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她要我提供影展照片想起的往事(我的新闻摄影脚印)

(2023-04-21 15:41:22)
标签:

文化

图片

月20日,武汉樱花照材店涂总联系我,希望我为他们30周年店庆提供一组关于长江救援的照片,我当即应允。不仅仅是因为涂总曾支持我出版“童眼中的长江救援”摄影画册,而且也因为这是我一生中做得最有价值的一件事。

长江救援,实际是我在职时的1980年代初期关注东湖游泳安全的继续。1984年,我用任党支书一年的奖金买了人生的第一部相机,进入武汉业余爱好摄影队伍行列。我经常利用周末和午休经常漫步东湖湖滨,发现东湖每年夏秋之际都会有溺水事故的发生,虽然见义勇为者能将抢救一些遇险者,但仍有不少溺亡悲剧发生。那时的我只能用业余时间关注和报道东湖游泳安全的新闻。退休前夕,我决定把关注民生的游泳安全,列入我退休生活的公益专题摄影之中。

从2009年夏季的周末到退休后的夏日,我就经常背着相机到长江和东湖边,尤其是在2012年夏天,我用了一个月时间蹲守汉阳门江边,跟踪报道了黄鹤楼冬泳队见义勇为这个草根群体(即后来的“长江救援志愿队黄鹤楼支队”)并形成了专题调查报告。这个调查报告在长江日报和长江网支持下,送到了武汉市主要领导的办公桌上,受到时任市委书记阮成发和时任市长唐良智的肯定和支持,到2014年时“长江救援志愿队”的旗帜正式在武汉的江河湖岸高高的飘杨。后来,中共中央宣传部把“长江救援志愿队”命名为“时代楷模”,极大的鼓舞了武汉江河湖畔的草根英雄群体,“长江救援志愿队”成为了武汉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名片。因此,当涂总要我提供长江救援影展照片时就当即应允,而且还像以前一样当有知情者提起此事时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认为自己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和摄影家应该做的一件对人民大众有利的实事。

她要我提供影展照片想起的往事(我的新闻摄影脚印)

她要我提供影展照片想起的往事(我的新闻摄影脚印)

她要我提供影展照片想起的往事(我的新闻摄影脚印)

她要我提供影展照片想起的往事(我的新闻摄影脚印)

她要我提供影展照片想起的往事(我的新闻摄影脚印)

她要我提供影展照片想起的往事(我的新闻摄影脚印)

她要我提供影展照片想起的往事(我的新闻摄影脚印)

她要我提供影展照片想起的往事(我的新闻摄影脚印)
今天借机把2014年的长江日报记者刘智宇采访我的专稿和相关代表作发出来,既是为了感谢长江救援志愿队的那些见义勇为的“草根英雄”,也是为了提醒那些喜欢在江河湖中游泳的人,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不然就会违背游泳健身的初心。

 

这是长江日报2014.11.20.在第1版窗口和第3版整版刊载了记者刘智宇采访童汉芳的专稿和童汉芳在夏天抓拍的9幅冬泳队员抢救遇险者的照片:

昨日一早,读到本报《牺牲背后是生命守望——来自长江救援志愿队的报告》后,“拍客”童汉芳致电报社:“这批无名英雄终于浮出水面!”他向本报提供了跟拍救援队的许多照片。
2012年7月22日至8月21日,童汉芳在武昌区汉阳门码头跟拍江上救援一个月,拍摄3000余张照片,目睹近40人被救起,定格10余次惊险的救人瞬间。

关注野泳安全发现江边“异类”

童汉芳64岁,退休前在东湖风景区负责宣传工作。退休后,闲不住的他开始拿起相机记录身边的人和事。“东湖边,每年都会发生溺亡事件,家属哀嚎声让我心痛”,2012年夏天,童汉芳决定关注野泳安全问题。他将镜头对准了泳者密集的武昌汉阳门。

从这年7月22日开始,童汉芳早出晚归,观察堤岸边泳者一举一动。3天过去了,人群中一批“异类”引起了他的关注:他们三三两两来到江边,不着急下水,不紧不慢换上泳裤,警惕地“扫描”岸上岸下。岸上,游客散步时过于靠近江面,他们会上前好言相劝。江中,看到有人溺水遇险,几乎同一时间,好几个人纵身而下,合力将溺水者救起。

头几天,童汉芳将镜头凑上前,他们纷纷闪躲。熟络了,他们报出的“姓名”是同一个:黄鹤楼冬泳队队员。黄鹤楼冬泳队,是长江救援志愿队的参加单位之一。“我们每一个冬泳队员,其实都是一名救援队员”,他们告诉老童。

亲眼目睹近40人获救

观察了一个月,童汉芳发现,救援队员救起人来个个“身怀绝技”。救援往往发生在瞬间,很多时候他都来不及从包里拿出相机。

2012年7月底的一天,冬泳队长徐利华正向童汉芳介绍队伍情况,突然指着江面大喊一声:“那个光头男的不行了。”只见该男子头部隐约在江面起伏,但并未呼救。在徐队长指挥下,队员黄海顺、钟山成立即下水,将救生圈套在即将下沉的男子头上,将其拉回岸边。“你为什么一眼看出他不行了?”“他手臂绷得很紧,打水极不自然。”

队员周庆桥是自由职业者,责任心强,擅用救生杆。每天来到江边,他都握着救生杆守在堤岸边,一个夏天,救起四五名踩青苔落水的市民。

当月,童汉芳亲眼目睹冬泳队员救起40人,并用镜头记录下10余次,“他们对得起英雄这个称号”。

惊险救援后大多很“淡然”

目睹一次次生死线上的救援,童汉芳发现,无论是救人者,还是被救者,在惊心动魄的救援之后,都不会多谈。

被救者惊慌失措,上岸后半天回不过神。让老童意外的是救人者也很“淡然”。40岁的队员吴桂涛将一名体力透支的男子从江中央拖带回岸边,那一次他连救生设施都没来得及带上。面对童汉芳的询问,他回答:“他遇到危险,我不救,良心上过不去。”

这一个月,烈日炎炎,童汉芳在江边一站就是一整天,颇为辛苦。“那天,把照片传到长江网上,已经到了后半夜”,他说,看到网友们为救人英雄点赞,困顿感立即就消散了。

 

本版图片/“拍客”童汉芳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