备防风帐篷等。(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仔细阅读材料,认真读图,根据图中体现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由材料可知该区域海拔较高,在3000米以上,因而空气稀薄,氧气含量偏低,需带氧气袋(瓶)、抗缺氧药品等;海拔高、气压偏低,水的沸点低,需带高压锅等;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需带防晒物品;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需备防寒衣物;此时该区域多大风,需备防风帐篷等。
考点:本题考查旅游地理。
43.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每年春季,勒拿河中、下游河水猛涨,常常泛滥成灾,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
勒拿河地处中高纬度,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3分)冬半年积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快,造成大量融雪水补给河流(3分)勒拿河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排水不畅(2分)河流流经地区冰期时间长(2分)春季大量冰凌阻塞河水,水位上涨快(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河流所处位置结合地形、气候等条件分析成因。由图可知勒拿河流域地处中高纬度,该区域地势北低南高,冬季降雪量大,河流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由于冬半年积雪量大,次年春季气温回升快,造成大量融雪水补给河流;图中显示勒拿河中、下游地区海拔大多在200米左右,地形平坦,水流缓慢,排水不畅;该河流由于所处纬度较高,流经地区冰期时间长,而且该河是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即自南向北流,易发生凌汛现象,春季大量冰凌阻塞河水,水位上涨快,所以每年春季,勒拿河中、下游河水猛涨,常常泛滥成灾。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灾害。
44.(10分)环境保护
科尔沁沙地,位于大兴安岭和冀北山地之间的三角地带。科尔沁沙地,在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科尔沁大草原,但由于在清朝的放垦开荒,战乱和建国初期“以粮为纲”大力发展农业的作用下,科尔沁草原下的沙土层逐渐沙化和活化,使这个秀美的大草原,演变成中国正在发展中面积最大的沙地。
利用材料归纳科尔沁沙地的地势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说明科尔沁草原演变成沙地的自然原因。
【答案】
西高东低;(2分)河流自西向东流。(2分)位于半湿润和半干旱过度地区,降水较少,生态环境脆弱;(3分)位于位于大兴安岭和冀北山地之间的三角地带,风力强劲;(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仔细读图,注意图中河流流向;图中显示河流自西向东流,所以科尔沁沙地的地势西高东低。根据图中400m m等降水量线可知,科尔沁沙地位于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过度地带,气候干旱、降水较少,生态环境脆弱;位由材料可知科尔沁沙地位于大兴安岭和冀北山地之间的三角地带,临近冬季风源地,狭管效应显著,风力强劲,蒸发旺盛,加剧干旱程度。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