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解析
高清word地图重绘
第Ⅰ卷(选择题
共140分)
图1是2010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图中色调白浅云层、被卷到控制的沙尘和陆地表面。读图1,完成1-3题。

1.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
A.副极地低压带
B.西风带
C.副热带高压带
D.东北信风带
解析:我国沙尘暴多发区常见于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即位于我国35°N以北,因此为西风带。
2.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
A.反气旋、冷锋
B.反气旋、暖锋
C.气旋、冷锋
D.气旋、暖锋
解析:根据图中的影像可以看出来,是一个逆时针旋转有上升影像,可以判断是气旋活动,加上沙尘暴是冷锋活动的结果,而选C。
3.影像中部显示的是该沙尘暴的
A.中心区,沙尘扬升
B.边缘区,沙尘扩散
C.中心区,沙尘沉降
D.边缘区,沙尘沉降
解析:根据图中的影像可以看出沙尘由陆地逐渐上升到空中,故选A。
图2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读图2,完成4~5题。

4.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
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
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
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
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出量年份逐一对应
解析:从坐标图像可以看出1950~1960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不同步,排除A;1985年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同,排除B;1950~1960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出量年份不是一一对应,排除D;所以通过综合判断而选C。
5.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出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
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
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
C.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D.水资源总量呈流动式下降
解析:通过图像可以明显看出1984年以后输沙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因为河流的含沙量变化与植被有关,故选B。
巴西的柑橘产量位居于世界前列。巴西柑橘果酱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S洲。该州面积不大,拥有大型港口。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完成6~8题。
6.一般而言,影响柑橘果酱生产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原料地
B.消费市场
C.劳动力价格
D.交通运输
解析:果酱的生产是以柑橘为原来,农产品的加工为了保持柑橘的新鲜,应该布局在原料产地,而选A。
7.巴西柑橘果酱生产集中在S州的主要原因是
A.接近原料产地
B.接近消费市场
C.利用廉价劳动
D.方便产品运输
解析:根据材料,果酱集中在S洲的原因与大型港口的建设和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有关,故选D。
8.据材料推测,20世纪80年代初期,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问题出现在
A.原料生产环节
B.加工环节
C.运输环节
D.销售环节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故选C。
据报道,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在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完成9~11题。
9.当日,科考队员在黄河站看出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
A.10时
B.
13时
C.16时
D. 19时
10. 当日,日落于黄河站的
A.
东方
B.西方
C.
南方
D.北方
11.据此推算,黄河站此次极夜开始的时间约在前一年的
A.
9月21~30日
B.10月1日~10日
C.
10月11~20日
D.10月21~30日
解析:根据材料“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在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说明由黄河站由极夜转为有昼夜交替现象,即昼由0小时逐渐增加,根据材料“首个日出”,说明是太阳刚好升起,就得落下,应该为当地地方时的12:00,黄河站与北京时间的经度相差约为108°,时间差约为7小时12分,即北京时间约为19:12,故选9题应该选D;而太阳刚好升起,就马上落下,当地时间为12:00,此时太阳正好位于黄河站的正南方,故10题选C;根据太阳回归运动黄河站刚好出现昼(即极夜现象结束)的日期是3月9日,离春分日有12天。根据对称原理,也就是说到了秋分日12天以后黄河站刚进入极夜现象,日期为10月2日以后。故11选题选B。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注意事项:
本卷共4页,4大题,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个题。
图4中的三幅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12分)
解析:主要从自然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去分析,即:
地形:有开阔的谷地(由河谷的等高线分布比较稀判断)。
气候:热量满足发展一年一熟的耕作农业(中温带);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四个季节的降水量都在50-90㎜之间)。
水源:(图中有多条河流)有河流灌溉系统;
谷地边缘:因灌溉条件较差,可以发展畜牧业或农牧业。
(2)指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农业生产的影响。(24分)
解析:充分利用图表资料,结合所说知识可以归纳如下:
降水:冬春季节的降水(雪)量高出多年平均值;
气温:(总趋势)从多年平均状况看,春季持续增温;(从2010年看)2010年则表现为4月底以前气温持续低于0°C;4月末到5月初气温快速上升到0°C以上。
主要影响:(1-3月气温低于0°C)春耕期间气温偏低,播种期推后;(冬春降水量比往年偏多)冬春积雪量超过多年平均值,并在短时间内融化,易形成融雪性洪水灾害。
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止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