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会不会毁了我们
(2023-04-24 08:12:27)
标签:
碎片化阅读会不会毁了侯爱兵 |
碎片化阅读会不会毁了我们
侯爱兵
发于《演讲与口才》2023年7期
“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类似的短视频节目如今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看,受众不少。但也有人忧心忡忡,说这种“碎片化阅读”是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会毁了我们。那么,碎片化阅读到底好不好?会不会毁了我们?不少有识之士为此展开辩论,各抒己见。
碎片化阅读是与世界保持同步更新的一种补充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易辩驳道:“碎片化阅读,怎么会毁了我们呢?我分明感觉到,碎片化阅读是我打发闲暇时光的一种方式,是我忙里偷闲快速了解海量信息的一种手段,甚至还是我与这个世界保持同步更新的一种补充。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东翻翻、西翻翻,浅尝辄止,虽然不求甚解,却也能起到开阔视野、了解更多信息资讯的作用。这就好比我们节假日出游,虽然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却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领略到各地的美景。所以,我不反对碎片化阅读,我只是担心,你读了些只言片语就自以为了解了整个世界。碎片化阅读仅仅是一种阅读的方式,而不是阅读的全部,它必须要与我们的整体阅读、厚重阅读、深层次阅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王易教授善用利导思维,即凡事多从正面理解,进行正面立论。所以他能肯定碎片化阅读是一种“有益补充”,但他也正告大家完整的知识体系离不开整体阅读、厚重阅读、深层次阅读。一番辩论,较好地论证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利于人们认清碎片化阅读只是阅读的一种方式,它与整体阅读不能混淆,不可以相互取代,但可以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碎片化阅读也是阅读,读总是比不读好
作家苏童辩论道:“碎片化阅读不是洪水猛兽,我一直认为碎片化阅读也是阅读,读总是比不读好。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因为大家都在为生活奔忙,没有整块儿的时间,所以,可以选择碎片化的阅读。即使是碎片化阅读,你也可以选择去读一些好的、有营养的内容。碎片化阅读其实很适合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微信公众号文章等篇幅短小的文字。关键在于你是否读到好的内容,你是否得到精华与收获。即便再忙,如果你能在临睡前借助一次轻松的阅读,摸一摸这个世界,都会让一天的生活始于平庸而终于辉煌。”
苏童善从阅读实际角度出发,主张人们在繁忙之余,利用时间碎片,尽量沉静下来多读一些好的内容,让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心灵得以充实。他的一番辩论,较好地论证了“开卷有益”的道理,读总比不读好,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这种不“妖魔化”碎片化阅读,而是揆情度理,阐明价值的辩词,有利于人们明确阅读方向,集腋成裘,厚积薄发。
碎片化阅读的利弊探讨要考虑阅读者的情况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熊纪涛辩论道:“碎片化阅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应考虑阅读者的年龄、职业、时间和图书资源等因素,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而加以辨析。例如,我的一位长辈已有60多岁,初中文化程度,多年来他为了养育3个孩子而奔波劳碌,所谓的文化消费最多是吃过晚饭后看看电视。如今3个孩子都相继成年成家,他得以有空培养出了阅读习惯,每天翻翻手机微信,看看时政新闻和自媒体文章。一位文化程度不高,但具备基本阅读能力的老年人,因为手机的出现,开始了碎片化阅读的历程,实现了从不阅读到阅读的转变。由此可见,在促进阅读、阅读普及等方面,碎片化阅读是有其作用的,不能简单地一否了之。当然,还有一些读者是反例,情况与此迥异。例如,有的读者在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将原本应属于阅读纸质书籍的时间和精力,大块儿地分给了用手机浏览新闻、看自媒体文章等碎片化阅读。这样的读者和阅读遭遇,可能会使人生出感慨:一部手机毁所有!”
熊纪涛老师能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极其理性地提出,判断碎片化阅读的实际效果,应根据阅读者的自身状况来定,所举事例也很有说服力。对于大多数普通人的碎片化阅读,自然不必苛求,应当保持包容;而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沉浸于碎片化阅读,会影响学习和思考能力的提升。所以,审视和讨论碎片化阅读的利弊,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碎片化阅读一体两面,经过大家的辩论,相信每个人都会认真透视和考量碎片化阅读的利弊,进而更好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提升自己的阅读力与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