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象比类,立竿见影
(2022-12-25 09:04:53)
标签:
取象比类立竿见影侯爱兵 |
取象比类,立竿见影
侯爱兵
发于《演讲与口才》学生版2022年12期
取象比类,就是在辩论中不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而是通过建立不同事物的“象”之间的比喻关系,加以“比类”将事物本质特征巧妙揭示出来,推导出对方论点的荒谬。这种反驳形象直观,生动有趣,避免了抽象说理的枯燥,更能立竿见影。
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高长青开创了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让无数人免去“开胸破肚”的痛苦。然而,医学界有人质疑说:“机器人手术过于追求高科技,对于一些可用传统手术解决的疾病,应尽量用传统手术解决,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高长青反驳说:“正是因为我们不满足于只吃馒头,才有了各式各样的面包;不满足于自行车的速度,才造出了汽车,进而有了高铁和飞机。科技是用来造福人类的,当技术得到普及时,价格自然而然下降。再过10年,或许20年,机器人手术也会变成传统手术,还会有更先进的术式。”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令人佩服,但也总会招致不理解和非议。面对一些人固守传统,对机器人手术排斥责备,高长青巧以“取象”,举出从馒头到面包、从自行车到高铁、飞机不断进步的例子,借以“比类”,说明从传统“开胸破肚”手术到机器人“微创”手术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从而让人理解了高科技与基础医疗服务都是需要发展和覆盖的;否则,医学科学就无法突破和发展,人们也就享受不到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便利。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陶文铨耄耋之年仍站在三尺讲台上,他讲授的《传热学》《计算传热学》等课程,已经讲过无数遍,但每次课前他都会重写讲稿或者修改PPT。有人对他说:“您这些课已经上了那么多年,应该是烂熟于心了,还需要每一次都这么精细去修改?何苦呢?”陶文铨反驳道:“老师上课,就像梅兰芳演《贵妃醉酒》,演一遍有一遍的体会,讲一遍有一遍的收获。手中的教鞭虽轻,但肩上的责任很重。台下有几百双眼睛盯着你,所以你的每一句话、每一段稿,都要对学生负责。”很多人称他为“大国良师”。
很多事在别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甚至是很痛苦的事,而当事人却觉得是最有价值、最为幸福的事。陶文铨几十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改教案,乐此不疲地重复讲,别人认为是“枯燥乏味”“苦不堪言”,他却能够以“梅兰芳演《贵妃醉酒》”来取象比类,一语道破教书的乐趣,既有力回驳了他人的“不值得论”,还诠释着一个字,就是大写的“师”字。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主持人谈到古训“人言可畏”,便号召嘉宾来一个“人言可畏不可畏”的小辩论,音乐人李健持反方立场辩论道:“我一直觉得人言是不可畏的,就像一棵树一样。一棵树大了,能吸引很多益鸟益蜂,也会有不少害虫。一个人,如果你自己是没有问题的,就应该很心安理得。一个人还是要更多地考虑自己,不应该去受到外界任何的干扰,无论是赞扬还是诋毁,都不可畏。”
人这一生,行得正,不怕影子斜;站得直,不怕人议论。李健深谙其理,并能发挥联想,以“人生如树”来取象比类。的确,一棵树既会招来益鸟栖落,也会引来害虫侵蚀,只要自己永远向上生长,就能成为屹立不倒的参天大树。寓意深刻的辩论,不仅推翻了“人言可畏”的古训,更能激励和鼓舞人们不为噪声所扰,不为流言所惑,不为外物所动,不惧岁月,成为生活的勇者。
运用取象比类,关键在于找准可以用来比拟比类的“象”。“象”越具体可感,越恰如其分,就越能把相似属性的每类事物或现象阐释或推演清楚,把意象隽永、韵味无穷的情感和道理传达出来,使你的辩论独树一帜,最具风格,最能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