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贵之道
(2023-07-15 08:03:03)
标签:
三贵之道侯爱兵 |
三贵之道
侯爱兵
发于《演讲与口才》2023年13期
曾子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三贵之道”,可称为人际交往之圭臬。
动容貌
一位年轻的报社记者第一次去采访著名歌词作家乔羽。乔羽一见到他,就热情拱手道:“是大哥吗?大哥快坐!”记者受宠若惊,慌得赶忙过去抱拳施礼,连呼:“不敢,不敢,您是前辈,是我敬佩的老前辈。”没想到,乔羽微笑着用两句山东名剧的戏腔道:“大哥此言也不当,前辈不能呼大哥?”一下子,他们的关系变得熟络起来。记者说:“乔老待人亲和幽默,恭敬有加,从来没有长辈或者前辈的架子,即使是初次见面,都会让人有一种老朋友的感觉。”
“动容貌”就是恭敬待人,让人感到很亲切,很舒服。乔羽虽为先辈长者,但他绝不以名人大家自居,在与人刚见面的那一刻,他幽默地以“拱手礼”,呼“大哥”,轻松快乐,让人与之相谈甚欢。乔羽曾说:“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咱们都是两只耳朵一双眼睛。是名人更应该多一些凡人心,名人也是从默默无闻中走出来的,我从来没感到过自己是什么名人。”乔羽的“动容貌”,源于他内心的处世态度,自然、随意,让人觉得和蔼可亲。
正颜色
药理学家丁光生创办《中国药理学报》并任主编,他和《家庭用药》杂志责任编辑李学敏的办公室在同一幢楼。李学敏经常跑去向丁光生请教一些问题。有一次,丁光生让李学敏帮他点一下眼药水,因为他患有眼疾。李学敏拿起眼药水就帮他点。过了一会儿,丁光生睁开眼睛,拿起《家庭用药》杂志刚刊登的一篇文章《如何点眼药水》,让李学敏回忆刚才点眼药水的步骤,然后对照文章里的介绍,结果李学敏才发现了文章中不够严谨的几点内容。李学敏说:“丁先生的态度非常平和,又不失庄重,让我明白了一个编辑应该坚持的严谨和细致。那一次生动的亲身教导,一直让我铭记至今。”
“正颜色”就是抱持严谨正直的态度,恪守着良知,真诚待人。丁光生对李学敏所编审文章的不够严谨之处,勇于当面指出,达到了让朋友获得提高和进步的目的。什么是诤友?就是不隐瞒缺陷、不回避错误,能够恰如其分地规劝朋友,帮助朋友的友人。
出辞气
有一次,中医名家张伯礼院士接待了69岁的患者王淑娟。张伯礼一搭上脉就和她聊开了:“外套穿上吧,别感冒了。”“着急啊,一着急就上火。”“替谁着急啊?”“替我自己着急,这些日子疼痛加剧了,胸口憋气难受得不行,看这意思要完蛋呗。”“噢?那快把遗嘱写好了吧!”“写啥遗嘱,完事一撒手闭眼就完了。”“要我说您就是自找的,看看穿这么薄,你这体质容易受凉,这是游走性关节痛,跟受寒有密切关系,不是心绞痛。您这疼痛和憋气在服药后能够缓解,赶紧穿上外套吧!”幽默打趣之间,张伯礼将药方写出来了,并嘱咐王淑娟熬药的细节。拿着药方,王淑娟站了起来,说:“你保重吧,我看这些日子,你都忙坏了。”“咱们都保重。先吃这些药,一剂煮三次,分两天喝,服药后再来找我看一次。”张伯礼话音刚落,王淑娟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王淑娟说:“每次张伯礼院士看病都是这样贴心,都是在幽默的拉家常氛围中开始的,每看一次病,心情先好了一大半。”
“出辞气”就是善谈、健谈,而且语气和蔼,说出的话让人如沐春风。张伯礼对待患者,就像一名知心朋友,亲切地和他们拉家常、问冷暖、听心声,总能使神情紧张的病人笑容满面,放松紧张的心情,增强治疗的信心。张伯礼的“出辞气”,恰如医学界一句名言所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三贵之道”,从本质上说是对人格的自尊与他尊。正可谓“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