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杨北梁”:情同手足,肝胆相照
(2023-08-22 06:58:46)
标签:
南杨北梁肝胆相照侯睿哲侯爱兵 |
“南杨北梁”
情同手足,肝胆相照
侯睿哲
发于《做人与处世》2023年16期
在中国建筑界,杨廷宝和梁思成齐名,并称“南杨北梁”。这个称号的含义,不仅仅包括他们的杰出建筑成就,更有两人几十年间结下的深厚友谊。
杨廷宝和梁思成都出生于1901年,两人结缘在1915年。那年,14岁的杨廷宝和梁思成同时考入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但因杨廷宝入学考试成绩太好而直插三年级,从而未能与从一年级起步的梁思成同班。不过,两人都有共同的兴趣与爱好——绘画,经常在美术社共同切磋画技,还先后在《清华周刊》担任绘图员。1921年,20岁的杨廷宝赴美留学,入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三年后,梁思成也进入宾大建筑系。两人又相聚在一起。
在宾大,杨廷宝总是招呼梁思成、赵深、陈植、童寯、林徽因等清华校友,要么频繁出入图书室,为设计课题的需要或为理论的探讨而阅读、摘录、临摹;要么在假日里到风景区漫游野餐,写生摄影。杨廷宝不愧为“学霸”,不到四年就完成了全部本硕学业。梁思成这样称赞他:“杨廷宝在宾大学业超群,作业和笔记就像他本人一样,非常工整,赏心悦目,成为同学们的范本。”
1927年,眷恋祖国的杨廷宝放弃美国建筑事务所的重金聘用,回国加入天津基泰工程司,成为基泰的主要建筑设计师。当时东北大学正在筹备建筑系,需要建筑师资,想邀请杨廷宝担任系主任。杨廷宝已经入职基泰,就马上向东北大学推荐了即将回国的梁思成,并前往北京游说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梁启超果断替儿子接下聘书并急告仍在欧洲度蜜月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回国。就这样,杨廷宝的引荐促使梁思成成为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1931年9月,梁思成加入朱启钤创建的中国营造学社,任法式部主任,正式开始对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研究。梁思成从民间概括华北四大名胜“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的谚语中得到启发,决定从正定的隆兴寺着手调查,并做好了一切准备。但这时杨廷宝的一个信息让他欣喜不已,决定改变既定计划。原来,有一天杨廷宝去鼓楼参观,在一楼巨大的穹顶下的一面墙上,他看到一幅外表独特的寺庙照片。照片说明上标注着“蓟县独乐寺”。他从照片斗拱的形状上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处珍贵的古建筑。他知道梁思成正在寻找古建筑,便将这一情况告诉了梁思成。梁思成听后十分兴奋,很快就前往鼓楼。当他看到照片上巨大而奇特的斗拱时,他确信独乐寺是一处少见的宋元之前的古建筑。于是,他又立即前往蓟县调查,并写出了我国建筑史学界第一篇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古建筑的调查报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报告一经发表,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轰动。
当时,《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出版经费捉襟见肘,杨廷宝联系其他朋友竭力捐助了22500元,解决了汇刊第七卷第一期亟待出版而经费还无着落的燃眉之急。可见,在困难之际,真正的朋友是同舟共济之人。更令人感动的是,当全民族抗战爆发北平沦陷时,杨廷宝的妻子陈法青带着5个儿女(杨廷宝此时正出差在南方)幸得梁思成等人的帮助,逃离北平,一路安全回到河南南阳老家避难。可谓患难之交见真情。
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城文物古建修缮工作中,北平市文物整理委员会聘用杨廷宝为建筑师,主持修缮工程;聘用梁思成为技术顾问,进行咨询指导。两人因此共事多年,配合默契,甚至一起爬到祈年殿屋顶上查看施工质量,切磋技术问题。
抗战胜利后,杨廷宝到南京定居,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后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副院长;而梁思成回到清华创办建筑系。有一次,梁思成说自己是白手起家,缺少教学资料,希望得到老同学的支持。杨廷宝当即表示,他可以把自己珍藏20多年在宾大学习时的读书笔记和40
20世纪50年代初,杨廷宝去北京出差,与梁思成夫妇在一家饭店小聚,林徽因提到喜欢他的水彩画,杨廷宝就送了一幅“北京雍和宫”水彩画给她,这幅画和林徽因的画一起,被梁思成并排布置在书房里,可见喜爱至极。1955年,林徽因去世。7年后,梁思成迎娶第二任太太林洙,当时颇有些舆论压力,但杨廷宝找到梁思成子女,劝他们支持父亲的婚姻,老年人就怕晚年孤独。两人情谊,由此可见一斑。
扬州鉴真纪念堂是梁思成在1963年设计的最后一个建筑作品,这座纪念堂凝结了他对唐代建筑的思考以及古建再创造的巧思。但由于迟迟未能动工,梁思成生前未能见到建筑落成。1971年,在梁思成病重期间,杨廷宝曾专赴工地现场,为老友的作品指导施工。两人一生往来的友谊,于小处也见得真情。1972年1月9日,梁思成与世长辞,享年71岁。
杨廷宝一生设计并建成的建筑作品有120项,其中近三分之二在南京。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作品,包括紫金山天文台、中山陵园音乐台、大华大戏院、南京雨花台红领巾广场等。有人说:“没有他,南京城便少了一半光彩。”1982
“南杨北梁”两位大师一生惺惺相惜,相伴相随,共同成长,共同成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汪晓茜深有感触地说:“他们是同龄人,是师兄弟,更是挚友,情同手足,肝胆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