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庐山,在江西省北部,耸立鄱阳湖长江之滨,最高海拔1543米。有大汉阳、香炉、五老等九十九峰耸峙;还有白鹿洞、仙人洞、三叠泉、险峰、含鄱口等著名景点。
解放后,国家在庐山修建了盘山公路,兴建了疗养院、休养所、文化宫等。让避暑胜地庐山更好的为新中国服务。
当今的庐山,经过了千百年的历史锤炼和洗礼,它不仅仅是人们避暑、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它以它深刻而厚重的历史积淀,逐渐的成为了闻名中外的政治、文化名山。
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在庐山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历史痕迹。庐山在他们的笔下,显的更加伟岸壮美、神秘深邃
。
东晋大诗人陶潜,曾为彭泽令,常往来庐山游览,并写有著名的《桃花源记》。那种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曾经是多少人的向往。
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晚年在庐山《五老峰》隐居时,曾写有三首诗来歌颂庐山的雄伟和壮美。其中,最为后人传颂和喜爱的是《望庐山瀑布: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于1084年由黄州(今湖北黄冈)赴汝州(今河南临汝)经由九江时,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字字经典、句句哲理,至今流传千年,经久不衰。
毛泽东同志于1959年7月为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登上了庐山,并挥笔写下了著名的《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1961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又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毛泽东同志的这两首诗,大气豪放、气势如虹,激励人心、催人奋进!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先后于1959年、1961年、1970年在庐山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中央工作会议、九届二中全会。这几次中央工作会议,在新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庐山的今昔,在中国的发展、建设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说,庐山不愧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名山!(以上部分资料摘自网上)
庐山博物馆、毛泽东同志旧居、芦林一号。

芦林一号大院里林荫茂密、柏树参天。
芦林一号、毛泽东同志旧居内卧室场景。

毛泽东庐山诗词苑。2009年落成,改造后,把诗词苑、芦林湖、芦林一号别墅连成一体。成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毛泽东庐山诗词苑共有毛泽东诗词6首、朱德诗词4首、林伯渠诗词4首、谢觉哉诗词4首、董必武诗词2首、郭沫若诗词2首、叶剑英、邵式平和其它领导人诗词各1首共计24首。

毛泽东诗词苑中的毛泽东与周恩来的青铜像。青铜像是根据1961年庐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与周恩来在芦林一号别墅前的合影照片铸造,青铜像高2.8米,重1.5吨。
毛泽东于1959年7月1日所作《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1961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所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前来参观游览中国共产党庐山会议旧址的游客络绎不绝。

庐山会议旧址——抗战博物馆简介及导游图

1959年7月2日—8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会址为庐山人民剧院。

中国共产党先后于1959年、1961年、1970年在庐山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中央工作会议、九届二中全会。

庐山会议会场。每一个座位都放有当时参加会义者名字的标牌。

从右侧拍摄的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庐山会议旧址”图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