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方言矩行,锻造“两栖刀锋”
(2022-12-29 08:56:52)
标签:
陈松方言矩行锻造两栖刀锋侯爱兵 |
陈松:方言矩行,锻造“两栖刀锋”
侯爱兵
发于《演讲与口才》2022年24期
“军人的状态,只有打仗和准备打仗!”这是东部战区第73集团军某旅合成营营长陈松的格言。陈松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入伍18年,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2次,被陆军总部表彰为“优秀指挥军官标兵”。2022年“八一”前夕,被授予“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称号。作为军改后的合成营营长,陈松始终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总是方言矩行,研战谋战,誓将营队锻造为敢打必胜的“尖刀铁拳”“两栖刀锋”。
各兵种就像沙子、水泥和水,只有合在一起才能坚硬无比
5年前,陈松受命担任合成营营长。合成营包含装步、坦克、通信、侦察、工兵等10余个兵种。营队刚组建时,来自不同专业的单位就有十几个,甚至有的班由两三个单位组成,过去大家管理模式、训练方法、生活习惯都不同,刚到一起都是各练各的,谁也不服,不同单位也容易形成小圈子问题。虽说建制上是合成了,但官兵思想行为还是“同床异梦”。营队如何实现转型,使官兵的心合到一块?陈松对大家说:“各个兵种的专业就像沙子、水泥和水,一开始都是散的,分开只是一堆原料,只有合到一起,按照正确比例去混合,才能够坚硬无比。合编首先要合心,没有思想上的合,就很难有行为上的成;其次要合力,‘合成’不是人员、装备简单组合,而是各兵种要素的有机融合。”一番话就像一剂强心针扎进官兵心里,从此形成了全营合心合力合拍、同心同向同行。
人心齐,泰山移;众人同心,其利断金。面对新组建合成营涣散的局面,陈松没有讲高深的道理,也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演讲,而是运用大家都听得懂的浅显比喻,用“沙子、水泥和水”混合后“硬化”的效果,就讲清了“合成营理念”,强化官兵“合编、合心、合力”意识和情感认同,让全营树立起大营队思想,以合心来促合成。
只有平时高敌一寸,战时才能胜算一分
合成营,“合”不是一蹴而就,“成”也非一日之功。因为合成营有数十种新武器装备、几十个新专业岗位,几乎每人都要转岗换新专业,不少官兵深感“本领恐慌”,心里直犯嘀咕。陈松对大家说:“我是步兵专业出身,面对新岗位、新装备、新专业,我也是一个‘门外汉’,我们都要把过往的荣誉和成绩‘归零’,一切从零开始,重新学习。作为营长,我会到一线去,生活在战车里。吃得了大苦,才干得成大事,基层一线最苦、最累、最难,也最考验人、锻炼人、成就人。既然选择出发,就是爬也要爬到终点。打仗从没什么专业对不对口,善于学习才能后浪奔涌。只有平时高敌一寸,快敌一秒,战时才能胜算一筹。”陈松说到做到,每次训练,他都第一个驾战车下海、第一个进行海上实弹射击……仅一年多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18个专业和12种武器装备的运用。在他的带领下,营队战斗力稳步提升。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陈松深谙其理,他不是一味地发号施令指挥别人怎么做,而是勇于放低自己,以“归零”心态带头学习新装备新知识。“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陈松的一番具有行动性的话语,不仅体现出他与官兵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同学共进的品性,而且更有感染力,更容易引起共鸣,也更有号召力。
为了打赢,所有的细节都值得努力
有一天夜晚,坦克二连装甲技师万罗程发现陈松在车库,原来他训练分解结合课目时,屈臂弹簧常会出现卡位不准,陈松主动过来加练。万罗程感到意外,这种情况在其他人身上也时有发生,但是却从没人注意过这个问题。按理说这个课目最难的应该是把80多斤重的炮闩提到1米多高的操作平台,怎么营长却在和这个小小的弹簧较劲呢?陈松说:“为了打赢,所有的细节都值得努力,一分、一丝、一点,都要精益求精,不能怕麻烦。这个弹簧问题如果不解决,就有可能发生炮闩卡死,弹壳将无法脱落。在实弹射击时,直接影响到射击的效果和进程。所有的标准都要用实战来衡量,打仗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在战争未开始前,备战训练就要像打仗一样,刚性落实要求,绝不放过任何一个能提高打仗本领的细节。哪怕付出再多汗水血水,也要把技术练精,誓要打赢。”万罗程听后受益匪浅,他陪着陈松练到凌晨一点多,考核标准是3分钟,陈松已经练到了2分10秒。
作为合成营营长,陈松脑子里想得最多、想得最深的永远是打仗,因此从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死磕一个炮闩弹簧的故事已足够动人,由此生发出的“细节观”更能促进官兵从小处用力,从细节处攻坚提升,打好“细节战”,使之形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气。紧抠细节,终究会带来无比强大的力量,最后赢的都是细节。
图金钱,谁人肯来;为胜战,我们敢上
一次,夏天海边驻训结束后,记者问陈松:“这高温天,一训就是3个月,你们住的帐篷没有空调,装甲车内也有50摄氏度,会不会对自己‘狠’了点?会不会后悔当兵?”陈松说:“图金钱,铺满金砖,谁人肯来;为胜战,风口浪尖,我们敢上!我老家江西是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对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我在12岁时就萌生了从军的愿望,那年我亲眼看见子弟兵用身体抵挡九江大堤决口。到了高考,我选择军校,身边人都觉得我的性格适合从军。时至今日,我的强军梦,依旧未改变。我愿跟随先辈的脚步,用个人的负重前行,换来万家的团圆和美。”
当兵苦不苦,累不累,后不后悔,这是当兵的人常会被问到的问题。陈松先用对比的手法表明了他不图安逸,勇于担当的态度,继而道出自己从小的军旅梦,一颗当兵的种子早已在他内心深处种下,让人看到了他内心最真实的追求。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这正是他带领官兵与高温斗争、与风浪为伍、与酷暑相伴,苦练实战能力的动力所在。
如今,营队官兵都会竖起大拇指:“陈松营长,很硬核!”听到这些赞誉,陈松总是笑着说道:“一人过硬不算硬,带出过硬的部队才是真的硬。我要将营队‘两栖刀锋’磨砺得愈加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