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盛言宜
(2023-08-28 08:00:56)
标签:
气盛言宜侯爱兵 |
气盛言宜
侯爱兵
发于《演讲与口才》2023年16期
所谓“气盛言宜”,就是道德修养境界高的人在发言、著述时,无论语言长短、声调高下,都能把话说得适宜得体、恰如其分。
在杨绛最困难的时候,有朋友生怕她想不开,而她却说:“细细想来,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你骂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决不还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杀我,我会说:‘你与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为我当杀人犯呢?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儿呢?’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隐忍,是智者的一种境界。面对磨难和困苦,杨绛言语间透露出的并不是绝望和愤懑,而是“甘愿为零”的淡泊与从容。“零”并非空洞无物,“零”之为用,往往比其他数字更大、更有意义。因为可以其观察世事人情和自己的内心,这样就能更深入、更真切地体味人的本性。学会归零,才能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在一个科技论坛上,谈到学术歪风,药理学家秦伯益院士一针见血道:“现在学术界爱玩新名词、新概念。处处创新、事事创新、人人创新,有那么多创新吗?比如说外科手术阑尾炎都是右下腹切口,现在有个医生说在左下腹切口也可以把阑尾取出来,这是创新吗?这种为创新而创新、专做别人不做的‘创新’,严重干扰规范性的工作。现在说搞协作,也有很多‘怪现状’,即论证之处‘同心同德’;制定计划‘同舟共济’;经费到手‘同床异梦’;遇到分歧‘同室操戈’;最后变成‘同归于尽’。整个过程,全是‘资源’作怪,许多人在乎的是经费,以及经费怎样变现到自己口袋之中,却不顾学术尊严、学术声誉。”
说真事、讲真话、吐真情、求真理是高尚之人本真的外在体现,蕴含着非常大的积极力量。秦伯益以详实的例子、以“五同”的精辟概括,痛批科研“创新庸俗化,协作表面化”之风,激浊扬清、言辞真切、鞭辟入里、幽默深刻。这番话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位率真的科学家为学、为事、为人的高尚品格。
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师班”上,有观众问张艺谋导演:“创作中怎么应对观众的负面评价?”张艺谋说:“我自己还好,我一直开玩笑说我在骂声中成长。互联网上广泛的声音和大量的批评都是正常的,既然这是正常的,那就用正常心去看。我觉得,观众的批评是我的一种食粮,五谷杂粮都要吃才会健康;也是我的一面镜子,那些谈到我不足的,哪怕是谩骂,里面有几句讲得有道理,我都会记住,虚心地放在心里,进行分析,举一反三,它都是我下一部或者下下一部作品要尽量注意的。”
心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拥有良好心态的人,善冷静思考,发理性之言。对于观众的批评,并不是所有的导演都能虚心接受。曾有导演怒怼观众“看不懂”他的电影,也有导演大骂观众是“垃圾”“不爱看滚”。而张艺谋却能以理智的态度对待,把批评当“食粮”“镜子”,言语之间流露出虚怀若谷的品质。
“文以气为主”“气可以养而致”,所以,要把握好“言”与“气”的关系,做到“气盛言宜”,非增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情操与境界不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