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奇的仙人寨古城墙

(2008-08-21 09:09:02)
标签:

太平军

城墙

清兵

黄龙山

仙人寨

神奇的仙人寨古城墙

神奇的仙人寨古城墙

 

    离开双峰10来年了,有一个地方总萦绕在我的脑际,心中时时惦记,时时挂念,期望它在风雨剥蚀中,依然挺拔,依然伟岸地屹立在群山峻岭之上。这个地方,就是令我无法忘怀,少儿时期和伙伴们常去玩耍的地方——仙人寨古城墙。

    仙人寨古城墙位于现双峰县印塘乡境内,从双峰县城永丰镇出发,沿娄衡公路走不足10公里,就到了绵延起伏的黄龙山脉仙人寨脚下。相传,仙人寨上有一石窟,石窟内有一个仅容一人的小洞,很久以前,小洞里曾居住着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终年打坐看书的老道长,老道长长年修身养性,不恋红尘,后超凡脱俗,得道升天,驾鹤而去,成了神仙,后人便将此山,命名为仙人寨,石窟顺理成章地叫上了仙人窟。

    仙人寨,山高险峻,地形复杂,平地起峰400多米,三峰鼎立,左右深谷挟围,中有近二万平方米的盆地,土地肥沃,林茂粮丰,前面人形牌前横亘一条湍激的河流,形成天然屏嶂,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的天险要地。据考证,清咸丰九年(1859年)夏,太平天国时期,翼王石达开,率军围攻宝庆(现邵阳)失利以后,余部400多人退守仙人寨,屯垦鱼猎,伐木凿石,用巨石依山峰垒砌高3米,宽2米,长5000多米的城墙,并分隘设寨,建东西、南、北四寨门,以条石为楹,粗枕为栅,置信号台;经太平军改建后的仙人寨,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大“碉堡”。南北两面,悬岩陡壁,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东为深涧,既宜歼敌,又是撤军之道;唯西门有道可入,但城墙坚韧,居高临下,固然金汤,让清军望而生畏。太平军在仙人寨上占据地利优势,一面续筑城墙卸敌,一面垦田挖池鱼猎,补充军需,清军虽以10倍于太平天国军的兵力,重兵围困仙人寨三年,寨内起义军使用攻心计,从城墙内丢出“三尺长的草鞋和三尺长的草鱼”,使清兵感到寨内兵强马壮,粮丰物足,即使久困也难以攻寨而不战自退。其实寨内早已粮物匮乏,太平军以吃野菜、树皮、野果度日,难以为继。清兵刚一撤退,寨内太平军打开寨门,饿狼般冲下山来,清军获悉,迅即反扑过来,太平军终因饥不裹腹,体力不支,与清军激战后,最终被清军全军覆设。光绪二十年(1894年),被称为“龙、凤、虎、豹、彪”五雄的牢田农民邓金弼、曾春荣、朱老八、王冬十、刘大鹏,为反抗清政府的统治,组织农民起义,又借天险屯驻仙人寨,极大地挫伤了清朝政府的基层政权。起义失败后,清兵恼羞成怒地将仙人寨城门捣毁,一把火烧毁了寨内一切房屋等设施,留下蜿蜒数千米城墙,巍然屹立在黄龙山之巅。

仙人寨城墙是具有血性和反抗精神的农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有力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研究价值。历经一个半世纪,仙人寨城墙虽已成了残垣断壁,却凝聚着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成为后人观仰休闲的圣地。尤其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踏青的人群沿人形牌阡陌小道攀沿而上,倾泻而下的山泉形成的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奕奕生辉。满目漫山遍野的山花,迎风舞动,清香扑鼻,羡煞得嘻戏的游人发出爽朗的笑声,令人心旷神怡。仰望仙人寨顶峰,城墙就如一条摆动的巨龙,时而浸没在雾霭之中,时而跳动在山巅之上,极富动感,引得游人驻足眺望,目不转睛。若是在晴朗的日子,登上城墙,山风习习,闭目静听,山风和着茂密的森林发出的撞击声,怡似当年起义军和清军作战时的嘶杀声,不绝于耳,动魄惊心。极目远方,山峦层层叠叠,尽收眼底。俯看山下,湄水河犹如一条飘动的玉带,不断摆动,娄衡公路上穿梭奔驰的车辆,似动脉般涌动,好一幅绝美的山水画。

    随着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仙人寨,一个富有神秘色彩的名字,或许是附着了当年仙人的灵气,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越来越吸引着众人探寻的目光。当地有志人士,期望仙人寨古城墙作为文物得以保护修复,作为旅游胜地加以开发,苦于无资金只好望而兴叹。相信,如果当地政府合理引导,采用市场运作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和宣传力度,成功引入社会资金,并融入清代重臣曾国藩故居旅游范围管理,依原貌修缮的仙人寨城墙,绝不会亚于湘西凤凰的南方长城,必将成为双峰乃至娄底新的旅游亮点和王牌,重新焕发出璀璨的光彩,我们期待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