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2014-12-24 08:56:41)
标签:

板块

岩石圈

岩浆

沉积作用

启迪慧想文综

分类: 学海无涯(地理同步课堂指导)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经典题库:

一、选择题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结合材料和大峡谷某段景观图片,完成1~2题。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与科罗拉多大峡谷主要岩石成因相同的是  (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
2.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
A.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B.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C.固结成岩—板块运动—地壳断裂—流水侵蚀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和图中的信息可知,构成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及含有化石,因此判断为沉积岩。第2题,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外力搬运的物质在温暖的浅海、沿岸海滩或是沼泽地中沉积下来,固结成岩形成的沉积岩在板块活动引起的造山运动以及地壳运动的共同作用下被抬高,从而形成了科罗拉多高原。这一抬高使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的落差大大增加,从而加快了其流速,增强了其下切侵蚀的能力,最终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
答案 1.C 2.A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3~4题。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3.下列地质事件由先到后发生的顺序为  (  )
①断层的发生 ②砂岩沉积 ③页岩沉积 ④岩浆的侵入 ⑤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
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①④⑤
C.⑤③②④①   D.⑤③④②①
4.关于图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页岩因属于变质岩而不可能含有化石
B.花岗岩属于喷出岩,砂岩属于沉积岩
C.图中断层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D.从地壳运动角度分析,该地地壳一直是上升隆起的
解析 第3题,根据岩层特点可知,该地最早形成了石灰岩,石灰岩受外力侵蚀后又出现了页岩的沉积,后又发生了砂岩的沉积,之后又发生了岩浆的侵入活动,形成了花岗岩,最后发生了断层,使石灰岩、页岩、砂岩、岩浆岩都发生了断裂错位。第4题,图中花岗岩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断层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答案 3.C 4.C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据图回答5~6题。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5.以上“天生桥”在成因上最相似的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喀斯特溶蚀桥的形成与下列哪种物质循环无关  (  )。
A.地壳物质循环   B.碳循环
C.水循环   D.氮循环
解析 第5题,黄土桥是两个陷穴之间由于地下水流的串通,并不断扩大其间的地下孔道,残留在两陷穴间顶部的土体呈现桥形,故称黄土桥,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溶蚀桥是由于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桥是海水侵蚀的结果;风蚀桥和风力侵蚀有关。第6题,喀斯特溶蚀桥是喀斯特地貌区石灰岩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是碳酸钙和水以及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氢钙的过程。故其形成与地壳物质循环、碳循环、水循环均有关。
答案 5.B 6.D

读下面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7~8题。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7.根据图示信息可知   (  )。
A.⑥处岩层不可能含有化石
B.③物质主要来自于地核
C.④处岩石类型不同于①是因为发生了变质作用
D.⑤处形成大陆岛
8.从地质条件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处是储藏天然气的良好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沉积岩
C.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④②①
D.若修南北向的隧道,⑥处构造好于①处
解析 第7题,⑥处为沉积岩,有可能含有化石;③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④处是由于①岩层受热而形成的变质岩;大陆岛是陆地向海洋的延伸部分,⑤处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第8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①处是向斜;②处是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岩;④、②、①岩层相比:①先形成,②④后形成;⑥处是背斜构造,①处是向斜构造,修建隧道最好选择在背斜处,这样地基稳定,便于施工。
答案 7.C 8.D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右图和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某河段示意图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10.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  )。
A.流向   B.含沙量 
C.汛期   D.流量
解析 第9题,因为该河地处北半球,由等高线凸出方向确定,河流流向应自北向南流。右岸冲刷较强烈,西岸为侵蚀岸,东岸为堆积岸,“数家新住处”就应位于地势平坦的堆积岸。第10题,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并形成高山和盆地。地势的高低影响河流的流向。
答案 9.B 10.A

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1.按河谷发育阶段由先到后的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12.阶段④表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地壳上升    B.断裂下沉
C.变质作用    D.流水沉积
解析 第11题,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呈“V”形;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作用越来越强,河谷展宽。根据四图可以判断出③阶段河谷最窄,河流侵蚀以下切为主,故其发育最早。第12题,河谷发育到④阶段时,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减弱,泥沙在河流凸岸沉积,河谷变宽。
答案 11.C 12.D 

下图为某地岩层及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单位:米),读图完成13~14题。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3.该地地质构造及地表形态是   (  )。
A.背斜,山脊   B.向斜,山脊
C.背斜,山谷   D.向斜,山谷
14.形成该地地表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地壳运动   B.火山地震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解析 第13题,该处岩层两翼老,中间新,是向斜;等高线向高值处凸出,判断该地地表形态是山谷。第14题,该地地表形态属于“向斜成谷”,主要是受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形成的。
答案 13.D 14.A

15.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
解析 由图中岩层形态可知,甲处岩层明显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答案 B

二、综合题
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A图表示的是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________地貌。
(2)B图是________地貌,往往形成于________地区;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B图中的景观出现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治理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
(3)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C图中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____________,判断理由____________;图上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
解析 (1)A为三角洲地形,是受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2)B图示的是沙丘,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风力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治理的措施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具体来说有退耕还林还草,禁止过度放牧,设置草方格沙障等;注意本题要求的是治理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荒漠化采取的措施。(3)从等高线来看,高度在200 米以上,应该为丘陵;地质构造的判断,要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中间的岩层新,两翼的岩层老,因此是向斜构造,向斜成山,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而保留下来成为山岭。
答案 (1)流水沉积 三角洲(平原)
(2)沙丘 干旱、半干旱 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
(3)丘陵 地势起伏不大,坡度比较和缓,等高线数值小于250米 向斜 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侵蚀

17.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该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以前?(以字母指代地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图判断断层M与地层O形成的先后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各种表现。
内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题干和地层剖面图可知,C为砂岩,河湖沉积的产物,C层表示该地区为陆地环境。而E层为石灰岩,F为砂岩,G为页岩,石灰岩为深海沉积,F为河湖沉积,陆地环境,G为浅海沉积,由此可判断该地从E层到G层海平面变化为:从E到F层,海平面下降,F为陆地沉积环境,从F到G层,海平面上升,G层为海洋沉积环境。(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岩层在K地层之前的都发生倾斜变形,而N地层之后都呈水平状态,由此可以判断该地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以前。(3)M断层左右两侧,如果没有缺失,应该是一一对应的,由C开始比较可知,左侧缺失岩层有H、I、J、K等地层。(4)断层M形成,使O地层发生断层,由此可以判断O地层形成之后,才发生的断层。(5)由图及材料可知,该地区地壳演化中内力作用有地壳升降运动,褶皱使岩层发生变形,断层使岩层发生错位。外力作用表现有岩层沉积,岩层受侵蚀变薄甚至缺失,即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答案 (1)C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2)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3)H、I、J、K地层缺失。(4)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5)内力作用表现: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外力作用表现:沉积地层、P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失。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面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下列有关图示①②③④四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沉积岩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岩浆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下列各种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换过程中,正确反映地壳物质循环的是

  A.①—②一③一④一①    B.③一⑤一①一③

  C.③一①一④一②     D.②一④一①一⑤
【解析】:第 1 题,据图可知,①有层理,为沉积岩;②为侵入岩;③为岩浆;④为变质岩; ⑤为喷出岩。

第 2 题,地壳的物质循环为由岩浆到岩浆岩,再到沉积岩、变质岩,最后再生成新岩浆的过程。

【答案】:1.A 2.B

3、下列地理事物与其相应的成因连线正确的是(   

  A.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流水侵蚀作用

  B.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华北平原——风力沉积作用

  C.干旱地区的蘑菇石——褶皱隆起

  D.大陆内部的沙漠、裸岩荒漠——风力堆积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不同的地理区域存在着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此影响下会形成不同的环境组成。黄土高原的黄土层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华北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干旱地区的蘑菇石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裸岩荒漠则与降水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从整个环境要素来看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是相互影响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对立要素的变化。
【答案】:A

4、★下列地貌的形成与河流沉积作用密切相关的是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A              B             C               D
【解析】:A为风力沉积地貌(沙丘),B为河口冲积扇,为流水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貌;C为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D为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为流水溶蚀而形成。选B。

【答案】:B

下图为赤道上六大板块的分布示意图,①板块主要位于经度10°W~60°E之间。读图完成5~6题。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5、⑥板块是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
6.根据板块构造理论,②、③两大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山脉是
  A.喜马拉雅山脉                           B.安第斯山脉

  C.落基山脉                                  D.阿尔卑斯山脉

【解析】:本题考查经度定位能力,从题意可判断出,①为非洲板块,②为印度洋板块,③为亚欧板块,④为太平洋板块,⑤为南极洲板块,⑥为美洲板块,②、③两大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位于①板块上大陆即非洲大陆,其南北两端的地中海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类型,其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西南岸有世界著名渔场(东南大西洋渔场)。本题还可以变成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地方,板块有哪些,六大板块示意图要看熟。尤其要注意引起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大地震的震源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处,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答案】:5、D     6、A

7、下图中,可能表示大理岩的是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试题分析: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③为岩浆,B为上升冷却凝固;④为岩浆岩,A为外力作用;①为沉积岩  D为变质作用;②为变质岩,C为重熔再生。正确答案选B。

【答案】:B

考点:主要考查了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变式题】: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题。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小题1: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2:一般情况下,下列岩石中能找到化石的是(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花岗岩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岩浆岩、沉积岩及已生成的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指向变质岩的箭头代表变质作用,从图中可推断出③符合题意。
小题2: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并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由于沉积岩是有碎屑物质一层一层的沉积而成,所以只有在沉积岩中才能找到化石。
点评:本题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考查学生对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各数字代表的作用力。三大类岩石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而岩浆岩只能收岩浆冷凝而成,指向变质岩的箭头代表变质作用,指向沉积岩的箭头代表外力作用。沉积岩中含有化石。

8、家庭装潢中常用的大理岩、花岗岩分别属于

A.变质岩和岩浆岩     B.变质岩和变质岩

C.沉积岩和岩浆岩     D.沉积岩和变质岩

【答案】A

下图为某地岩层及等高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9、该地地质构造及地表形态是(    )

A.背斜,山脊         B.向斜,山脊

C.背斜,山谷         D.向斜,山谷

【解析】:该处岩层两翼老,中间新,是向斜;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判断该地表形态是山谷。

【答案】:D

10、形成该地表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火山地震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解析】:该地表形态属于“向斜成谷”,主要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

【答案】:A

下图为某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1~12题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1.图中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
12.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质或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A.①泥沙沉积                    B.②岩层断裂

    C.③侵蚀作用                    D.④水平挤压   

【解析】试题分析:

11、沉积岩中,一般底下的岩层老于上面岩层,岩浆岩形成时间晚于被穿过的岩层,断层形成晚于所有有断裂面的岩层。因此图中④所表示的岩层最老,而④岩层有弯曲,说明曾经发生地壳运动,产生褶皱,岩浆岩2为喷出岩,喷出口在④岩层上,说明晚于④岩层早于沉积岩1,岩浆岩1为侵入岩,它侵入的最上界限为沉积岩1,说明形成晚于沉积岩1,而断层界面③,经过所有岩层,说明形成时间最晚。因此A项正确。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图示地质剖面中存在的地质活动,然后根据变化判断先后,如侵入岩浆在断裂处断裂故岩浆侵入发生在断裂前,岩浆侵入切断了喷出岩浆,故岩浆喷出在前,依次推断即可。

12,①是山峰,是岩浆喷出形成的,②洞穴是沉积岩受溶蚀形成,③岩石界面是断裂的结果,④岩石弯曲是水平挤压使岩石变形所致。

考点:该题考查地球的内力作用及地质构造。

【答案】:11.A    12.D  

13、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的主要原因是(  )

    A.断层平直而陡峭            

    B.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C.岩块发生了相对位移     

    D.岩石受力过大
【解析】沿断层构造的断层线,由于这儿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风化侵蚀发育成沟谷。
【答案】 B
   江西省三清山是一个具有世界性价值的花岗岩微地貌天然博物馆。下图为其著名旅游景观“司春女神”照片,海拔为1000~1500米之间。读图,回答14~15题。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4.该景观     

  A.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B.表现出风力侵蚀特点    

  C.球状风化,岩石较坚硬    

  D.表现出地壳下沉特点 

15.三清山所在地区的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D.固结成岩—风化侵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解析】

试题分析:

14.该景观位于江西省,其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基带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而该景观位于海拔为1000~1500米之间,故植被不可能为常绿阔叶林;该地降水较多,外力作用中流水侵蚀更为显著;该景观为三清山旅游景区奇峰怪石景观,根据题干中的提示“花岗岩微地貌”,可以判读该景观为风化残留,岩石较坚硬;该景观海拔1000-1500米,故表现出地壳上升特点。故本题选C项。

15.题干上讲:江西三清山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这说明该地区的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首先是地质历史上的岩石形成,即岩浆上升涌出侵入到地壳中,形成侵入型岩浆岩(即花岗岩侵入体),后来发生地壳上升运动,花岗岩出露地表,然后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故选项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自然景观的形成及地质事件的发生过程。

【答案】14.C  15.A

二、综合题

16、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不完整)”,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1)按成因分类,A类岩石为_____岩.B类岩石为____岩。

 (2)补画图中箭头,使该图能完整表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                                         

(4)从图中的过程可以看出:从________到形成各种________,又到________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由于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所以指向它的箭头只有一个,这是判断的关键。根据图示可知A是岩浆岩,此岩石由岩浆转化而来,B为沉积岩,C为变质岩;③为冷却凝固作用,①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②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另外从变质岩到B是①(外力作用);从A变质岩为②(变质作用)。

【答案】 (1)岩浆沉积

(2)提示:从变质岩到B,从A变质岩

(3)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成岩)    变质作用      冷却凝固作用      高温熔化

(4)     岩浆        岩石        岩浆

17、下图是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该地地形是________。
(2)该地地质构造在形成时受到________力作用,其方向是________向。
(3)甲地地质构造是________;乙地地质构造是________。
(4)根据该地地层的形态和组合关系,说明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充)若图中所示地区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则油井应打在甲、乙两地中的________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充)若要在图中所示地区寻找地下水资源,则水井应打在甲、乙两地中的________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平原
(2)挤压;南北
(3)背斜;向斜
(4)岩层受到挤压力形成褶皱后,曾经遭到侵蚀,以后地面下沉,接受外力沉积,形成沉积物。
(5)甲地;从受力看,隧道应选在背斜处,其顶部不易塌陷。从地下水流动看,选择背斜有利于排水。
(补充)(6)甲;甲地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补充)(7)乙;向斜盆地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链接: 学地理之震撼中国地形盆地篇
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714177-1-1.html

必修一(自然地理)复习思维导图(按考点归纳)_启迪慧想.  

2014志鸿优化分章节课时作业12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启迪慧想...

《2015年高考总复习:【地理-图示考点巧识记】(33核心考点精度解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专题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