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景”为灯,点亮演讲
(2023-06-19 13:18:44)
标签:
以“景”为灯点亮演讲侯爱兵 |
以“景”为灯,点亮演讲
侯爱兵
发于《演讲与口才》2023年11期
借助一定的景物景象,把演讲巧妙融入具体、直观和吸引人的景致之中,则能使你的演讲更精彩,也更有感情、更有深意。
善用“生活之景”
在一次面向中学生的演讲中,生态学家于贵瑞说:“那会儿的山村没有电灯,我常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灯油快耗干了就赶紧睡觉。这不是我不想熬夜、怕吃苦,而是怕家里没有钱买灯油。说实话,我最初念书的动机就是好玩,而不是经常听到的儿时就有什么远大理想。当时的感觉就是学习好、考高分心里高兴。期中和期末考试时,我经常提前交卷,老师马上就批卷子,别的同学还没答完题,我已经知道分数了,还经常是100分,我就高兴得不得了,有时丢几分就会很遗憾。我上高中时,家里离学校大约有8里地,开始很多小伙伴还和我一道上学,后来他们都没有坚持下来。傍晚放学回家,一人走在空旷无人的大岭上,又困又累,经常半睡半醒地闭着眼睛走路,发现走错了就再折返回来,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读书。”
生活处处有风景,生活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风景画卷,所以演讲要善于从生活中取景,以便更有效地表情达意。于贵瑞为了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将当年自己的生活情景和求学动力呈现出来,旨在告诫同学们无论在什么境遇下,都不要放弃读书;现在的条件好了,更应该懂得珍惜。
妙用“人物之景”
作家晓苏在母校华中师范大学演讲时,讲道:“同学们,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学校的那些学术大师,比如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先霈先生。多年前的一个晚上,王先生给文学院的研究生做了一次演讲,讲中国古典美学的几个问题。讲到一半时,教室里突然停了电。然而,王先生并没有因为停电而停止演讲。他在黑暗中继续讲,居然越讲兴致越高,越讲声音越大。研究生们在黑暗中继续听,反而越听越认真,越听越来劲。演讲结束时,漆黑的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试问,王先生的演讲为什么这样有穿透力?答案是,他有闪光的思想和耀眼的智慧。他的思想和智慧足以把教室的黑夜照亮,足以把学生的心灵点燃。”
“无景不成诗,缘景而明情”,所以演讲一定要把握景与情、景与人的关系,在突出人物形象时,注重表现人物的典型瞬间,以景生境,以景寄情。晓苏娓娓道来学术大师王先霈在“黑暗”中演讲的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励学生们在共同感知和情感共鸣中以大师为榜样,砥砺前行,做有真才实学的人。
巧用“眼前之景”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巴考在2022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讲道:“现在大家已经各就各位了,由于疫情和全球供应链不完整,今天的折叠椅并不充足,几乎半数的人不得不坐在毯子上。当别人给你腾出空间,给你让出一个座位,你会怎么看?你可以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你可以认为这是你自始至终应得的。但是,我要提醒各位,身为哈佛大学毕业生,你们每个人在得到座位之时,也要学会为别人留出位置。无论你凭借在哈佛所受的教育从事何种职业,都请一定要谨记:谦逊、善良、关怀他人,这些与你的专业成就一样重要。珍惜你生命中的幸运,这些机会留给你,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将机会留给别人,那样你才能继续感受到你今天感受到的骄傲和快乐。”
演讲现场通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视觉化场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抓住那些场景,触景生情,感叹述怀,唤醒人心。劳伦斯·巴考目睹现场座位紧缺的情景,借机发挥,使演讲情景交融,主旨得以升华,极富教育意义。善用眼前之景,贵在自然、切题地发挥,引人思考,启人心智,增强演讲效果。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演讲要以“景”为灯,力争做到情景交融,点“亮”现场,让听众在身临其“景”之下,自然而然地进行思考,认真倾听,从而有所感悟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