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菱:缘事析理,洞见深刻
(2022-08-18 07:20:23)
标签:
张曼菱:缘事析理洞见 |
张曼菱:缘事析理,洞见深刻
侯爱兵
发于《演讲与口才》2022年15期
作家张曼菱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其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被拍成电影《青春祭》。她还是西南联大研究者,著有《西南联大启示录》《西南联大行思录》《西南联大人物访谈录》。张曼菱十分健谈,总是缘事析理,话语发人深省。
每天要有一种方向感
在北大,张曼菱和学生对话,她叮嘱学生们每天都要有一种方向感。她说:“有一天我去采访数学家陈省身先生。他的书桌上有一张纸,上面是一串公式,是他在这一周刚刚推算出来的一道世界数学难题。陈先生说,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把脑子里正在思考的问题,思考到的那一步,那几行算式写下来,放在书桌上,然后去干别的。每天回来都看一看这张纸。这样,让问题在脑子里滚动。即使你在做别的,甚至在与友人闲聊,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离开你,忽然地就有了答案。其实我也有类似的习惯。每天早上醒来,朦胧的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一丝我正在写作的文章思路,那怕是一个小段落,一句需要修改的话,我立刻就清醒过来,穿衣起床的动作也加快了。因为今天对于我是有效的一天,有一个方向在吸引着我。于是不梳洗,不吃早点,我赶快跑到电脑那里,把新的想法写上去。‘方向’决定人生的成败,每天有了一种方向感,一天活泼的有创造的新鲜的生活就开始了。”
缘事析理,贵在以小见大,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张曼菱略举陈省身“书桌上的公式”和自己大早起迫不及待地修改文档,就让人强烈感受到方向感对于成功有多重要,向着你的方向奔赴,每时每刻都心有所向,一有灵思灵光就抓住、抓紧,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甚至生命的意义。人生有了方向感,就有了价值坐标;每一天都有方向感,就有了奔赴目标的不竭动力。
不管生活怎样艰苦,都要有一种清气
与人说起“西南联大最有魅力的女学生”郝诒纯时,张曼菱说:“郝诒纯是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当年她是联大人公认的‘校花’。她长得漂亮,功课好,原为历史系学生,因为对民族的悲悯与责任心,毅然转学地质。她说:‘我转地学系,是受一位教授的影响。他是袁复礼——第一届西北联合考察队队员。西北考察队是外国人出的钱,领导权掌握在外国人手里。袁复礼深感外国人的考察企图,是预备掠夺我国的矿产资源。他用这一段经历教育学生,我就立志走科学救国道路。’郝诒纯将终生献给了野外考察,有一张照片代表了她一辈子的主要生活。这位身材颀长窈窕的女性,挎背包,戴越野帽,手挥铁锤,脚踏山崖,正在凿取矿物标本。如今‘国耻’已经过去,太平日子过久了,学子们感受不到一种发愤的动力。对国家的责任松弛了,只剩下对自己生活的盘算。郝诒纯是‘永远的西南联大之花’。《东藏记》中有一句点题之语:‘不管生活怎样艰苦,都要有一种清气。’拿来形容布衣素服的郝诒纯,是再恰当不过了。”
缘事析理,贵在探究因果,指明方向和路径。张曼菱追溯“校花转系”的根由,赞扬郝诒纯这位从山野林间向我们走来的传奇女性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旨在启发人们“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要像先贤英杰们一样有志气、有骨气,具专注而独立的品行,不从流俗,不附平庸,实现个人与国家的这种家国一体、国人一体的命运融合。
要学会培养自己的穿透力
有人问张曼菱:“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优秀和卓越?”张曼菱说:“首先是学会培养自己的穿透力,站在一个高度上,看到远方,这样你的行为就会不一般,脱颖而出。年轻时的杨振宁在一次日本飞机轰炸昆明中,他和家人躲警报回来,看见他们住的院子正中被炸出一个大坑。他立即找来一把锄头,开始挖掘,因为家中的许多生活资料都被埋在里面了。他挖出了一些书,已经卷曲,他把书压平,还能看。这时候西南联大的几位大师走过,看见在一场轰炸惨象下,居然有这样一个青年还在挖书,立刻赞言杨振宁必有大出息。这就是穿透力,能够透过现实的迷雾,看到理想与未来。我研究发现,凡是那些有穿透力的学子,他们后来都是成功者。凡是那些被现实淹没的学子,他们后来都漂泊无依,什么也不是。什么是卓越?卓越就是可以不受眼前干扰,一意孤行,保持自己最高方向和最佳状态的人。什么叫平庸?平庸就是被眼前所湮没。”
缘事析理,贵在比较鉴别,彰明正确的、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张曼菱以“杨振宁挖书”这一具体事例,来分析比较卓越者与平庸者的差别,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刚毅坚卓,有着不同于平常人的穿透力。穿透力其实就是身处变局,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能够穿透迷雾、开创新局。
平地比高山更伟大
有一次,谈到自己的启蒙之师,张曼菱说:“我幸而生于布衣之家,幸而以布衣之父为启蒙之师。父亲常说:‘我没有攒下什么钱,就攒下了三个儿女。这才是真财富。’他从不与同辈人比房子比钱票……父亲一生独立峭拔,始终拒绝与任何庞然大物联系和挂靠,内心总是像清水与竹子一样清爽、有节。父亲喜欢的一句话是:‘得其所哉!’父亲在家最喜欢做点杂事,常常回家看见他独坐阳台拣菜、刮姜,且不要我取代。他说,这很舒服,心静。人家去买菜,便宜就高兴,父亲却感叹价太低,摇头说:‘物贱伤农啊!’无名有品,无位有尊。布衣的父亲苦心养育我,牵手引我……可我,由于对庞然大物的关注,渐渐离开了我来时的路。蓦然回首,才见一片平地……平地比高山更伟大。平地才是生命与创造活力、风采风格的本源。平地端着高山,平地是高山凸起之座盘。我常想到父亲那样子,他似乎总在对我说:离那些该远的东西更远一些,向那些本来是你的东西,走近去些。”
缘事析理,贵在举一反三,点明可资借鉴、触类旁通的智慧。张曼菱娓娓道来父亲的若干细节片段,呈现出一个“布衣父亲”的形象,并从父亲的品行与品德中反思自己,查漏补缺,也是在点拨所有人要有一种“布衣文化”“布衣精神”,立足平地,立足平凡,才能有人生支撑的底蕴和不断上进的源泉,才能在滚滚红尘中不迷失自己,不致失空高阁。
缘事析理是一种重要的谈话技巧,谈话者依据事例分析揭示它所蕴含的道理,这种技法的最大效果就是言而有物不空洞、言而有理不肤浅、言而有文不枯燥。张曼菱可谓运用得炉火纯青,让人折服于她对人与事的独特参悟,以及把道理阐述得引人入胜的表达能力,轻松领悟名人名家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