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生和患者是交命的朋友

(2023-02-24 08:44:00)
标签:

医生和患者是交命的朋

张金哲院士

石保青

侯爱兵

医生和患者是交命的朋友

石保青

发于《做人与处世》20233

一个周四上午,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楼61号诊室,一位穿着白大褂的老人正在接诊。见患者进门,他虽行动不便,但仍习惯性地起身相迎,满脸笑容地和孩子、家长打招呼:“您好,请坐,孩子哪里不舒服?”家长诉说病情,5岁的孩子常常腹痛。老人下意识地向病孩凑了凑,先用双手将听诊器焐热,再贴到孩子胸口。在听诊过程中,老人始终面带微笑。经过全面检查、看片子,老人告诉家长腹痛并无大碍,吃些药就可痊愈。一听无大碍,孩子的父母喜上眉梢,忙掏出手机要和老人合影,“想沾沾老人的仙气”,老人欣然答应。临走时,老人起身相送,从白大褂口袋中掏出一个小玩具送给孩子,还将一张普及儿科知识的小卡片送给家长。家长感动地说:“您真是位宝藏爷爷!”

这位老人就是小儿外科学专家,发明了“张氏钳”“张氏瓣”“张氏膜”等治疗方法和治疗器械,被尊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的张金哲院士。

如今张金哲院士已经102岁高龄了,常常有人问他:“您都这么大岁数了,为什么还坚持出门诊?”张院士说:“长寿在于工作,如果不工作,长寿有什么意义?医生,做的是服务于人民的工作,就必须接触人民。一个医生,可以其他什么都不会,但一定要会看门诊。”

谈到自己的门诊哲学,张金哲院士说:“先交朋友,后做手术。门诊看病,有时可能只有三五分钟,却是一门大学问。要有三分钟的口才,也就是在三分钟内用通俗语言把病情、治疗方案、预计效果等跟病人或家属讲清楚。这也是接诊学的秘籍。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尽管错不在医生和患者,矛盾却在医患之间爆发。谁该先伸出友爱之手?一些医生连自己的名字都害怕告诉患者,哪里有交朋友的诚意?病人把性命交给了医生,还不愿和医生交朋友吗?我一直倡导,医生和患者是交命的朋友。好的儿科大夫必然是热爱孩子的大夫。孩子是父母的宝贝,父母把孩子交到我们手里,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心理去问诊,需要付出耐心,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方式,让儿童医院变为儿童的健康乐园。”

张金哲院士从医七十多年,挽救了太多的孩子和家庭,先后获得中国“儿科巨人奖”“儿科终身奉献奖”,以及国际小儿外科界最高奖项“丹尼斯·布朗”金奖。各种荣誉加身,他却始终自谦:“我得这些奖,是因为我活得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