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风景区发展的三个黄金时期
标签:
东湖风景区文化图片 |
东湖风景区发展的三个黄金时期
我自1971年9月到东湖风景区工作,转眼已50多年过去,从基层工人到管理局机关干部,耳闻目睹了东湖的巨大变化。
从1949年武汉解放伊始,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东湖风景区建设,仅制订和修编东湖总体规划就多达7次,我有幸参加过第5次和第6次修编会议,至今还保存着《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3年9月版)》。
东湖风景区建设历经三个黄金时期,即1950年代起建设听涛、珞洪、华林景区时期,1980年代起建设磨山、马鞍山、落雁景区时期,进入新世纪建设“东湖绿道”和白马景区时期,树立起三个发展的显著标记。
确定“世界级风景区”
1950年,东湖回到人民手中,如何为人民大众服务,提上了中南军政委员领导的议事日程。不久,中南军政委委员会发布88号通令,明确了东湖风景区的名称和功能,划定范围内的“土地,山林,湖沼统归国有,并由东湖建设委员会统一管理”。
东湖建设委员会成员多达29人,规格颇高,由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陶铸、中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张执一、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王树声、武汉市市长吴德峰、中南财经委副主任李一清和工业部副部长周苍柏等组成,阵容十分强大,拉开了东湖规划、建设的序幕。
这次规划的重要价值和贡献,是突破一般性“东湖公园”的局限,开辟以自然风光为主的“东湖风景区”,大手笔定位为“世界级风景区”,远远超越了1950年代的眼光。由此,风景区面积扩展至全湖区域,分为华林、听涛、落雁、洪山、珞珈、龙泉、磨山、清河八大景区,主要景点初具规模,奠定了现有风景区的基本格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东湖风景区和武钢、武重、武船、武锅等重大项目一样,纳入了新武汉的建设计划,开始了红红火火的建设。
东湖建设委员会下设东湖建设管理处,负责曰常工作。经张执一推荐,1941年参加革命的武汉市园林局副局长万流一,担任了东湖建设管理处副处长,后任处长。1954年3月,万流一之请朱德为东湖题词:“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強。东湖有很好的自然条件,配合工业建设,一定可以建成为劳动人民十分爱好和优美的文化区和风景区。”
此时值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东湖周边除了武汉大学、“海光农圃”(图2“海光农圃”牌坊)和“中正亭”(即湖光阁),湖山荒芜,一片破败,根本不成景观,人们称之为“免子不拉屎”的地方。沿湖劳动人民,只有极少数破船和茅草棚,有的连茅草棚也没有,一年四季栖身破船,
生活十分贫苦,更鲜有游人到此。
(东湖听涛景区是上世纪五十代初期在占地约400亩的海光农圃基础上逐步建设起来的,翻拍照片)
“海光农圃”由武汉著名银行家、实业家、爱国民主人士周苍柏1931年创办,种了点水稻、梨树,权充私家园林,不对公众开放。1949年武汉解放后,周苍柏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将“海光农圃”捐赠给人民政府,初期更名为“东湖公园”,范围即现在的听涛黄鹂小区至可竹轩一带,面积约400亩。
万流一上任后,带领职工在“海光农圃”安营扎寨,早出晚归风餐露宿,一年四季风雨无阻,用沾满泥巴的双脚,丈量东湖每一寸土地,从老农那里收集了有关东湖的种种传说,精心布局听涛景区,建设以屈子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系列景点:行吟阁、屈原纪念馆、长天楼、湖心亭、九女墩、湖滨客舍等,开放总面积达8088亩,东湖风景区世界级生态旅游区的雏形已经显现。
我记得,从1971年9月参加工作到1979年,听涛景区虽然已开放近30年,但沿湖仍是碎石路。湖对岸的磨山是果园,其湖畔的桥是铁路枕木做的,后来的楚城是民兵靶场,而落雁景区只是磨山植物园的一个苗圃。交通也很不方便,到东湖大门的只有公交14路车,经过磨山的也只有公交36路车,半个小时一趟。景区打理仍以人工为主,为果树打药用粪桶挑水,植树栽茶用铁锹锄头。因此,东湖职工在人们眼里就是农工。
兴建“磨山楚文化旅游区”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东湖规划和建设迎来了美好春天。
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区,东湖跻身其间。
为落实国务院加强风景区管理的精神,武汉市进一步理顺东湖管理体制,1985年成立东湖风景区管理局。此前,东湖风景区管理处为县团级机构,却要管理包括33平公里水面的88.2平方公里区域,周边与洪山区、武昌区、青山区相接,沿湖还有部队、医院、疗养院、学校等单位,诸多属地问题无能为力。较长时期,“三管三不管”的状态,严重制约了东湖风景区的发展。
东湖风景区管理处升格为东湖风景区管理局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大手笔重新规划东湖风景区,风景区建设迎来扩大和升级。
市委副书记、副市长王杰多次来“陶铸楼”召开专题会议,规划开发“磨山楚文化旅游区”。很快,朱碑亭(图3)耸立磨山山头,磨山环山道路由武汉驻军共建完成,磨山盆景园、杜鹃园相继开放,磨山苗圃建起楚市、楚城、楚天台、楚才园,一举发展成为特色显著的楚文化旅游区(图4/5)
听涛景区丰富景点内容,观鱼池、寓言雕塑园先后落成,重建、重修了先月亭、可竹轩、多景台。此后,又陆续落成吹笛景区(即马鞍山森林公园)和落雁景区。
1998年,市委、市政府将东湖风景区管理局由事业局改为行政局,进一步提升其管理能级,强化了对辖区的统一管理。随之,加大对东湖风景区保护力度,针对环湖出现的无序行为,实施专项整治行动,由分管副市长凃勇牵头组成指挥部,又多次在“陶铸楼”召开协调会推进整治行动。我作为宣传组的负责人,协同报道了全过程重要动态,亲身感受这次专项整治,不仅有效遏制了长年累积的种种乱象,还在十里长堤开发了新景点,为日后东湖环湖路改造、建设绿道夯实了基础。
打造“东湖绿道”
党的十八大后,市委书记阮成发等领导从长远战略高度,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开始狠抓“东湖绿道”和白马景区建设,向“绿色东湖”“生态东湖”大步迈进。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更加注重保护东湖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同时实现建设资金多渠道、经营形式多样化,形成了强大合力,美丽东湖愈加呈现独特魅力。
2006年,东湖风景区管理局升格为管委会,管委会一把手由副市级领导担任,有利于加强全面管理和宏观协调。当年6月1日管委会挂牌,国家建设部领导赵宝江和省市领导杨松、苗圩等参加,我拍摄了一组照片,记录下这一特别场景(图6/7)。
建设“东湖绿道”,首先必须建设“东湖通道”。由于武昌城区迅猛扩张,东湖很快由“城郊湖”变成了“城中湖”,东湖环湖路相应变成了社会车辆穿越东湖的主干道,每遇春秋旅游旺季和节假日,堵车数小时、交通瘫涣已是常态,出现东湖不该有的“一景”。
为了一劳永逸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又不减少东湖水面面积和影响水上风光,2012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一条穿越湖底5公里、纵行陆地6公里的东湖隧道,三年后顺利建成通车。这条采用湖底隧道方式的“东湖通道”,最具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建设规模也名列当今“世界之最”。
“东湖通道”的开通,不仅使东湖环湖路“还路于游客”,而且揭开了东湖风景区提档升级的新篇章。可以说,“东湖通道”通车之日,就是“东湖绿道”建设启动之时。
2015年12月,“东湖绿道”(一期)以郭郑湖、团湖环湖路和磨山环山路为基础,正式破土动工,仅用一年时间建成全长28公里的“传世经典”,实现了游人“漫步湖边,畅游湖中,走进森林登上山顶”的愿望。由此,“东湖绿道”2016年荣获联合国“世界人居环境奖”。
2017年,“东湖绿道”(二期)全面开工,环绕汤凌湖、伍家湖、后湖、喻家湖、菱角湖、马鞍山,全长73公里,使绿道总长度接近102公里,成为武汉享誉全国乃至全球的一张亮丽名片。
“东湖通道”和“东湖绿道”双双建成,导致东湖环湖路的主体功能非常明显,湖底车辆穿流不息,湖面游客欢声笑语。对此,历任落雁景区筹备处组长、磨山处党委书记、风景区建设局局长、副巡视员的“老东湖”彭雪松,在接受我的采访时感慨系之。他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东湖沿湖是没有路的,磨山一带的生产、生活出行,主要靠划木船解决;黄家大湾、落雁片区,得靠走土路绕道去青山解决。
到60年代初中期,市政府动员市民修筑了全长约18公里的湖心路和环湖堤。同时,修建了进出环湖路的黄家大湾路(即现在的落雁路,长约6公里)、邮电路(即现在的喻家山西路,长约3公里)、鲁磨路(长约4公里)。60年代未基,本形成了东湖风景区环湖路的雏形,但直到80年代中期都是碎石路面,车行晴天满天灰、雨天一路泥。此后,陆续加铺沥青路面或水泥路面。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东湖各子湖的水系相通,在环湖路修筑时沿线修建了10座桥涵。
如今,进出东湖风景区的周边道路日益完善,先后建成八一路廷长线、武汉大道(东湖路)、三环线东段、王青路、欢乐大道等,其路面等级与先进标准接轨。
随着“东湖绿道”对公众开放,朱老总当年题词的愿景已变为现实,美丽的东湖的确成为劳动人民十分喜爱的优美文化区和风景区,同时吸引四海来客踊跃观光。(此文载于“武汉文史”罗建华编辑)
后一篇:3.29.摄武汉园博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