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启迪慧想
启迪慧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206,617
  • 关注人气:10,4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年高考地理热点:西南五省市干旱原因及应对措施

(2010-04-19 09:51:52)
标签:

环保

天气

旱灾

大旱

高考地理

西南地区

高考热点文综

分类: 热点文综(时事文综高考信息)

2010年高考地理热点:聚焦西南五省市干旱问题原因及应当措施
   背景材料: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旱灾。其中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十分严重。2010年高考文综热点之5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

  请用地理知识具体解释一下西南地区干旱产生原因和详细应对措施

   一.原因

   1. 四川方面:当前气候变暖是大背景,在此前提下,比较容易产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而四川处于我国东亚季风、南亚季风、高原季风等多种季风环流影响的交叉过度地带,受多种季风影响,气候复杂。

  四川干旱的原因有:

  一是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影响。我省和西南其他省份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季积雪偏少,高原热力条件好,导致印缅低槽弱,南亚季风弱,输送到我国西南地区上空的水汽不充沛,加之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偏东偏北,造成我省及西南地区出现干旱。

  二是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此影响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相反之下,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常出现晴好少雨天气。

  三是冷空气时机没有掌握好。虽然今冬有数次冷空气影响我国,但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开始偏东移动,直接从我省的边缘“溜”了过去。加上秦岭的关系,如果冷空气不够“强势”,翻不过那座山,依然无法对盆地造成影响。即使有时候冷空气进入盆地,与暖空气形成了降雨的第一个条件:对流天气。但形成降雨的第二个条件“水汽”如果不丰富,依然无法形成较好的降水。

   2. 西南五省现在已经发生干旱,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因为带有降雨的云层,在几个月内很少经过这里,就形成了干旱,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国家用大型直升飞机,调运鼓风机吹动强降雨雪云层,到干旱地区抗旱救灾,我通过细心研究和发现,造成灾害的强降雨雪是绝对可以改变控制的。抗旱保全苗也是可行的。

    一.冷暖空气很难交汇、气温偏高——

    降水持续偏少、水汽蒸发量大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郑江平介绍说,西南气象干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持续时间长。2009年9月中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已持续5个月。在这次干旱中,云南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84天,贵州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50天,均达到历史同期最多;广西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32天,为历史第二多;四川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25天,为历史第七多。

影响范围广、程度重。长期温高雨少,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2010年1月,云南省达到重旱以上级别气象干旱的县数百分比一度达到85%,3月,贵州省重旱县数百分比也达到了81%。

    灾害影响重。西南部分地区严重气象干旱已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干旱导致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部分地区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甘蔗明显减产,冬小麦的减产趋势已成定局。土壤缺墒以及江河塘库蓄水不足,对春播以及作物后期生长影响较大。

    哪些因素导致西南气象干旱如此严重?气象专家分析认为,去年秋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上空的气压场持续偏强,其南侧的印缅槽活动长时间明显偏弱,使得形成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印度洋暖湿水汽输送特别弱。同时,北方冷空气活动路径偏东,很难渗透到云贵高原腹地。这就导致我国西南地区冷暖空气很难交汇,降水持续偏少。2009年9月以来,云南等西南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偏早,再加上秋季后气温又长期偏高,水汽蒸发量大,造成气象干旱持续发展。

    二.气候预测水平还很有限——

    难以准确预测长时间的干旱、洪涝

    气候预测是气象部门的业务之一。对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干旱,气象部门有可能提前较长时间作出预测,使社会各界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吗?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工程师任福民坦率地表示,“受制于科技的发展水平,我们对持续时间这么长的这次干旱,没能作出准确预测。”

    人们对气象部门每天发布的天气预报比较熟悉。实际上,我国气象部门从1958年就开始了一年以内的短期气候预测的业务工作。

    任福民认为,气候预测比天气预报的难度更大。天气变化取决于大气的运动,大气的上游出现一些什么样的天气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下游就会发生相应的天气。这就类似于河流上下游的污染问题,上游被污染了,下游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会发生污染,比较容易作出预计。

    “气候问题不一样,预测的时间比较长,影响气候的原因,我们在现有的大气状况中是找不到的,或者说信号非常弱。”任福民说,作气候预测需要找大气以外的信号,比如说冰雪状况,甚至要到地球以外寻找相关信号,比如说太阳活动。虽然国内外从事气候方面的学者都在积极研究,但目前对这些信号之间关系的认识还很有限。

    目前,气候预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以数学物理为基础的气候预测数值模式(简称气候模式)预测。它是用大型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求解,模拟气候系统演变,得出预测结论。气候模式预测是现代气候预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另一种是统计方法,即找到某些现象之间的联系,总结规律,作出预测。

    我国气候预测采用的是气候模式和统计方法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任福民说,我国气候预测模式2005年投入业务运行,预报手段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目前,发达国家有这项技术的不超过10个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是第一个。

   “然而,当前气候预测水平还很有限,离公众的期望还有差距。”任福民说,气候预测的要素一般是与常年同期相比,降水偏多还是偏少,气温偏高还是偏低。但对西南地区干旱这种极端的气象灾害,对长时间的干旱、洪涝,难以准确预测。

   对1998年长江全流域洪水,气象部门当年4月份就做出了准确预测。但这样成功的范例并不多见。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于新文说,“气候预测确实是巨大的挑战,气象部门一直在努力。由于准确性还不高,气候预测一般情况下不会像天气预报一样向社会公布,只作为有关领导和部门决策的参考。”

    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在我国降雨量最为丰富的西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旱魃肆虐。农田龟裂、塘坝干涸、河溪断流……

    3月23日,来自国家防总的统计数据显示,因干旱造成饮水困难的人数已达2271万,其中旱情最严重的云、贵、川、桂、渝五省份达1805万人;我国耕地受旱面积1.14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8796万亩(重旱2798万亩,干枯1381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612万亩。其中西南五省份耕地受旱面积达9654万亩,占85%。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表示,这次西南旱灾,“是有气象资料以来,西南地区遭遇的最严重干旱。干旱的原因是降水少、气温高,两重原因共同作用。旱灾呈现持续时间长、干旱面积大、影响程度重的特点。”

    “真正的干旱从去年八九月份就已经开始了。云南全省平均有80多天、最长的有170多天持续干旱少雨,是这次干旱的重灾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主任张培群告诉《瞭望》新闻周刊。

据专家介绍,这次干旱持续了近200天,时间非常长,历史上超过200天的干旱非常少。“现在来看,就是1998年秋冬至1999年春季在北方冬麦区大范围出现的干旱过程有210多天,这是历史上最长的。当然,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大旱也有较长的接近200天的持续干旱,但如果单从范围来讲,前面提到的两次影响范围可能更大。”

     据统计,自然灾害中的70%是气象灾害,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2%~3%。而我国是世界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十分严重。

    在任福民看来,“从所有的气象灾害统计来看,干旱在我们国家的气象灾害中损失是最重的。每年干旱的损失往往大于洪涝灾害的损失。”

    三.大气环流是“元凶”2010年高考文综热点之5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

    张培群认为,“复杂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异常”造成了我国西南地区持续干旱。

    他向本刊记者解释说,西南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的。但去年以来降水很少,这是因为印(度)-缅(甸)槽活动很弱,对水汽输送不利;另外,从去年秋冬季开始,青藏高原上的大气环流开始出现明显异常,高原地区形成顽强的冷高压气团,气压场偏强,挡住了从印度洋和孟加拉湾过来的暖湿气流,而北方的冷空气不易到达西南地区云贵高原腹地,冷暖气流难以交汇形成降水,所以降水偏少,导致干旱比往年严重得多。

    在张培群看来,造成西南地区旱情的直接原因还有雨季期间的水分亏缺。他以云南为例解释说,云南每年大致可以分为旱、湿两季,从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4月,因为青藏高原冷高气压盘踞,都会导致降水减少,这几个月被称作云南的干季。湿季是每年的5月到10月,这期间的雨水很多,而去年8月份后降水就逐渐停了,相当于雨季提前结束了,之后的九、十月份,云南的温度又比常年偏高,降水量一直偏少(跟历史同期比较,云南、贵州都是历史最少的)。而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许多水库主要靠雨季降雨蓄水,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水库就很难再补上水。

    中国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云南、贵州一带从2000年初到现在,一直处在降水偏少、温度偏高的大气候背景下,最近这几年也不同程度出现一定的旱情。而干旱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点:一是降水持续偏少,二是气温偏高。气象部门统计显示,去年9月以来,云南、贵州大部及广西、四川、重庆的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多年同期总体偏少五成以上,一些地区偏少七至九成(云南、贵州平均降水量分别只有173毫米和175毫米),从去年9月至今,西南地区降水量是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的。到今年3月中旬,云南全省库塘蓄水仅为46亿立方米,比上一年同期偏少近18亿立方米。而云南整个冬季以来的平均气温,达到了自195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雨季降水少、存水少,温度高,必然造成蒸发量大,土壤失墒严重,加之今年干季缺水明显,直接导致了这次严重旱灾。”张培群分析说。

   四.“天灾”还是“人祸”

    对西南干旱的成因存在各种猜测、说法,有人说这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气候,是“人祸”导致严重“天灾”;有人说这是密集的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加剧了旱情……一时众说纷纭。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专家给出了一个几近相同的答案:今年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特大旱灾是气候变化造成的,是大自然的自身调整而非“人祸”所致。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度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爱丁堡公爵保护奖”获得者陈宜瑜告诉本刊记者,西南地区发生的旱情是正常的、是周期性的自然灾害,“水灾、旱灾的发生都是正常的,因为地球总是在变的。气候异常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但区域的环境和整个大环境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相关的,像美国雪灾、欧洲雪灾都非常厉害。今年是整个全球气候异常,很突出,中国的旱灾也是全球气候异常表现的一部分。”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研究员也认为,西南旱灾是大自然的调整过程,只是人类的活动加剧了这一调整的难度,人为的干预越来越大。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地理学家和环境学家孙鸿烈院士向本刊记者表示,他更倾向于西南旱灾是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是气候变化的判断。“西南旱灾是大气环流问题,不是环境、生态问题。当然,干旱之后,肯定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很多证据表明,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农业、水资源等已产生可识别的影响。比如我国2008年初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直接原因不一定是气候变化引起的,但也没有证据证明这种极端气候事件与气候变化无关。气候变化可能会加重这种非常态变化,会引起更多更严重的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对本刊记者说。

    针对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发生的说法,张培群解释说,气候变暖是气候的长期变化,而西南旱情是一个相对时间尺度较短的事件。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异常的可能性会有所增加,但是二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气象专家指出,气候变化通常是由两方面形成的:一方面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这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已有明确阐述;另一方面,气候系统本身的自然变化也会导致气候变化。

    五.脆弱的水利设施

    陈宜瑜表示,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人力所不能阻止的,但防灾减灾是可以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提高自身的抗灾害能力,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是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

长期从事自然资源和环境研究的孙鸿烈告诉本刊记者,西南地区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比如云南,在全国水资源总量排名第三),但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利设施脆弱;另外,云南、贵州部分地区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的状况。

    数字显示,有着丰沛水资源的云南省,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贵州省已建成的17893处蓄水工程中,中型水库仅34座,99.9%都是小型水库,总蓄水量不到20亿立方米。国家防总负责人称,目前西南地区抗旱水源日趋紧张,生活、生产用水矛盾更突出。“如果云南省干旱持续到5月中旬,现有蓄水将基本用完,局部地方将面临无水可用的极端状况。”

   “中国人均水资源实际上只有全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而且地区分布又很不均衡,可以说,中国水资源非常紧缺,但很多人并没有建立起节水意识。”孙鸿烈认为,这次旱灾再一次为国人敲响了警钟。

    他同时指出,这样严重的旱情,肯定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但是“西南地区的原始生态状况很好,一旦进入雨季,降水增加,加之温度升高,天然植被会很快得到修复,生态环境恢复会很快。”

    孙鸿烈也强调,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认真贯彻因地制宜的方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讲求实效,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瞭望》新闻周刊文)

   二.措施

      首先要说明强降雨雪云层的形成过程,所有降雨雪都是由于海洋和陆地蒸发的水气及大气空间所固有水分形成的。含有大量能形成降雨雪的云层,在热高压气流或冷空气的作用下,运行到一定的地方达到饱和就开始下落,形成降雨雪区域(即便是干旱地区)。所有降雨雪都是因为路过地区的地形地貌及温度、地表湿度而形成降雨雪,如果经过的地区较干燥,就会把云层底部变成水蒸汽托起云层继续随风而动,如果所经过地区尚未饱和或不具备降雨雪条件,其降雨雪云层就会寻找适合降雨雪的地区降雨雪。如果某个地区经常没有途径降雨雪的云层,就会形成干旱。

      掌握了降雨雪的原因,我们要控制强降雨雪就绝对不难。卫星云图告诉我们云层所在后,把握时机用大型直升飞机,调运鼓风机借助自然风向将云层吹到干旱地区,在施以补助措施解决干旱也就不成为问题了。其费用要比抗洪抢险、抗暴风雪救灾,抗旱保全苗节省许多许多。对此调云工程如按我所说的思路去做,出现损失我愿承担一部分费用,也希望一切有识之士能够大力支持。更希望党中央国务院能高度重视,不要以为国际没有先例就忽视这项工程的进展。事实上只要是做一次小规模的试验,用五六架次的飞机进行上中下立体吹动云层,就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使用空军教练飞行还可以一举双得。强降雨的季节即将来临,我们要抓紧试验力争避免大的灾害发生。

    去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一直为干暖空气控制,温度异常偏高,影响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南支槽活动较弱,北方冷空气主要从偏东路径南下,很少能渗透到云南高原腹地,导致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偏少,云南地区发生秋冬连旱。”肖子牛表示,“而这些与去年6月赤道中太平洋形成的厄尔尼诺事件有一定的关系,在厄尔尼诺的影响下,南海、中南半岛到西印度洋的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不利于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以及云南地区的暖湿气团活动,导致降水偏少。”

    导致西南五省市干旱的人为因素

  大旱之时,救急当然是首先要做的。但从长远治本来看,我认为还要重新检点我们对西部的认识,那里是生态脆弱地区,能不能像目前一些地区那样盲目大开发?

  西南大旱,上至国家总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为此着急。我想到的是,天灾如同人体的重大疾病,疾病往往不是一天两天得上的,一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

  大力开发西部,曾是各级政府呼吁和努力做的事。西部的矿产在挖掘,西部的河流在开发,西部的原生态林变成了桉树林、橡胶林,西部的荒原变成了城镇。让西部的人民也富裕起来,无可厚非。但是西部生态的脆弱,西部物种的珍惜,以往西部人与自然是如果相处的?在挖掘时,开发时,种植时,建设时,我们认真地研究过西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吗?

  西南大旱原因当然还有待全面去分析,不过,从已透露的信息看,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人祸的蛛丝马迹,在抗旱的同时,这些因素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此外,桉树还是“霸王树”,它生长了,其他物种会慢慢地退缩,最后造成桉树林都是地表光秃秃的,生态遭受颠覆性的破坏。根据有关有资料,云南橡胶林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上世纪80年代后,有雾日减少了30天,现在更减少了60天,说明当地湿润度下降,区域性气候出现变化。而现在,云南橡胶林面积达300万亩,桉树林的规划面积更达到3000万亩,如此庞大的生态系统改造是不是造成大旱的一个诱因?

  此外,这些年,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密集上马,一座水电站,就会对河流的流域生态带来重大改变,金沙江上游现在有“一库八级”电站在修建中和将要修建,上游对江水的蓄积,不仅让下游的河道干枯,也会使地下水位降低。而西南水电开发的总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几十个三峡大坝的水平,如此巨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将造成怎样的生态影响,它是否也是大旱的一个原因?

  其实,且不说水电站对生态的改变,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已明显成为旱情加剧的一大原因,最近贵州大旱就暴露出这样的一个案例:2009年上半年,水城县已建成投入使用的电站有雾龙河电站和加克电站。正在加紧施工的有顺场电站、何家寨电站、金狮子电站、乌图河二级电站、猴场电站等6个电站。水资源成了电站老板和产权人控制的砝码。农民灌溉用水必须看水电站老板的脸色。水电站的快速建成,加剧了当地民众与水电站产权人的水源争夺。

  再有就是江河的污染。我曾到这次大旱的重灾区珠江上游采访,那里的江水简直就是黑色的,当地居民从河水中捞起淤泥晒干后可当煤炭用,称为“河煤”。这次大旱之时有记者驱车在贵州沿途采访,发现由于采煤业污染,当地许多河流放眼望去,绵延数十公里的水面上一片“漆黑”。一些当地“职业捞煤”队的农民,挥舞着长长的水瓢,将河中的淤泥捞起,等到风干了,这是可以卖钱贴补家用的。大旱之中,一滴水都弥足珍贵,可与此同时,大片大片水源因为污染无法饮用,这难道不值得警醒吗?

  大旱之时,救急当然是首先要做的。但从长远治本来看,我认为还要重新检点我们对西部的认识,那里是生态脆弱地区,能不能像目前一些地区那样盲目大开发?种树、断河、污染再继续下去,明天和后天还会怎么样呢?(汪永晨环保志愿者)

  高考模拟

1.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高考文综热点之5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参考答案】
(1)②区。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2.目前我国石漠化正在以每年2 500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大,其治理难度甚至超过沙漠化,并日益成为制约西南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顽疾。据遥感资料,贵州喀斯特地区目前石漠化面积已达5万平方公里,在1975年 ~ 1998年间平均每年扩大1800平方公里。广西石漠化面积已达4.7万平方公里,加上云南省,我国平均每年石漠化的面积约为2500平方公里,这个数字并不比沙漠化的扩张速度慢。
     读某区域石漠化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人口环境容量统计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高考文综热点之5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

(1)判断图中曲线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从统计曲线的相关角度,分析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3)试分析曲线②先升后降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石漠化面积  人口环境容量  生物多样性  (2)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3)上升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增多。

3.2010年西南地区持续干旱,旱情不断加重,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83%。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是2010年发生于中国西南五省市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一些地方的干旱天气可追溯至2009年7月。3月旱灾蔓延至广东、湖南等地以及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截至3月30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万亩;有2425万人、1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读下图和资料,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回答:2010年高考文综热点之5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
(1)2010年西南地区的旱灾发生的省区主要是                                              
(2)此次旱灾严重,试分析此次旱灾的成因?
(3)旱灾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4)此次旱灾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我们应怎么做才能在以后避免或减少类似的灾情?

参考答案:(1)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

(2)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只是极端气候事件多发;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西南地区为季风区,冬春季节为旱季,降雨少;气温较往年偏高,蒸发旺盛;地形崎岖,地表起伏大,地表水存留时间短;多为石灰岩分布区,容易渗水,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储藏条件差。
社会经济原因:水利设施缺乏、老化和损坏严重;人们习惯靠天吃水,缺乏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

(3)农业受灾面积广,农作物歉收、减产、绝收严重;春耕困难;电力紧张;农作物价格(粮茶菜花)上涨;人畜饮水困难。

(4)开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开渠引水或修建输水管线;人工增雨;加强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治理水污染,污水资源化。
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效率。
生态环保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

北京市海淀区2010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文综) 自2009年秋季至今,我国西南地区遭遇旱灾,局部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严重旱灾。据图3回答4、5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特旱地区分布在云、贵、川三省
   B.该区域旱情严重程度由南向北递减
   C.此次旱灾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的伏旱
   D.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是导致旱灾的原因
5.中国气象局对此次旱灾进行了动态监测和预报,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①遥感       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4.D   5.C

6.(广东韶关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 阅读下列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共27分)
 材料一   珠江水系示意图

广东韶关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 材料二  2009年秋季以来,云南省发生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连旱,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3月10日全省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8.8%,干旱区土壤处于严重缺墒状况。目前干旱仍在持续发展,并已经演变为秋、冬、春连旱。据预测,全省大部自3月16日至4月15日间仍将持续气温偏高、降水偏少的趋势。从目前趋势分析,雨季到来以前全省干旱解除的可能性不大,云南极有可能出现秋、冬、春和初夏连旱的局面。截至1月30日,云南全省作物受旱面积1755万亩,有385万人、209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城市供水主水源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城区供水困难,昆明、曲靖、香格里拉等地近日连续发生山火……
 (1)试比较红水河段和珠江河段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异同点。(10分)
 (2)除了干旱外,试列举红水河段和珠江河段的主要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8分)
 (3)据报道,蔗糖、云南特产药材、普洱茶和深圳等地的花市价格上涨。试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3分)
 (4)本次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将对珠三角地区带来怎样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6.共27分
 (1)相同点:气候均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自然植被均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水量均丰富。(3分)
 不同点:红水河段——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土壤相对贫瘠。(4分)
 珠江河段——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土壤肥沃。(3分)
 (2)8分
 红水河段 珠江河段 
主要自然灾害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洪涝、台风等气象灾害 
主要环境问题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 (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严重 
 (3)该地区是我国甘蔗、云南特产药材、普洱茶和花卉的重要生产基地,由于旱情持续,致使这些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市场供不应求,从而导致价格上涨(3分)
(4)河流径流量减少,导致各种供水紧张,航运受影响,珠江口可能出现咸潮;河流径流量减少,水电站发电减少,影响西电东送,从而导致珠三角地区能源紧张(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