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则友众
(2023-02-16 08:28:57)
标签:
“无我”则友众侯爱兵 |
“无我”则友众
侯爱兵
明代大儒冯从吾说:“人心所以与万物隔者,只是不能舍己,若能舍己,自然眼界大,心地宽,自然看得我与人俱从一善生来,有何不可从处,有何不可乐取处?”“舍己”就是“无我”,能够放下自我、追求无我的人,与人交往就会让人感到亲近、舒服、自然。
导演李路在寻找好剧本时,有人向他推荐了作家梁晓声的《人世间》。看完小说,李路很兴奋,觉得“这就是我的菜”,于是就拜访梁晓声谈改编权。梁晓声说了他为什么写这部小说,李路也说了他为什么想拍这部电视剧。出于共同的志趣,两人聊得非常投机,用梁晓声的话说“相见恨晚”,结果是“一拍即合”。梁晓声表态说:“你是导演,具体你全权来弄,我绝不干涉剧本创作及拍摄的事。”为了让李路放心,梁晓声还当即给他手写了一个授权。现在拍成的电视剧跟原著相比,做了很大改编,加入了很多新内容。李路说:“我和梁晓声的合作来得干脆、直接、顺畅。我很钦佩的是他的宽容态度。众所周知,梁晓声本就是个优秀的编剧,他能完全放手,做到‘无我’,改编全权交给我们,这是很难得的气度。”
“无我”是一种舍弃自我、成全他人的至高境界。梁晓声将自己的作品“拱手相让”,不附加任何条件,放手让李路去改编,既是对一个导演的信任和尊重,也是竭诚以待、给别人提供方便的可贵品格。这无疑能让李路感到贴心温暖、轻松和自由,也会增进他们的友情。
李泽厚是著名哲学家,有一次,央视《朗读者》栏目请传记作家李辉联络李泽厚,转达请他上节目谈《美的历程》的意愿,问他能否拨冗参加。许多人都期盼见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朗读,但被李泽厚回绝了。李辉又找到与李泽厚关系密切的朋友马群林,希望他能说服李泽厚,但李泽厚还是拒绝说:“谢谢李辉兄的好意。但人应能自知自爱,作为一个老人上电视,我已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了……我最欣赏的是陶渊明的生活境界,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但观热闹,何必住心。”李泽厚90岁之际,不少朋友张罗要给他做寿,他也统统拒绝。李泽厚有病时也从不让人探望,他说:“我愿静悄悄地活,静悄悄地死。假使自己病重,也不报知亲朋好友,以免牵累别人挂念。”李泽厚淡化自我、默默无闻的“无我”状态,让许多学人都感慨不已。马群林赞叹道:“如秋叶之静美!”
“无我”是一种无私欲、无私念、不好名、不好利的至高境界。在这浮躁喧嚣的世界里,李泽厚寻求恬静,只愿静悄悄地活,不愿被人捧,不愿牵累别人,因为他没有把自己当名人,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所以才有如此至简至淡、至清至明的境界。真正有思想的人总是善于享受寂静,不逐名追利。李泽厚在哲学上引领了一段“美的历程”,在交际中更是走过一段“美的历程”。
上海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院士在业界有口皆碑,有一位名叫楼镑的血友病患者,因家庭经济拮据,没有及时治疗,14岁就患了严重的腿疾。在生活几近绝望时,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王院士写了一封信,诉说自己的发病史、身体条件和残疾情况。虽未曾谋面,王振义还是及时回信,并与他保持联系,指导用药,帮忙寻找凝血因子,还给予他生活上的资助。从2007年起,王振义每月资助他2700元,到2011年增加到3000元,一直延续至今,已有十余年。如今,楼镑已经结婚生子,对王振义感激不尽。王振义说:“人有‘原我’‘自我’和‘无我’,‘原我’是本性,可能是不善的,甚至恶的。‘自我’就是不断改造自己,端正自身思想和行为。‘无我’就是由‘为自己想’变为‘为他人想’,把‘为自己活’变为‘为他人活’。”
“无我”是一种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至仁至善境界。王振义不仅能看好患者,还能为患者慷慨解囊,倾力相助。在他的解释中,真正的“无我”不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许,也不是为了获得声望荣誉所做出的选择,而是出自爱与善良、出自超我的格局尽一份责任和义务。唯有如此,方能“赞天地之化育”,方能彰显“无我”的气度和人性的伟大光辉。
“无我”则达,则友众。把“无我”书写在与人交往之中,必将使你的人缘更好、人脉更广、人气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