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好的关系,是和而不同

(2023-06-21 08:04:44)
标签:

最好的关系

和而不同

侯爱兵

最好的关系,是和而不同

侯爱兵

发于《演讲与口才》学生版20236

《国语·郑语》里记载:郑桓公问史伯,周朝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史伯认为是周王“去和而取同”,周王只听取相同的意见,排斥相异的意见,所以一定会导致衰落和灭亡。他指出:要承认“不同”,在“不同”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和谐友谊”的意义上说,和而不同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高境界。

章培恒与黄天骥两位教授是多年的好友。有一次,章培恒与黄天骥同时受邀参加中国古代文学讨论会,章培恒和黄天骥的演讲竟然是同样的话题,都是对李渔的评价,但他们的观点并不一样。有人说他们是在“唱对台戏”,章培恒却笑着说:“我们事先并不知道。即便知道,看法不一样,也很正常!如果能引起争论,让听者思考,不是很好吗?”黄天骥的想法,也和章培恒完全一样。那一晚,黄天骥又和章培恒对着一壶清茶,聊了近两小时,彼此都很愉快。后来,他们对《圆圆曲》的评价,彼此也不一样,但并不妨碍他们的友谊,反而加深了互相了解,相互拜访不断。黄天骥说:“学人相处,应互相切磋,互相尊重,实不必客客气气,不必觥筹交错,才成良友。学术上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有益的。有些人因在学术上意见相左,便互相攻讦,甚至恶言相向,我们反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事。”

和而不同,就要善于容纳“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才能达到“和”的境界。章培恒与黄天骥都能容忍并尊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也不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彼此赤诚相见、包容并蓄,呈现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其乐融融”的和谐交际。和而不同的根源在于心胸开阔,友善待人。君子有一颗理解之心,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一味迎合附和别人,但在内心深处并不怀着友善的态度。

王元化性格随和,好友朱维铮却有点桀骜不驯。王元化曾做官三年,在他做官之后,朱维铮就不再登他家的门。王元化问他:“你为什么不来我家了?”朱维铮说:“我这个人生平怕官。”王元化说:“我算什么官,做事而已!”后来,听说王元化“下台”了,朱维铮立即兴冲冲地去看他。他们又开始海阔天空地谈学论道,好像其间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王元化有一次问朱维铮:“你看我这三年做得怎么样?”朱维铮实话实说:“就我看来,你一件事也没有做成。”王元化听了有些难过,朱维铮却补充了一句:“有一件事你没有做,就是整人,这是一种功德。”王元化视朱维铮为“大才子”,朱维铮视王元化为师友,两人的交际,是一桩美谈。学者蓝云说:“王元化与朱维铮相交,是交在‘心灵相契’上。心灵相契,方为真友。”

和而不同,就要善于尊重他人的个性,也要理解并欣赏与自己的志趣风格不同的人。王元化与朱维铮均有独立的人格,朱维铮不喜欢和做官的人来往,对“上台”的王元化退避三舍,而王元化却并不苛求他,因而“下台”的王元化又成了朱维铮推心置腹的对象。朱维铮有傲气,王元化却能理解他的缺点,不以为忤,并能欣赏他的才气,因而两人能成为一对惺惺相惜却又“和而不同”的忘年交。

罗素说:“须知人生的参差百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同,性格、志趣以及对事物的见解和看法都不尽相同。和而不同,就是在彼此独立的基础上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和睦相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克己利人
后一篇:最好的文学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