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启迪慧想
启迪慧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7,978,434
  • 关注人气:10,4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震和奥运两大热点地理考试模拟题(一)

(2009-01-13 07:42:28)
标签:

奥运

圣火

地质灾害

地形

地质构造

亚欧

分类: 热点文综(时事文综高考信息)

地震和奥运两大热点地理考试模拟题
[奥运模拟试题]近年高考地理热点试题——奥运专题
 一、奥运旅游年
1、下列有关旅游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针对旅游主体的作用而言的
 B.旅游资源使用次数越多,其价值就因消耗而降低
 C.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只与旅游资源的质量有关
 D.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主要是指人文景观而言
2、下列自然风光有一个与其它三个形成原因是不同的,它是:
 A.桂林山水   B.路南石林   C.长江三峡   D.五大连池
 近年来,西部旅游已成假日出游的最大热点,尤其是“成都—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长沙—张家界—凤凰”“昆虫—大理—丽江”“贵阳—桂林”等微地貌旅游热线更是火爆。据此回答第3~4题(双选)。
3、旅游景点的线状组合,可以
 A. 增大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     B. 提高旅游主体的消费水平
 C. 增加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D. 提高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
4、四条旅游热线中,以观赏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主的是
 A. 成都—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线   B. 长沙—张家界—凤凰线
 C. 昆明—大理—丽江线                       D. 贵阳—桂林线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这是唐代诗人王建在游览长江三峡的望夫石时写下的著名诗篇。就此回答5--6题。
5、对望夫石的观赏应注意
 A.置身其中         B.特定位置观赏    C.至高点俯瞰      D.适当距离仰视
6、诗人在游览景观时,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篇,说明他在旅游景观欣赏时
 A.领悟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B.达到了以情观景的境界
 C.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D.充分了解了自然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7、既能满足游客挑战高原缺氧极限,又能满足游客体验沙漠缺水刺激的地方,应选择下图中的  
 

地震和奥运两大热点地理考试模拟题(一)
 “自由行”旅游,彰显个性“自由行”是最为时尚的旅游方式,它综合了组团出游的低花费和自助游的自由、随意性,因此自从面世以来日益受到现代旅游者的青睐。据此回答第8~9题。
8、“自由行”在我国迅速兴起的原因是
 A. 经济收入的差别不断增大       B. 旅游业中介服务机构日渐衰落
 C. 交通的发展及休闲时间增多     D. 新的旅游景点不断增多
9、“丽江自由行”“成都自由行”“西安自由行”等旅游深受旅友追捧的原因是
 A. 旅游资源的集群性好        B. 地区接待能力强
 C. 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大        D. 旅游地的交通位置优越
 10、某旅游团从北京出发,计划乘火车或轮船到有关地区参观游览,主要游览点包括:南京中山陵,庐山,武汉黄鹤楼,苏州拙政园,杭州西湖,广州交易会,最后到香港(从苏州到杭州乘船),请写出一个合理的旅游路线(走近路,不走重复路线):

(1)从北京出发经       到        市游览 ,再经     到       市游览 ;
(2)又经      到      市游览 ,再经      到      市游览 ;
(3)然后经     到杭州游览西湖,再经   到广州市参观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最后经     到香港.
(4)上述景点中,属于自然景观又是全国十大旅游胜地的是
 A,苏州拙政园    B,武汉黄鹤楼    C,庐山    D,杭州西湖
(5)从市场距离角度来看,北京故宫与拉萨布达拉宫相比,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价值更高的是        ,理由是                .
(6) “人文奥运”是2008年奥运主题之一,北京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请你为2008年参加奥运的外国运动员或游客介绍三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名胜古迹: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D  3. AC  4.、CD 5、B  6、B  7、A  8.、C  9、A  
10、 (1)京广线 武汉 黄鹤楼 长江九江庐山    (2)长江南京中山陵 京沪线 苏州 拙政园)(3)京杭大运河 浙赣线京广线广深线     (4)D (5)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接近北京及周围经济发达的旅游消费地,而拉萨及周围地区经济远不如北京及周围地区发达,离东部经济发达的旅游消费地远,故北京故宫开发价值更高  (6)长城  故宫  颐和园
二、奥运火炬传递
(一)选择题
1.2008 年4月1日火炬传递活动开始之是,下列各组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单项选择)
 A.曼谷-马斯喀特-伦敦-堪培拉  B.堪培拉-曼谷-马斯喀特-伦敦
 C.马斯喀特-曼谷-伦敦-堪掊拉  D.曼谷-马斯喀特-堪培拉-伦敦
2.2008 年5月3日火炬返回我国时,下列各组城市中,白昼长度从长到短排列,正确的是     。(单项选择)
 A.达累斯萨拉姆-吉隆坡-首尔-平壤材   B.圣彼得堡-伊斯兰堡-孟买-雅加达
 C.布宜诺斯艾利斯-曼谷-长野-伦敦     D.胡志明市-旧金山-阿拉木图-巴黎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选取了“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火炬传递将于2008年3月31日从北京开始,经过国内外135个城市和地区,8月8日传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会场。回答1~2题。
3.若火炬由南美洲的布宜诺斯艾利斯(34º36'S,58º22'W)出发,出发时北京时间为某日凌晨3时,11小时后传递到非洲的达累斯萨拉姆(6º50'S,39º18'E),火炬到达时当地的区时是
 A.前一日15时    B.当日9时    C.前一日22时    D.当日8时
4.火炬在中国境内传递过程中,将经过“乌鲁木齐—敦煌—银川—西安”四个城市。与上述城市相匹配的景观依次是:①大漠深处的丝路重镇;②民族风情浓郁的西域名城;③城池壮观的历史古都;④渠水环绕的塞外江南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北京奥运会火炬将于2008年3月25日在雅典采集火种,4月1日从北京出发在全球传递,5月传回国内。读下图,完成1~4题

地震和奥运两大热点地理考试模拟题(一)

5.雅典所处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混交林带
6.图中火炬传递的城市数
 A.中纬度比低纬度多            B.北半球比南半球少  
 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            D.南美洲比北美洲少
7.当火炬传递到
  A.①地时,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全年最大   B.③地时,当地黑夜比白昼长 
 C.④地时,当地正值多雨季节               D.⑤地时,当地正值春暖花开季节
8.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时奥运会开幕,此时②地所在时区的区时为
  A.7日4时            B.7日12时        C.8日4时            D.9日12时
 08奥运年,全国人民以各种方式参与奥运,支持奥运。回答9-10题。

地震和奥运两大热点地理考试模拟题(一)9.假如手持奥运火炬登珠穆朗玛峰,在登顶过程中,最有可能导致火炬熄灭的因素是
 A.随高度逐渐降低的温度                   B.随高度逐渐增多的积雪
 C.随高度逐渐降低的气压                   D.随高度逐渐稀薄的空气
10.有关冬季参加体育运动的说法,不宜提倡的是
 A.日出前后运动   B.远离交通主干道  C.河(湖)边慢跑   D.避免浓雾天晨运
(二)综合题
 读“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路线示意图(部分)”,回答问题。(16分)

地震和奥运两大热点地理考试模拟题(一)                      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路线示意图(部分)  资料来源:2007 年4月27日《解放日报》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08 年北京奥运会将举行火炬传递活动,总行程137000千米,历时130天。其中,4月1日至5月3日,圣火将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传递,唤起人类对和平、和谐和团结的珍惜,表达人类对友谊、关爱和尊重的渴望。

 1.奥运火炬从北京向西挺进的路线,是中华民族先辈曾经走过的、象征“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具有历史意义的“               之路”。
 2.火炬传递从亚洲出发,依次途经         等大洲,最后回到亚洲。在火炬传递途中,位于太平洋东岸的城市是       ,位于西半球正值秋季的城市是        地处岛国的城市是                    (填写2个),位于半岛上的城市是       (填写2个),唯一居于内陆国的城市是         ,地跨两大洲的城市是       
 3.在奥运火炬传递的路线中,从达累斯拉姆到马斯喀特沿途,出现的植被类型依次是         、          ,与同纬度非洲大陆西部植被南北更替状况相比,在       高原地区缺失了该纬度带应有的典型植被           
 4.当2008年8月8日晚8点北京奥运会开幕时,世界各地的华侨与我国留学生也将在当地观看实况传播,在上图所列城市中,居住在         的华侨正淋浴着早晨的阳光,而学习、生活在          的我国留学生恰逢正午的钟声敲响。
参考答案

(一)1D 2B 3B 4C 5B 6A 7B 8C  9D  10A
(二)1.丝绸(1分) 2.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答全得1分)  旧金山(1分)面宜诺斯艾利斯(1分)  雅加达、伦敦、长野(任答两个得1分)孟买、马斯喀物、平壤、首尔、曼谷、吉隆坡、胡志明市(任答两个得1分)阿拉木图(1分)伊斯坦布尔(1分)3.热带稀树草原(1分)  热带荒漠(1分)  东非(1分)  热带雨林(1分)4.布宜诺斯艾利斯(1分)  伦敦(1分)
三:综合

 (一 )2008年是世界人民的奥运年。3月24日11时(当地区时)在雅典的赫拉神庙(约37°58′N,23°43′E)举行隆重的奥运圣火取火仪式。
  (1)能正确反映圣火采集仪式开始时的日照图是____________。 

地震和奥运两大热点地理考试模拟题(一)


  (2)中央电视台对圣火采集仪式进行了现场直播。西安观众观看采集仪式开始时的时间为___________,画面中取火盆口平面与地平面的夹角约为________。火盆(野外静置)中的火苗多偏向_____________方向。
  (3)采集仪式开始时,全球地方时为24日的经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
  (4)在图示火炬传递的城市中,与雅典气候类型相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奥运会举办期间北京的气候特征__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17时 37°58′ 东北     (3)135°W向东至180°     (4)旧金山、伊斯坦布尔高温多雨受夏季风影响
 (二)、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读下面材料和图,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地震和奥运两大热点地理考试模拟题(一)

问1.此次圣火来源于_______(国家名),该国是典型的_______   气候,说明形成该种气候的原因。
  问2.珠穆朗玛峰南坡植被表现为__________地带性分布。这一垂直自然带的形成是由于从山麓到山顶的________随着__________的增加而变化。
  问3.通向西藏自治区主要的铁路的名称是什么?修建该铁路需要克服的困难是什么?修建该铁路的意义是什么?该铁路大约有150公里留有通道,其原因是什么?
  问4.西藏地区有哪些丰富的能源类型并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希腊。地中海气候。形成原因是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2.垂直 热量、水分 海拔
  3.青藏铁路。克服高寒、缺氧、冻土的困难。意义是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巩固国防,加快该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各民族的团结等。留有通道的原因是克服冻土和一些动物通道。
  4.有太阳能,原因是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有地热能,原因是地处板快交界地带,地壳活动活跃。有风能,大气环流有关。  

[地震模拟试题]

背景材料: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裂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內地面震动的现象.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分纵波(P)和横波(S),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强裂地震发生时,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的冲击造成的.岩层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和震源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震中.(如图18).
 

地震和奥运两大热点地理考试模拟题(一)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级地震。重庆、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明显震感。据此回答7~9题。地震和奥运两大热点地理考试模拟题(一)1.关于5月12日汶川地震,叙述错误的是
 A.释放的能量约为6级地震的900倍        B.北京高楼居民比底层居民更能感觉震动   
 C.震源较浅是破坏程度大的重要因素       D.与通海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同属一个地震带
2.地震发生过后

A.新加坡正午太阳高度渐高   B.北京昼长逐渐增长
C.南极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   D.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3.关于人类活动与地震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的原因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B.人类活动诱发的地震多为破坏性地震
 C.发生在海底的地震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D.人类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减轻地震的破坏程度
4.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属于(    )
  ①减少人自身的易损性      ②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减少易损性
  ③工程措施减少易损程度    ④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能够“缩小”灾情,主要是因为(    )
 ①有能力建设防灾系统 ②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救援  ③能够把自然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④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地震震级大小取决于
 A.震源深浅      B.释放能量多少    C.破坏程度大小       D.震中距远近
 地震是突发性强、破坏大的自然灾害,研究地震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破坏程度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前提,这也为地震多发地区的防震减灾教育提供必要的依据,据此回答17—18题
7.下列区域地震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土耳其多地震与其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有关; ②日本、我国台湾多地震与其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有关; ③印度尼西亚南侧多地震与其处于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有关;④美国西海岸多地震与其处在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有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下列影响地震结对地面破坏程度的选项中,组合正确的是
 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②震源越深,破坏越大;③震中距越大,破坏越大;④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下列具有关联性的地质灾害是
 A.地震和火山      B.暴雨和泥石流    C.洪涝和台风    D.滑坡和沙尘暴
 下图为“中国部分灾害分布图” ,读图回答10—11题

地震和奥运两大热点地理考试模拟题(一)10.关于图中灾害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灾害1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   B.灾害2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地区
 C.灾害3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    D.灾害4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11.关于图中灾害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因素是形成灾害1的主要原因   B.气候因素是形成灾害3的主要自然因素
 C.地形崎岖是形成灾害5的主要原因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灾害4加剧的主要原因
(二)、综合题
1.读图,回答问题。

地震和奥运两大热点地理考试模拟题(一)(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为主的灾害系统。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图说明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一次地震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主要有: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间接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____(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_________(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5)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增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的防御?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2年1月初,意大利、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日本和美国阿拉斯加等地相继发生了5.4级至7.9级地震.前后共造成至少48人死亡。
    材料二  继埃特纳火山10月27日喷发后,火山附近地 区发生了一系列地震。
    材料三  2003年6月三峡工程下闸蓄水。专家认为三峡水库350亿立方米的蓄水量诱发地震不可避免,但不会诱发灾害性地震,因为三峡大坝建在一个完整的花岗岩岩体上.且按抗7级烈度设防,远远超过其可能发生的基本烈度。
    (1)材料一所示国家都处在世界两条主要地震上,即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日本和美国处于世界上最主要的地震带__________带上,意大利和巴基斯坦处于________带,而印度尼西亚则位于这两条地震带的交界处。
   (2)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世界上地震的三种类型,即构造地震、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构造地震频发地区一般是板块交界的地壳活跃地带,日本地处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板块______________和最大的大洋板块_________之间,意大利处于___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之间。
    (4)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指(  )
    A.5级以下地震    B。3级以上地震   C.5级以上地震    D.3级至5级地震
    (5)地震烈度的大小同__________ 和震中距离远近有直接关系,同时还与________,地质构造和___________有关。
    (6)有关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正确叙述是(    )
    A.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和多个烈度    B.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和多个烈度
    C.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和一个烈度    D.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和一个烈度
参考答案:(一)1D  2B  3D  4C  5A  6B  7D  8C  9B  10A  11C
(二) 1.(1)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繁,震级高;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明显,暴雨集中.   (2)关联性  (3)地震会造成地裂,并引发火灾、海啸和滑坡;由于人员伤亡和医疗设施的破坏,可能会引起疫病蔓延.
 (4)泥石流 、滑坡  (5)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6)做好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2.(1)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     (2)火山地震诱发地震    (3)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  亚欧    (4)C  (5)震级  震源深浅   地面建筑   (6)B

 

3、看图回答下面问题  

地震和奥运两大热点地理考试模拟题(一)

    (1). A地和B地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 2000~4000m    B. 4000~6000m    C. 3000~5000m    D. 4000~6000m
  (2). 请描述当地的地形特征:
  (3). C地拥有迄今为止,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该工程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4). 图(2)是图(1)中EF连线的地层剖面图,该处的地质构造为___________。
  (5).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在B城发生8.0级地震,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震感。引发该地震的原因有哪些?
  (6). 结合当地地形地势特点,请分析,伴随地震将还可能出现哪些地质灾害,并分析原因。
  (7). 试分析影响D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
  [参考答案]
  (
1). D
  (2). 西(北)部高原山地、地形崎岖;东(南)部地形平坦

  (3). 都江堰
  (4). 断层构造
  (5).该处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版块挤压碰撞的消亡边界附近,受其影响,该地地质构造不稳定,易引发地震灾害。
  (6). 滑坡、泥石流;
  原因:地质构造不稳,地质灾害多发,山体破碎;地形崎岖,山体陡峭;人类对山坡植被的破坏。(降水变率大)
  (7). 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成都平原上,地形平坦;河流流经,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政府所在地,为区域政治文化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农业基础较好。  

4、读下面材料及图,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
  1999年9月21日深夜1时47分,里氏7.3级强震侵袭台湾中部,倒塌房屋将近一万栋,死亡人数超过两千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材料2
  中国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世界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地震和奥运两大热点地理考试模拟题(一) 

    问A、汶川位于_______板块和    _______板块交界处,台湾位于_______ 板块和_______板块交界处。
  问B、历史上,中国一直是地震多发的国家,而且人员伤亡较大,试分析原因。
  问C、包括汶川在内的西南地区是个地质灾害频繁的地区,除了地震以外,还可能有哪些地质灾害?试分析产生原因及减轻灾害措施。
  [参考答案]
  A、印度洋   亚欧    亚欧   太平洋

  B、中国位于众多板块交界处,地震频繁,人口密度大。
  C、滑坡   泥石流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a.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崎岖,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b.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c.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减轻灾害的措施:
  a.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
  b.恢复地表植被,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c.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d.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