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言由心生,情发心底
(2023-08-15 10:46:58)
标签:
葛均波言由心生情发心底侯爱兵 |
葛均波:言由心生,情发心底
侯爱兵
发于《演讲与口才》2023年15期
葛均波在德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效力。他的导师、德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艾倍尔教授十分不解,甚至有点恼怒:“我为你办妥了一切,你的工作职位和待遇是很多德国专家都垂涎欲滴的,可是你却要放弃?离开我!简直不可思议!”葛均波说:“教授,我十分感激您。如果没有您为我创造的条件,我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成就。但是,我打个比喻,如果您有一个漂亮女儿,您不会希望她在家里嫁不出去吧,更希望她嫁个好人家吧!女儿未来的荣耀也将是您的光荣。您培养我,肯定希望我将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我的根在中国,回到祖国,我的天地可以更广阔,更何况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更需要我回家。”巧妙的回答,一份赤诚的爱国之心和拳拳的报国之情感动了导师。艾倍尔教授及其夫人在机场送别时,说:“葛,这里永远是你的家,欢迎你随时回来。”时年,葛均波35岁。如今进入花甲之年的葛均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长相俊朗,温文尔雅,与人谈话总能言由心生,情发心底,沁人心脾。
一名好医生,就是把病人的每分钱都花在有用的地方
有记者采访时问:“概括一下,您是个什么样的医生?”葛均波说:“行医如做人,天知地知,最要讲良心。良心就是听从内心道德的召唤,对医生而言就是敬畏生命、治病救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一名好医生,就是把病人的每一分钱都花在有用的地方。我忘不了,我们的病人有很多来自农村,他们一层一层地解开衣服,从最贴身的衣服内袋里掏出一摞钱付费,每一张钞票都带着体温。从农村走出来的我特别理解患者看病的不易,他们卖几个老母鸡、卖些鸡蛋,一分一毛地攒起来,就是为了治病。我觉得作为一个好医生,会看病治病的同时也得想着尽量为病人省钱。”
看过人间的疾苦,真正理解了别人生活的苦难,才能心存于善,言有所规。葛均波用心灵感受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心生慈悲,所以才会把“一名好医生”定义到“为患者省钱”上来,这是一种正确的、崇高的医疗价值观!是真正的良医为民!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才能真正体恤;也只有心存良知、悲悯向善,才能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更多地造福患者。
假如您是我的母亲,我一定不建议您做这个手术
葛均波常对医护人员说:“假如你是病人,你不仅希望能得到最好的治疗,也希望刀口能开得小一点,缝合得美观一点,所以我们要换位思考,要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次,有位80多岁的冠心病患者从外地慕名找到葛均波。问完病史,葛均波说听听心脏。老人忙不迭地脱衣服,
葛均波为医敦厚,说话都带着温度。“好医生”和普通医生的差别,不仅体现在医术上,也体现在心术上。面对病患者,他总是善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一句“不用,天凉”,是多么的温馨体贴!一句“假如您是我的母亲”,是多么的心心相印!怎能不解人“心”忧、让病人吃下“定心丸”!一言见品性,他是真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
不要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针对病人“越治越多”的现象,葛均波告诫医生们说:“研究脑卒中的医生说‘脑卒中居高不下’,心血管病医生强调心肌梗死发病率有多高,一定会讲治疗心脏病很重要,而搞肿瘤的则会觉得治疗肿瘤很重要。对吗?都对!但这是站在你自己的角度来看,正如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所说:‘当你手里拿着锤子的时候,看什么都像钉子。’作为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医生,更应该把病人当作一个整体去看,不能只见病,不见人;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医院越建越大,病人越来越多,就是因为在疾病的源头上没有得到很好控制和预防。就如治理河道污染,如果能从源头管理入手,控制不往河里排污,治理投入成本就会减小。同样道理,现在医生的很多时间都花在了给病人治病上,这当然是必须的,但‘上医治未病’,我们应该从上游去防病,把疾病治疗的战线前移。”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说得透彻。葛均波不苟且、不沉醉于自己的精湛医术,而是有着“诗和远方”的高瞻远瞩,他援引名人名言来形象比喻当下专科医生在面对疾病时的局限,提醒督促医生关心治病更关注防病,智者宁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发。面对疾病最好的办法永远是防病而不是治病,只有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我们的病人才不会‘越治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