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9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试卷地理(二)【解析】

(2019-05-23 08:50:28)
标签:

校园

大连

启迪慧想

陕西

石油资源

分类: 教改鸡精(地理教育教学研究)

绝密启用前

【最后十套】2019届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

理(二)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

本卷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人口净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与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1995年2016年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移率变化。据此完成1~2题。

2019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试卷地理(二)【解析】

12004年以来,该地区(   

A.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下降 B.人口老龄化进程变慢

C.出现大量失业人口 D.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

22013年以来,该地区人口净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A.大量技术人才外流 B.产业升级与转移

C.本地人口大量外迁 D.生态环境恶化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回答3~4题。




2019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试卷地理(二)【解析】

3图中(   

A.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

D.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4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有(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M国示意图,完成5~6题。




2019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试卷地理(二)【解析】

5.下列关于图中洋流N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一部分

B.使流经海域的等温线向北凸出

C.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D.有利于海洋渔场的形成

6.近年来,为发展农业生产,M国兴修水利,拦坝蓄水,建设农田排灌系统。该国(   

A.地势起伏较大,适宜农业生产

B.沿海地势较低,农田易积水,需要排涝

C.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D.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蛇曲。一般蛇曲都形成在平原上。“嵌入式蛇曲”是嵌入到了地下的岩石里。下图为山西省永和县黄河蛇曲,属于壮观的“嵌入式蛇曲”景观,但黄河下游地区无蛇曲现象。读图,完成7~9题。




2019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试卷地理(二)【解析】

7.与蛇曲相比,永和嵌入式蛇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坡度大 B.地壳抬升

C.河流速度快 D.降水稀少

8.该河段春季形成“春汛”的主要原因是(   

A.积雪融化补给 B.上游凌汛融水

C.冰川融水补给 D.大气降水补给

9.黄河下游无蛇曲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平坦开阔 B.泥沙淤积严重

C.地壳下降运动 D.植被覆盖率高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0~11题。




2019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试卷地理(二)【解析】

10.甲地的气候特征是(   

A.靠近湖泊,气候湿润 B.多地形雨,降水量大

C.山口处,多大风天气 D.四季严寒,冰天雪地

11.一列由甲地开往丙地方向的火车经过丁地时,车上旅客看到乙湖面太阳反射光映入眼帘,此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A530左右 B830左右 C1030左右 D1730左右

 

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6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件下经变质而形成的。早期主要是人工在河床上采集翡翠石料(也称水石),現在则使用大型机械采集。80%以上的翡翠原料出ロ中国并被加工、销售。最近,A国政府提出将翡翠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下图为“A国翡翠主产区及周围地区示意图。




2019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试卷地理(二)【解析】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乌龙河上游“水石”的形成过程。(8分)

 

 

2)判断早期人工在河床上采集翡翠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成因。(8分)

 

 

3)有人反对使用大型机械采集“水石”,A国提出将翡翠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原因。(8分)

 

 

 

3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下面两幅图分别示意某区域水系分布及该区域K地降水量月份分配。




2019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试卷地理(二)【解析】

材料二  下表为R河径流量季节分配表。




2019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试卷地理(二)【解析】

1)根据材料一,简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6分)

 

 

2)图甲中R河西岸沼泽广布,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其成因。(8分)

 

 

3)R河是流经国水量最大的河流,是世界第五长河,但其航运价值很低。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出该河最主要的补给形式,并从河流水文特征角度分析其航运价值较低的原因。(8分)

 

 

 

请考生在第4344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2009年9月,“格萨尔史诗传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是史诗《格萨(斯)尔》流传千年万里的源头。文化资源与地理空间要素关系十分密切。下图为果洛文化资源与水源缓冲距离统计图(注:离水源由近及远每隔1里作为一个缓冲区)。




2019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试卷地理(二)【解析】

据图概括果洛地区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10分)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我国红壤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红壤区现有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下图示意坡度与土壤冲刷量的关系。




2019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试卷地理(二)【解析】

说出Ⅱ坡度范围内最易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自然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10分)

 

 

【最后十套】2019届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

地 理(二) 【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人口净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与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1995年-2016年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移率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2004年以来,该地区( )

A.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下降 B.人口老龄化进程变慢

C.出现大量失业人口 D.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

2.2013年以来,该地区人口净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大量技术人才外流 B.产业升级与转移

C.本地人口大量外迁 D.生态环境恶化

【解析】第1题,2004年以来,该地区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到2007年后开始负增长,人口净迁移率较大一直都是迁入为主,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劳动力短缺,A、C错误。因为大量的青壮劳动力迁入,人口老龄化得到缓解,B正确。在2015年至2016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提升,D说法错误。第2题,该地区2013年以来,该地区人口净迁移率下降但仍然以人口迁入为主。A、C是人口大量外迁,A、C错误;生态环境恶化会导致人口大量外迁,D错误;产业升级与转移会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或升级,劳动力需求减少,但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仍然需要大量劳动力迁入,因此B正确。

【答案】1.B 2.B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 )

A.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

D.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4.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有(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解析】第3题,读图,根据图中曲线分析,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大多低于美国,A错。美国后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B错。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C对。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D错。第4题,2030年与2000年相比,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减少,第三产业比重增加,A错。美国--城市环境质量好转,B错。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C对。中国--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比重迅速增加,D错。

【答案】3.C 4.C

读M国示意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图中洋流N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一部分

B.使流经海域的等温线向北凸出

C.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D.有利于海洋渔场的形成

6.近年来,为发展农业生产,M国兴修水利,拦坝蓄水,建设农田排灌系统。该国( )

A.地势起伏较大,适宜农业生产

B.沿海地势较低,农田易积水,需要排涝

C.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D.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

【解析】第5题,图示位于非洲西北部、图中洋流N是加那利寒流,属于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一部分,A错。使流经海域的等温线向南凸出,即向低纬凸出,B错。对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C错。寒流影响,有利于海洋渔场的形成,D对。第6题,近年来,为发展农业生产,M国兴修水利,拦坝蓄水,建设农田排灌系统。主要因为该国沿海地势较低,农田易积水,需要排涝,B对。地势起伏较大,不适宜农业生产,A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少雨,冬季多雨,C错。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部受西风带影响时间短,南少北多,D错。

【答案】5.D 6.B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蛇曲。一般蛇曲都形成在平原上。“嵌入式蛇曲”是嵌入到了地下的岩石里。下图为山西省永和县黄河蛇曲,属于壮观的“嵌入式蛇曲”景观,但黄河下游地区无蛇曲现象。读图,完成7~9题。

7.与蛇曲相比,永和嵌入式蛇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坡度大 B.地壳抬升

C.河流速度快 D.降水稀少

8.该河段春季形成“春汛”的主要原因是( )

A.积雪融化补给 B.上游凌汛融水

C.冰川融水补给 D.大气降水补给

9.黄河下游无蛇曲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平坦开阔 B.泥沙淤积严重

C.地壳下降运动 D.植被覆盖率高

【解析】第7题,蛇曲易形成于平原中,嵌入式蛇曲是蛇曲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而形成,选项B正确。第8题,黄河上游段春季有凌汛现象,其融水流到该河段,使河流径流量增大,选项B正确。第9题,黄河下游地区泥沙淤积严重,受河流侵蚀影响,应形成一定规模的蛇曲,但由于黄河下游地区地壳下降运动,河流的堆积作用与下沉作用相当,侵蚀作用不明显,故没有形成蛇曲。选项C正确。

【答案】7.B 8.B 9.C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0~11题。

10.甲地的气候特征是( )

A.靠近湖泊,气候湿润 B.多地形雨,降水量大

C.山口处,多大风天气 D.四季严寒,冰天雪地

11.一列由甲地开往丙地方向的火车经过丁地时,车上旅客看到乙湖面太阳反射光映入眼帘,此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

A.5:30左右 B.8:30左右 C.10:30左右 D.17:30左右

【解析】第10题,该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降水量较小,气候干燥,冬冷夏热,终年少雨;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山口处,受狭管效应的影响,多大风天气。第11题,乙湖泊在行驶火车的右侧,旅客在丁处看到乙湖泊对面的太阳反射光,即太阳在乙湖泊的东北方向,说明日出不久,当地位于东五区,时间应在6:00之前不久,此时的北京时间应为9:00之前不久。

【答案】10.C 11.B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6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件下经变质而形成的。早期主要是人工在河床上采集翡翠石料(也称水石),现在则使用大型机械采集。80%以上的翡翠原料出ロ中国并被加工、销售。最近,A国政府提出将翡翠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下图为“A国翡翠主产区及周围地区示意图。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乌龙河上游“水石”的形成过程。(8分)

(2)判断早期人工在河床上采集翡翠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成因。(8分)

(3)有人反对使用大型机械采集“水石”,A国提出将翡翠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原因。(8分)

【解析】(1)由材料信息,“水石”首先因地壳活动,岩浆侵入到地壳上部形成岩浆岩,其次在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最后在流水等外力作用下,经过侵蚀、搬运、沉积最终成为河流下游河床上的“水石”。

(2)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该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6-9月是雨季,河水流量大,易搬运,大量玉矿碎块堆积在河床上;10月至次年的4月是旱季,水位低,玉石显露,便于采石。

(3)使用大型机械采集“水石”有利于提高采集速度,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水石”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大型机械采集会加快资源的枯竭速度,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机械采集会使河床及两岸山体受到破坏,缺少植被保护,滑坡、泥石流多发。大型机械采集还可能导致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破坏生态环境。正是因此,有人反对使用大型机械采集“水石”。将翡翠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也就是对“水石”加工,这样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延长产业链,增加“水石”的附加值,増加收入。

【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后经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再经地壳运动,地壳抬升露出地表;最后受流水等外力作用下,经过侵蚀、搬运、沉积在河床而形成。

(2)季节:旱季(10月至次年的4月)。成因:图示区域(A国)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季降水集中,水量大不利于开采;旱季,河流水量小,河床裸露,易于开采。

(3)“水石”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使用大型机械采集会加快资源枯竭速度;机械采集会使河床及两岸山体受到破坏,滑坡、泥石流多发;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破坏生态环境;加工“水石”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延长产业链,增加“水石”的附加值,增加收入。

3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下面两幅图分别示意某区域水系分布及该区域K地降水量月份分配。

材料二 下表为R河径流量季节分配表。

(1)根据材料一,简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6分)

(2)图甲中R河西岸沼泽广布,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其成因。(8分)

(3)R河是流经国水量最大的河流,是世界第五长河,但其航运价值很低。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出该河最主要的补给形式,并从河流水文特征角度分析其航运价值较低的原因。(8分)

【解析】(1)根据经纬度,该区域位于俄罗斯的叶尼塞河流域,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R河干流以东以高原为主,以西为平原。结合图例和等高线,地势东高西低,多沼泽分布。

(2)图甲中R河西岸沼泽广布,从气候角度分析,主要是从气温、降水、冻土、结冰期等方面分析。该地所处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气温低于0℃的时间长,地下冻土广布,地表积水不利下渗。气温低,R河结冰期长,且自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多凌汛现象发生,造成R河沿岸地区河水常泛滥,从而形成大面积沼泽。

(3)R河流域位于亚寒带针叶林区,年降水量少,主要补给形式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流域内航运价值低,原因是所处纬度较高,气温低,结冰期长,通航时间短。R河自低纬度地区流向高纬度地区,有凌汛现象,不利于航行。河水水量季节变化大,通航能力不稳定。沿线地区经济落后,运输需求量小。

【答案】(1)该区域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R河干流以东以高原为主,以西为平原;地势东高西低;多沼泽分布。

(2)所处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或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气温低于0℃的时间长,地下冻土广布,不利下渗;气温低,R河结冰期长,且自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多凌汛现象发生,造成R河沿岸地区河水常泛滥,从而形成大面积沼泽。

(3)补给形式: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原因:所处纬度较高,气温低,结冰期长;R河自低纬度地区流向高纬度地区,有凌汛现象,不利于航行;河水水量季节变化大,通航能力不稳定。沿线地区经济落后,运输需求量小。

请考生在第43、44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2009年9月,“格萨尔史诗传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是史诗《格萨(斯)尔》流传千年万里的源头。文化资源与地理空间要素关系十分密切。下图为果洛文化资源与水源缓冲距离统计图(注:离水源由近及远每隔1里作为一个缓冲区)。

据图概括果洛地区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10分)

【答案】特征:都在距离水源12公里范围内(2分);随着与水源的距离增大,3类文化资源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2分);A、B类文化资源峰值出现在与水源1-2公里范围内,C类峰值出现在与水源2-3公里范围内(2分)。原因:水源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自然条件,人类活动频繁区更易出现文化资源富集,故多靠近水源;水是格萨尔文化中自然崇拜的重要元素;人类生存依赖水源,但是距离太近易受水患灾害威胁,距离太远则取水不便。(答对2点得4分)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我国红壤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红壤区现有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下图示意坡度与土壤冲刷量的关系。

说出Ⅱ坡度范围内最易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自然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10分)

【解析】据材料可知,红壤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红壤地区跨越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坡度较大,该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地区,人类活动集中,植被破坏,容易形成水土流失。从图中可以看出,18°到24°的地区,流水冲刷严重,需要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牧,作为林木业用地,适宜种植经济林木。

【答案】问题: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南方红壤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坡度较大,该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地区,人类活动集中,植被破坏,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利用方式:需要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牧,作为林木业用地,适宜种植经济林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