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线成就自我
(2022-09-26 08:31:38)
标签:
到一线成就自我侯爱兵 |
到一线成就自我
侯爱兵
发于《演讲与口才》2022年18期
一线的辛苦,不言而喻,但从锻炼人、成就人的角度看,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到一线去”,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成就自我的必备心态!
余梦伦24岁从北大数学力学系毕业后,到航天科技一院一部11室1组从事火箭弹道设计工作。这个工作,用余梦伦的话说就是:“我们是搭‘天梯’的人,好比在天上修铁路。”那时,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用手摇计算机做计算。计算一次射程500千米的弹道,就需要6个计算员花上两个月的时间,而现在用电子计算机只需要几毫秒。有一次,为验证一个技术难题解决方案,余梦伦花费数周时间,几乎一刻都未曾离开过手摇计算机。当他抱着一叠数据报告与同事交流分享时,大家惊奇地发现,他的右臂比以前“粗”了许多,原来余梦伦长时间不间断地转动计算机摇柄,右臂已经严重肿胀。更难能可贵的是,余梦伦将这种摇肿胳膊的劲头在一线岗位上一直保持了50多年。即便成为火箭弹道设计专家、当选院士后,他也始终不离他所在的班组。他是我国唯一一位院士班组长,他一辈子当过的最大的官就是班组长。他说:“我适合这份工作,更热爱这份工作,它给我带来很多快乐,一辈子做班组长很幸福。”
谁都知道在一线搞科研工作最枯燥,但没有这些枯燥的基础数据的累积,哪会有后期工作的不断突破?所以,越枯燥越重要,越需要人来坚守。余梦伦就是那个一辈子坚守一线,把自己定格在最低调、最前沿的位置上的人。所有卓越都来自平凡,余梦伦数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战在一线,为他最终成为院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泉灵23岁从北大毕业后,考入央视担任新闻类节目主持人,那时的敬一丹、水均益、白岩松等个个都是“大腕儿”,如何才能很快站稳脚跟并脱颖而出呢?她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差异化竞争目标——主动请缨到一线当出镜记者。从此,每逢国内外大事件直播活动,人们都能从央视演播室主持人的嘴里听到这样的话:“连线前方记者张泉灵。”
面对央视大腕云集的状况,张泉灵没有选择“等靠熬”,而是当机立断,另辟蹊径,到一线去。虽经历了一线工作的苦与累,却也在一线的历练中收获到真正的乐趣和价值的最大化。事实证明,张泉灵的选择是正确的,她百炼成钢,走向了自己人生的“高地”。
谢邦鹏是本硕博均在清华大学就读的“三清”生,他26岁博士毕业后,不少高薪职位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然而,他却谨记导师、中科院院士卢强的话“高学历人才扎根一线,是锻炼和造就能担当未来大任的精英之正道”,毅然选择到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工作,从一线电力工人做起。不到一年时间,他就迅速从零技能的“菜鸟”成长为技能“达人”。如今他已成为公司张江科学城能源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拥有专利5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20多项,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工匠”等荣誉称号。
清华博士谢邦鹏择业没有遵从“唯高薪论”,而是选择在一线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向上。因为他知道,只有把自己的知识、才华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和提升,也才能让自己更有价值。
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永远不会让你产生质的飞跃;只有到一线去,真刀真枪地实干,才是快速提升自我、成就自我之正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