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2023-11-02 08:41:55)
标签:
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侯爱兵 |
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侯爱兵
发于《演讲与口才》学生版2023年10期
唐代文学家陆贽说:“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用言语去打动人的,其感染力不深;用行动去打动人的,其效应一定很快。意在强调行动比言语更有说服力、更有影响力。身教重于言教。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用行动去温暖他人、感动他人、带动他人。
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胡锦矗被誉为“熊猫教父”“研究国宝的国宝”。作家谭凯说:“如果大熊猫要在人类中选择朋友,胡老师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选。”胡锦矗不仅把爱给了大熊猫,也给了他的学生们。有一次,他给学生上课,突然流鼻血,血止不住,学生们都吓坏了,说老师您去医院吧!他说没事,抓起一团卫生纸塞进鼻子里,继续给学生上课。耄耋之年的胡锦矗带着刚分配来的3个大学生爬高山,为他们上野外监测的“第一课”。看到一些大熊猫的新鲜粪便,他拿起一坨就靠近鼻子闻起来。他两眼放光,说是清香味的。学生也凑近闻闻,心里边打鼓边感叹:“真爱啊!连粪便都觉得是香的。”在一个山窝里大家清理腿肚子上的蚂蟥,胡锦矗一边数蚂蟥一边看着腿肚上的淋漓鲜血,哈哈一笑:“我血压高,蚂蟥吸点血,正好可以帮助降血压呢!”学生张泽钧说:“胡老与大熊猫打了半辈子交道,他对大熊猫的真挚热爱,深深感染着我们这些后来的熊猫学者。”魏辅文院士说:“先生之为人为师,无疑是我们终生之楷模。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以身为他的弟子而自豪和骄傲。”
行胜于言,质胜于华。胡锦矗教书育人,必先行为世范,他用卫生纸堵鼻血、闻熊猫粪便的举动,尽显他以身为范、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学生怎能不敬重这样的老师,又怎能不向老师看齐、与老师同行!要想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单纯去说服别人不一定有效果。只有行动起来,做出有效的示范,才是最有力的语言,也才能感染和带动身边的每个人。
有一次,著名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丁光生听所长讲话提到全所有多少论文发表在了国际权威期刊上,他当即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好的论文不能只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要把中国最好的论文发表在中国的期刊上。于是,花甲之年的他创办《中国药理学报》,并任主编。在这之前,全国没有一份好的药理期刊。丁光生引用物理学家严济慈的名字做比喻,要求编辑们做到“严济慈”:“第一,要‘严’字当头,把好论文质量关,刊出论文要有新意,学术水平要高;第二,要‘济世救人’,要善待作者,为作者提供各种帮助;第三,要‘慈悲为怀’,认真对待每一篇来稿,不轻易拒稿。”丁光生记得每一位编辑的生日,甚至编辑的爱人、孩子的生日。每当编辑部工作人员过生日,他总是自掏腰包,请所有人吃饭。大家感动在心,总是戏谑地说“我们都在啃老”。丁光生有很多朋友,上至院士、中外知名学者,下至药物所普通员工和保安、食堂的女服务员,当他被青光眼疾病折磨、几近失明时,身边的朋友们会主动抽时间来给他读书、读报。丁光生最后也成为海内外知名的编辑学家,并荣获中国出版工作者的最高荣誉“韬奋出版奖”。
能感动人心的,永远不是语言,而是行动;能始终如一的,永远不是虚伪的热情,而是真诚的付出。任何关系,没有行动的善良都是假的,没有行动的关爱都是废话。丁光生“跨界”办刊,甘为他人做嫁衣,对同事们更是用心尽力,关怀备至,乐于付出。正是他对人“一顶一”的好,使他成就了人生的另一种辉煌,赢得了无数人的爱戴。
《晋书·帝纪·第六章》中说:“动人以行不以言。”最足以感动人心的是真诚的行动而不是无谓的空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动人心者,莫先乎行。没有什么比实际行动更能赢得人们的认可与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