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辩之有物,论之有实
(2022-06-14 08:53:34)
标签:
陈铭辩之有物论之有实侯爱兵 |
陈铭:辩之有物,论之有实
侯爱兵
发于《演讲与口才》学生版2022年6期
新闻学博士、武汉大学讲师陈铭在“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超级演说家”“奇葩说”中能言善辩,被誉为“辩论鬼才”“世界上最会说话的年轻人”。他的辩论总是辩之有物,论之有实,令人折服。
以己为证,穷理尽性
有学生说:“我们学的有些知识,毕业之后根本用不上,去菜市场买菜需要函数和微积分吗?”陈铭如此反驳:“买菜确实用不上微积分,但是你一辈子都只买菜吗?我觉得错误在于,很多时候你没有意识到这些知识能起到什么作用。我小时候上奥数班,解一些巨难的题,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但是大了之后,尤其后来自己打辩论,才深切地意识到,它在培养整个逻辑体系中所起到的根基作用。知识对未来起的作用,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现在你说这个知识没用,换句话说就是这个知识对我以后挣钱没有用,其实不是说只有变现的知识才叫有用,也不是说只有有用的知识才值得学。”
“知识怀疑论”“读书无用论”等论调现在依然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某些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陈铭笃信知识的作用和力量,他现身说法、以己为证,深入本源、穷理尽性,简明扼要地辩明了知识的深层功能和作用。知识可以说是每个人有所建树、有所成就的“奠基石”。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没有广博的知识做基础,永远无法突破自我认知的局限,更难成就高精尖领域的伟业,认为知识无用者恰是无知者。
层层递进,浑然天成
在题为“知识共享,你是支持还是反对”的辩论中,持反方观点的辩论者说:“所有人脑袋里的知识都一模一样、千篇一律了,大家穿上整齐的西装之后都认不出来了。再者,好多人拿知识做坏事怎么办?”作为正方的陈铭反驳道:“首先,什么是知识?信息、知识和智慧是三码事,信息是这里有一瓶水,现在是7度,是外部的一个客观事实,这是一个信息。水在0度的时候会结冰,这是一个知识,是对外部客观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在未来的时间中,我在什么时候把什么味道的水变成什么味道的冰棒,卖给谁,这叫作智慧和能力,它是指对知识的处理和运用。对方说‘知识导致大家都一样’,其实不然,知识并不会影响到我们的选择。举个例子:世界上最顶级的肺科专家有抽烟的,也有不抽烟的。肺科专家到了顶级程度,对肺部知识的了解都差不多,但他们在抽烟上做的选择不同,是因为内心价值的不同,所以做出的选择就不同。即便所有人的知识是一样的,每个人的选择也会不同。对方说‘有人拿知识做坏事怎么办’,如果这样担心,那最好不要进行知识普及和传播,高等大学里面的硕士、博士教育就不要开展。丰富的知识不是干坏事的原因,不正确的价值观和反社会人格才是犯罪的充分条件。我们为什么要知识共享?因为每一位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不同,每一双眼睛看到的世界也截然不同,但知识共享能够让我们推开的不是窗户,而是把每一个世界的门打开,我们会走到一个又一个平行而五彩斑斓的世界当中去。最后,知识共享可以救人的命,因为无知,每一年会死多少人?消防火灾当中,有多少人是因为不知道消防系统的逃生通道和逃生方法失去了生命?地震知识呢?医学知识呢?如果这些知识一瞬间可以让每一个人知道,我们每一年可以少损失多少生命?这是不是一个切实的利好?”
陈铭用“一瓶水”打比方,简单、形象又巧妙地区分了“信息”“知识”和“智慧”,既能防止对方把这些关键概念搅在一起论证,又为自己的分论做好了布置和铺垫。然后他接连运用例证法、归谬法、奇设法,层层递进,以真凭实据痛击对方要害。既非常到位地反驳了对方的论点,又恰到好处地证明了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实乃辩论经典中的经典!
由果溯因,切中肯綮
有一个辩题是:“孩子作业太多,总是写到半夜,我该不该跟老师理论?”陈铭持正方观点:“孩子做作业到半夜是个结果,跟老师理论就是要找清楚原因。如果是作业太多,事关一群孩子,找老师理论,可以调整;如果是孩子做得太慢、效率太低,找老师可以弄明白孩子这段时间知识点学习出了什么问题,并且做作业做到半夜也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特别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来看,熬夜学习容易犯困,形成条件反射,以后孩子一学习就犯困,这还了得?巴甫洛夫有个著名实验,每次给狗送食物前摇铃铛,狗就会流口水,长此以往,就算只摇铃铛不送食物,狗也会流口水,因为条件反射的刺激场形成了。所以,无数学生一捧起书就会困的时刻,都怪童年的深夜,一学习就困是条件反射的缘故。学习是终身的事,好奇最重要,不要用‘困’扼杀了它。”
在孩子总是学习到半夜,该不该找老师理论这个问题上,陈铭由果溯因,得出无论是何种原因,都应该找老师的结论。因为只有找老师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针对这些原因做出相应的调整。他旁征博引,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明确孩子熬夜写作业这个结果本身的错误性,也正因为其错误,所以才一定要找到老师共同分析原因,从而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万不可听之任之,让一“困”毁所有。陈铭之论,条分缕析、切中肯綮,一语惊醒“作业人”,同时也惊醒了“作业人”身边的老师和家长。
听陈铭的辩论,大家感受最深的是他言之凿凿,辩之灼灼,每一次立论都能让抽象变具体,让无形化有形。辩之有物,论之有实;理据皆备,情理兼具,引发听者深深共鸣。