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饶市2015届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解析】

标签:
军事启迪慧想文综材料霜冻转基因技术 |
分类: 文综地理(高考冲关文综地理) |
上饶市2015届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 地理试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140 分)
一、本卷共35 小题,每小题4 分,共计1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示意“某项地理要素在1965 ~2025 年的世界变化趋势”。读图完成1 ~2 题。
A. 汽车需求量B. 国内生产总值C. 劳动力数量D. 能源消费总量
2. 序号①、②、③表示的地区依次为
A. 中南部非洲、东欧和中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B.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东欧和中亚、中南部非洲
C. 东欧和中亚、中南部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D. 中南部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东欧和中亚
3. 秋分日北京时间14:10
时,某地正好“门里有日午间到”,且屋内地面光照面积与门的面积相同,则该地可能位于
4. 若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50°,则有关该地的叙述正确 的是:
A. 夏至日当地昼长约14 小时 B. 夏至日当地正午日影朝南
C. 当地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46°52′ D. 冬季农业生产低温冻害多
A. ①与⑦植被相似---降水量相近B. ④与⑤气候不同---海陆位置不同
C. ③与②自然带不同---纬度位置相同D. ⑤与⑥自然带不同---海拔不同
6. 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北部地区无霜期最长
8. 据图b 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9. 下列对该湖泊TSS 通量变化产生的影响叙述错误的一组是
10. 该湖泊可能位于我国
11. 河口含沙量如甲所示时
A. 涨急时刻 B. 涨急时刻前约2 小时左右 C. 落急时刻 D. 落急时刻后约2 小时左右
36. (本题22 分)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南部的多伦县(115°51′E 至116°54′E,41°46′N 至42°36′N),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这里特有的自然环境导致生态系统敏感而脆弱,土地利用方式在农耕与畜牧之间更替频繁,土地质量状况亦随之发生动态变化。土地退化已成为该地区重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读不同时段土地利用转移统计(表1、表2)和1985 年与2000 年多伦交通对草场影响(图21),完成下列要求。
37. (24 分)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最深处1620 米)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冬季平均气温都在零下38℃,冰层厚达1 米,湖面全面封冻至一月份。每年大约会发生两千次地震,地 断裂处不断有新的热矿泉产生。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从地理区位和开发条件角度,阐述从贝加尔湖引水至华北的主要局限性(8 分)
请考生在第42-44 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2. (10 分)【旅游地理】
43. (10 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若尔盖湿地(102°29′E ~ 102°59′E,33°25′N ~34°00′N)总面积300 000 公顷,主要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是中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读图回答下列问 题。(10 分)
44. 【环境保护】(10 分)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 分) 简述自1954 ~ 2006
年广州地区雾、霾天日数变化的主要特点。 (4 分)简要分析逆温条件下更容易形成霾天气的原理。(6 分
江西上饶市2015届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
1.【答案】C
本题旨在考查地理要素的分布及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析】从图中纵坐标信息可知,该地理要素最大值接近40亿,其中2003年南亚约为8亿;高收入国家1965年至2025年变化趋势是先增后减,最大不超过5亿,同时结合世界人口可知,高收入国家人口数量较少,而中低收入国家人口数量众多,因此图中纵坐标表示的地理要素是劳动力数量。因为中低收入地区经济水平低,收入较少,所以对汽车需求量较少,而高收入国家经济水平高,收入较多,所以对汽车需求量较多,从图中柱状图可知,高收入国家需求量较少,中低收入国家需求量多,这与上面分析不符;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高收入国家较中低收入国家多很多,这与图中柱状图信息不符。
2.【答案】C
本题旨在考查人口数量变化的地区分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从图中可知,①地劳动力数量变化较小,说明人口增长较慢,可能为经济水平相对较高东欧和中亚地区;②地劳动力数量变化与南亚变化趋势一致,且增长较快,可能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而人口增长相对较快的中南部非洲;③地劳动力数量大于南亚,只能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3.【答案】C
本题旨在考查时间计算和区域定位,考查学生地理的计算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
【解析】从题干中“.秋分日北京时间,某地正好“门里有日午间到’”可知,当地正午12时,北京时间14:10
时,则当地所在经线的度数为1200-(14:10-12:00)*150=87.50E;
从题干中“屋内地面光照面积与门的面积相同”说明物体与物影长度相同,则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50,因为此日为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所以该地位于450N;则该地地理坐标为(87.50E,450N)。松嫩平原介于(45°01′~48°27′56N〃,东经130°13′~135°05′26N〃),塔里木盆地位于(36°~42°N,75°~90°E),准噶尔盆地(45°~48°N,80°~90°E),内蒙古高原,位于(40°N,100~120°E);则该地可能位于准噶尔盆地。
4.【答案】B
本题旨在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的计算、地球运动的意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若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50°,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为500=900-(x+23026′),则该地纬度为16034′N;当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该地位于太阳直射点的南侧,则当地正午日影朝南。根据已经掌握到知识可知,在200纬线上的白昼最长为13时13分,而该地纬度小于200,则该地最长昼长少14小时;当地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0,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50°,则当地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40°,从区域定位可知,该地位于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区,因为印度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冬季风,所以该地冬季农业生产不受低温冻害影响。
5.【答案】A
本题旨在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判断,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解析】①地位于我国北方东部沿海,其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其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⑦地位于欧洲西部沿海地区,其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气候,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其降水量在700~1000mm之间,降水量相近。④地位于刚果盆地,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⑤地位于东非高原,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的原因是因为东非高原地势高,大气运动不强烈,所以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因此两地气候不同是因为地形,即海拨不同;
③地位于南亚,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形成原因是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②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其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形成原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因此两地自然带不同是因为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造成的,并非是纬度位置相同造成的;⑥地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其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两地自然带不同是因为热量差异造成的,即纬度位置不同造成的。
6.【答案】C
本题旨在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判断,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②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点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终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区的特点;⑦地位于亚欧板块内部,板块边界在大西洋中脊;⑤地农业地域类型为热带种植园农业,商品率高;⑥地位于地中海地区,盛产亚热带水果,如柑橘、葡萄、油橄榄,苹果属于暖温带水果。
【知识拓展】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7. 【答案】D
本题旨在考查等值线的应用及判断,考查学生等值线图的判读能力。
【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知,图中北部地区平均初霜冻日期较早,说明北部相对寒冷,则无霜期相对较短;从图中信息可知,东部季风区初霜冻日期较晚,非季风区较早;东部地区初霜冻日期差别小,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海拨差别较小,气温差别也较小;西南部地区等值线相对密集,说明初霜冻日期差别大,原因是该地处于二、三阶梯的交界处,地形起伏较大。
8.【答案】C
本题旨在考查影响初霜冻日期早晚的原因,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当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较弱时,则冬季风的势力和影响范围缩小,则黑龙江省初霜冻日期会推迟;从图中可以看出,不管初霜期的早晚,玉米亩产基本不变,因此玉米亩产高低与初霜冻日期早晚关系不大;因为营造防护林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所以当年防治霜冻作用不大;初霜冻日期提前的的年份,说明气候相对寒冷,适宜水稻生长的时间缩短,亩产会降低。
9.【答案】D
本题旨在考查湖泊TSS通量变化产生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析】该区为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因此该湖泊与其干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降水多的季节,河流进入洪水期,河水补给湖水;降水少的季节,河流进入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水,从表中信息可知,湖泊水中TSS通量总和为正值,说明湖泊水与河水互补时,河流水中的泥沙进入湖泊较多,并非是湖畔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湖畔土壤肥力应没有下降;因为湖泊水中泥沙增多,则湖泊淤积严重,所以湖泊航运条件变差;因为湖泊淤积严重,则湖泊面积萎缩严重,所以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因为湖泊面积萎缩,所以湖泊调蓄功能不断下降,并非改善;因为湖泊面积萎缩,所以湖泊对周围局地气候调节作用减弱。
【破题要点】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湖泊TSS通量变化的原因。湖泊TSS通量变化是因为湖泊与河流互补,导致湖泊与河流水中泥沙量的变化,当湖泊TSS通量为正值时,则河流水中泥沙汇入湖泊,为负值时,则湖泊水中泥沙汇入河流,如果一年中TSS通量为正值,则说明湖泊水中泥沙量增加,则湖泊泥沙淤积严重。
10.【答案】A
本题旨在考查区域地理的判断,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从图中可知,该湖泊和河流含沙量较大,因此该湖泊位于华北平原上,原因是华北平原上的河流大多发源或经过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从而使河流下游河段含沙量较大;长江中游平源、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三地位于南方地区,气候湿润,植被覆盖相对良好,水土流失相对黄土高原小,因此河流含沙量相对较小。
【技巧点拨】本题解题方法可以用排除法,四个选项中,只有华北平原位于北方地区,并且有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而其三个地区位于南方湿润气候区,植被覆盖良好,地理环境相似,因此可以排除后三项,而选第一项。
11.【答案】B
本题旨在考查河流、潮流流速与含沙量及泥沙的运动方向,考查学生统计图的判读能力。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河流河口段是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区段,河流流速与潮
流流速此消彼长,即河口流速最大时,潮流的速度最小;河口流速最小时,潮流的速度最大。涨急是指河口河流流速由最大减小为0的阶段,即潮流流速增至最大的阶段,读图可知,9时左右为涨急时刻,而甲所在位置为7时左右,即涨急时刻前约2小时左右。落急是指潮流流速由最大减小为0的阶段,即河口流速增至最大的阶段,读图可知,3时左右为落急时刻,而河口含沙量最大的时刻出现在图中的5时左右,因此落急时刻后约2小时左右是河流含沙量最大的时刻。
36.【答案】
(1)草地转变为未利用地 水体转变为未利用地(每项2分,位置可互换,共4分)
(2)农业(耕作业)结构调整(2分),灌溉用水大量增加(2分),工业高速发展(2分),
工业用水增加(2分),过度抽取地下水和地表水,使地表水补给减少(2分)。
(3)形成过程:该区域地形起伏小可以随意通行并形成道路(2分);道路修建及通行破
坏地表植被进而加剧水蚀、风蚀(或土壤侵蚀)(2分);使道路遭毁坏,通行不便遭废弃
(2分);又在附近新区域开辟新的道路(2分)。
本题旨在考查土地利用的转变及原因、草原破坏的过程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第(1)题,分析6
种土地利用类型相互间的转型过程中,最能体现土地退化的应从原有高大植被变为矮小植被、原地区有植被后变为没植被等方面进行。解题关键是要理解图中纵、横行土地利用方式;图中横行土地利用方式,为原来土地利用方式,而纵行土地利用方式是改变后的土地利用方式,其横行数据为,即横行土地方式被改后的土地面积,如:2000年草地面积在2010年改变为耕地的面积为21946.00hm2。第(2)题,水体类萎缩的主要原因应从农业结构调整、水资源利用、工业用水量、过度利用水资源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第(3)题,分析对草场资源产生了极大破坏的形成过程应从自然原因(风蚀、水蚀等)和人为原因(随意通行、任意毁坏、废弃等)等方面进行。
37.【答案】
(1)纬度较高、内陆降温至00C以下;湖体水面广大、水的比热容大;湖面封冻晚;湖底新
的热矿泉不断涌出,水汽多。
(2)水资源北多南少;(2分)因降水量北多南少(2分),河流北多南少,(2分)城市分
布北部多南部少(2分)。
(3)地形:北段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地质复杂;冬季严寒沿途封冻期长,输水不便;沿途
蒸发、下渗耗水多;线路长投资大、建设难度大;途径三国协作不便(每点2分,任意四点满分)
本题旨在考查雾凇的成因、判断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及依据、资源跨区域调配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第(1)题,分析贝加尔湖11、12
月多雾凇的成因主要是应从气温、水汽量两方面进行。第(2)题,指出蒙古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可从图中信息得出;判断依据主要从降水量、河流、城市分布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第(3)题,阐述从贝加尔湖引水至华北的主要局限性应从地理区位(地势、地质、气候、)和开发条件(投资、协作条件)等方面进行。
42.【答案】
(1)距离阿根廷近、交通便利(2分);纬度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2分)浮冰较少,易于登陆(2分)
(2)需要防范酷寒、烈风,强紫外线辐射,游轮碰撞冰山等(每点2分,任答2点给4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旨在考查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原因及旅游安全问题等知识,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第(1)题,说明南极半岛成为南极旅游首选目的地的原因应从距离远近、交通运输条件、气温、浮冰分布等。第(2)题,简述南极旅游需防范的安全问题主要从防范南极地区易发生的酷寒、烈风、强紫外线辐射、游轮碰撞冰山四个面进行。
43.【答案】
水源充足,排水不畅;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4分)
生态平衡被破坏、沼泽萎缩、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系统被破坏。(回答出3点给
满分6分)
本题旨在考查沼泽的形成条件、大量开发自然资源引起的环境问题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解析】简要分析在该地区形成草本泥炭沼泽的自然条件应从水源状况、地形、气候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大面积开挖沼泽中的泥炭,会导致的环境问题应从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沼泽面积、地下水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方面进行。
44.【答案】
雾日数的变化相对平稳,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978年之后霾日数显著增多、变化起伏大,平均天数100天以上(答对2点4分)
在正常情况下,近地面大气气温高、高空气温低,容易形成对流运动(2分);污染物从气
温高的低空向气温低的高空扩散,逐渐循环排放到大气中;(2分)逆温现象下,低空的
气温低,空气不易对流,导致污染物的停留,不能及时排放出去。(2分)
本题旨在考查雾、霾天日数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大气受热过程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简述自1954 ~
2006年广州地区雾、霾天日数变化的主要特点应从图中雾曲线变化较小,霾曲线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1978年之后,变化更加剧烈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逆温条件下更容易形成霾天气的原理主要从不逆温,大气对流动剧烈,有利于污染扩散;逆温时,大气对流受阻,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等方面进行。
上饶市2015 届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参考答案
地理部分
一、选择题
1. C 2. C 3. C 4. B 5. A 6. C 7. D 8. C 9. D 10. A 11. B
二、非选择题
36. (24 分)
(1)草地转变为未利用地 水体转变为未利用地(每项2 分,位置可互换,共4 分)
(2)农业(耕作业)结构调整(2分),灌溉用水大量增加(2分),工业高速发展(2分),
工业用水增加(2分),过度抽取地下水和地表水,使地表水补给减少(2分)。
(3)形成过程:该区域地形起伏小可以随意通行并形成道路(2分);道路修建及通行破
坏地表植被进而加剧水蚀、风蚀(或土壤侵蚀)(2分);使道路遭毁坏,通行不便遭废弃
(2分);又在附近新区域开辟新的道路(2分)。
37. (1)纬度较高、内陆降温至0℃以下;湖体水面广大、水的比热容大;湖面封冻晚;湖底新
的热矿泉不断涌出,水汽多。
(2)水资源北多南少;(2分)因降水量北多南少(2分),河流北多南少,(2分)城市分
布北部多南部少(2分)。
(3)地形:北段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地质复杂;冬季严寒沿途封冻期长,输水不便;沿途
蒸发、下渗耗水多;线路长投资大、建设难度大;途径三国协作不便(每点2 分,任意四点
满分)
42. (10 分)
距离阿根廷近、交通便利(2分);纬度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2分)浮冰较少,易于
登陆(2分)
(2)需要防范酷寒、烈风,强紫外线辐射,游轮碰撞冰山等(每点2 分,任答2 点给4 分,
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43. (10 分)
水源充足,排水不畅;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4 分)
生态平衡被破坏、沼泽萎缩、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系统被破坏。(回答出3 点给
满分6 分)
44. (10 分)
雾日数的变化相对平稳,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978 年之后霾日数显著增多、变化起
伏大,平均天数100 天以上(答对2 点4 分__________)
在正常情况下,近地面大气气温高、高空气温低,容易形成对流运动(2分);污染物从气
温高的低空向气温低的高空扩散,逐渐循环排放到大气中;(2分)逆温现象下,低空的
气温低,空气不易对流,导致污染物的停留,不能及时排放出去。(2 分
上饶市2015 届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参考答案地理部分
一、选择题
1. C 2. C 3. C 4. B 5. A 6. C 7. D 8. C 9. D 10. A 11. B
二、非选择题
36. (24 分) (1)草地转变为未利用地 水体转变为未利用地(每项2 分,位置可互换,共4 分)
42. (10 分) 距离阿根廷近、交通便利(2 分);纬度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2 分)浮冰较少,易于 登陆(2 分) (2)需要防范酷寒、烈风,强紫外线辐射,游轮碰撞冰山等(每点2 分,任答2 点给4 分, 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43. (10 分) 水源充足,排水不畅;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4 分) 生态平衡被破坏、沼泽萎缩、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系统被破坏。(回答出3 点给 满分6 分)
44. (10 分) 雾日数的变化相对平稳,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978 年之后霾日数显著增多、变化起 伏大,平均天数100 天以上(答对2 点4 分__________) 在正常情况下,近地面大气气温高、高空气温低,容易形成对流
- (2015-03-18 07:20:59)
- (2015-03-17 07:18:40)
- (2015-03-16 08:24:02)
- (2015-03-15 09:18:58)
- (2015-03-13 07:21:02)
- (2015-03-09 10:01:17)
- (2015-02-25 08:38:18)
- (2015-02-24 07:38:54)
- (2015-02-14 09:34:36)
- (2015-02-13 08: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