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2日上午,重庆的天气依然是那么闷热,博主从重庆金山寺坐地铁6号线到上新街,而后,从上新街坐公交346路到了著名作家三毛的故居----重庆黄桷垭老街。
黄桷垭老街,位于南岸区南山街道,全长600米,共有175栋风格独特的巴渝民居和文物故居。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年间,这里曾是背夫、马帮歇息之地,官府兵营驿站驻地,随着重庆开埠,逐渐发展成为繁华街市。(以上资料,摘自网上)
走进黄桷垭老街,这里处处散发着古老而又苍桑的气息,处处蕴含着那古色古香的多重元素。
看着贵州商会会馆那具有明清风格特点的建筑,你可能会联想到当初渝黔商人在此把酒言欢的热闹场景;
看着高玉林茶堂那黑底白字的醒目招牌,你可能会想到当年南来北往的客商、名流,在此一边品茶、一边道听途说着各种花边新闻;
看着“张京营寨”大门前那身穿铠甲的士兵,你可能会想到当年明末清初将领张京在南山驻军的威武和气势;
看着三毛那岁月沧桑、斑驳陆离的故居,你可能会想到,小时候的三毛,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优雅、如诗如画的地方,荡秋千、看宰羊、戏水缸。
看着那些高高悬挂着的带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如:人,好奇怪,突然爱,突然不爱;凡事要得看得开,生活才能一直嗨;有所为,有所不畏。你可能会感觉到,在黄桷垭,这里不仅有哲理、诗意,它更充满了温馨和浪漫..........
离开了黄桷垭,仍然依依不舍,它的那种深陈而久远的历史沉淀;那种古老而又婉约的怀旧风情;那种“幽幽南山上,黄葛古道来”的历史认知,仍然深深的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悠长而久远。
坐落在黄桷垭进口旁边的贵州商会会馆,其建筑古色古香,应该有近百年的历史。
从346路公交车下来不远,就看见了黄桷垭景区门口的这个“黄桷垭老街”的标识。
进入黄桷垭老街,沙石板路两边都是带有巴渝特色的民居和带有明、清风格特点的建筑。

高玉林茶堂。解放前夕,黄桷垭老街的一个很有名气的茶馆。如今,这个茶堂已被列为文物被保护起来。

黄桷垭景区内的“张京营寨”,它位于黄桷垭老街中段,是一座突出于地面的多层工事,具有居住、观摩、射击、防御等功能的综合性建筑,为明末清初反清复明将领张京在南山安营扎寨的主营。

李奎安,民国时期,“重庆五老四学士”之一,他弃教从商,由工厂的一名技术人员成长为董事长,并先后组建或重组财团,生丝、自来水等公司,关注教育率先提倡创立重庆大学,后成为重庆政界、商界、文化界三界名人。现其故居为南岸区不可移动文物。

在黄桷垭老街,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带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如:人,好奇怪,突然爱,突然不爱;凡事要得看得开,生活才能一直嗨;有所为,有所不畏。
五月份,尽管重庆的天气比较闷热,但来黄桷垭老街旅游观光的游客依然兴致勃勃。
在黄桷垭老街,有一块近一人高的黄色的石头,上面刻着“黄葛古道、黄桷垭老街”9个黑色大字 。

三毛故居,是许多文人墨客特意寻觅的地方,中国台湾著名现代作家三毛的出生地。三毛,原名陈懋平,1943年出生于重庆黄桷垭,幼年喜爱在黄桷垭荡秋千、看宰羊、戏水缸。

在三毛故居门前,在用水泥雕塑的一册书的扉页上,铭刻着作家三毛的简历及其生平。

三毛青少年时期,特别喜欢看《三毛流浪纪》漫画,从事写作后,总觉得自己像《三毛流浪纪》里的主人公,于是,给自己取笔名为“三毛”。
在 古老的黄桷垭老街上行走,恍忽穿越到了明清时代。

黄桷垭老街一个面馆前的一座黄铜雕塑,刻画了一个花甲老人吃面的夸张表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